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58

  ..續本文上一頁。即如這樣說:由于無常觀成舍斷常

  想,故爲智遍滿神變……乃至于阿羅漢道成舍斷一切煩惱,故爲智遍滿神變。例

  如(1)尊者薄拘羅的智遍滿神變;(2)尊者僧結笈的智遍滿神變;(3)尊

  者婆多波羅的智遍滿神變。此中:

  (1)尊者薄拘羅幼年時,于某一吉日.在河中替他沐浴,由于乳母的不

  慎,使他落在河流中。一條魚把他吞下去了。此魚遊到波羅奈城附近的渡頭,爲

  漁人所捕,並且賣給一長者的妻子。那婦人對此魚起愛好心,說道:“我自己來

  煮”。當她剖開魚時,忽見一幼兒在魚腹中俨如金像,生大歡喜道:“我得一

  子”!這位受最後有者的尊者薄拘羅,在魚腹中能得無恙,因爲他自身當得生起

  阿羅漢道智的力量之故,爲“智遍滿神變”。其故事(此處略說)自當詳論。

  (2)其次僧結笈長老當在母胎之時,他的母親便死了,當用叉貫穿她的屍

  體放到薪堆去燒的時候,因叉觸及胎兒的眼窩而出哭聲,于是人們說:“胎兒尚

  生存”!便取屍而剖其腹,出幼兒給與他的祖母。他由祖母養育成年而出家,得

  證與四無礙解共的阿羅漢果。這樣于火葬堆中而得無恙,因與上述(尊者薄拘

  羅)同樣的理由,是尊者僧結笈的“智遍滿神變”。

  (3)婆多波羅的父親是王舍城的貧窮者。他爲取薪而驅車至森林,集了薪

  束之後,晚上回到城門附近,當他卸下了牛的轭的時候,不料他的牛便闖入城內

  去了,他即令小兒坐于車足旁,自己入城去追牛。當他欲出城時,卻已關了城

  門。城外有猛獸夜叉的橫行,但小兒終夜在那裏而得無恙。因與上述同樣,名爲

  他的“智遍滿神變”。故事當另詳述之。

  (五)(定遍滿神變)在生起(初禅等)定以前或以後或于同一刹那之間所

  起的定力的殊勝妙用,名爲“定遍滿神變”。即如這樣說:由于初禅而得舍斷五

  蓋之故……乃至由于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得舍斷無所有處想之故,爲定遍滿神變。

  例如(1)尊者舍利弗的定遍滿神變,(2)尊者僧祇婆的,(3)尊者羯那憍

  陳如的,(4)郁多羅優婆夷的,(5)差摩婆帝優婆夷的定遍滿神變。

  (1)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同住在迦布德迦精舍,新剃了頭發,于月夜中

  露地而坐,有一凶惡夜叉,不聽他的夜叉友的勸阻,給予舍利弗當頭一擊,聲如

  雷鳴。此時長老,即于夜叉所擊之時,安止于叁摩缽底(定)中,雖被一擊,亦

  無任何痛惱。這是由于尊者的“定遍滿神變”。這故事從《自說經》中來。

  (2)僧祇婆長老入滅盡定,給牧牛的人們看見,以爲他死了,便聚集草薪

  及牛糞等點火燃燒。然而甚至不能焚去長老的衣的一絲。這因爲是依于他的

  (九)次第定而起奢摩他(止)的力量之故,爲定遍滿神變。故事來自經中。

  (3)羯那憍陳如長老,原是常常入禅定的。有一天夜裏,他正坐在阿練若

  中入定,有五百盜賊盜了財物而去,他們想:“如今已無隨後來追我們的人

  了”,並欲休息一回,看見長老以爲是樹樁,把所盜之物都放在他的頂上。他們

  休息之後動身而去,當取下了最初他們所置的財物時,長老亦因入定的時限而出

  定。他們看見長老動起來的形態不覺恐怖而號叫。長老說:“諸優婆塞,你們不

  要怕!我是比丘”。他們便來禮拜對長老而生淨信並出家,證得了無礙解共的阿

  羅漢果。這裏以五百束財物的積重亦無痛惱,是長老的“定遍滿神變”。

  (4)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爲屍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

  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刹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

  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故事自當詳述(今略)。

  (5)差摩婆帝是優填王的王後。摩健提婆羅門欲謀以自己的女兒爲王後,

  令藏一毒蛇于琵琶中,然後對國王說:“大王呀!差摩婆帝要謀殺陛下,曾藏一

  毒蛇于琵琶中”。王見毒蛇而大怒道:“我必殺了差摩婆帝”!即拿了他的弓及

  浸了毒箭。差摩婆帝和她的五百侍女同對國王修慈。國王既不能放箭亦不能把它

  放下,只是戰栗地站著。王後說:“大王,你疲倦了嗎”?“是的,我疲倦

  了”。“那麼你放下弓吧”。箭即落于國王的足下。于是王後教誡道:“大王,

  勿害無惡之人”!

  (六)(聖神變)于厭惡等的事物作不厭惡想而住等爲聖神變。即所謂:

  “什麼爲聖神變?茲有比丘,若欲“我要于厭惡的事物中作不厭惡想而住”,即

  能于彼作不厭惡想而住……乃至于彼舍、念、正知而住”。這只是心得自在的聖

  者才有可能,故名“聖神變”。即是說聖神變是具足漏盡的比丘,對厭惡不悅的

  事物,以遍滿慈心或以作意爲界而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厭惡喜悅的事物,以遍

  滿不淨或作意爲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同樣的,對厭惡不厭惡的事物,亦以遍滿

  慈心或作意爲界而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厭惡厭惡的事物,亦以遍滿不淨或作意

  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其次如說“他以眼見色而不生喜悅”等而起六分舍,對厭

  惡及不厭惡兩種都避去而以舍、念及正知而住。即如無礙解道如是分別其義說:

  “怎樣對厭惡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喜悅的事物以遍滿慈心或念于界而住”等。

  這只是心得自在的聖者才有可能,故名“聖神變”。

  (七)(業報生神變)如鳥等能于空中飛行,名爲“業報生神變”。即所

  謂:“什麼是業報生神變?即一切鳥類,一切天神,一部分人類及一部分墮惡趣

  者,是名業報生神變”。此中一切鳥類的飛行于空中,是沒有禅那或毗缽舍那

  (觀)的關系。同樣的,一切天神及劫初的一部分人類亦能飛行。還有如畢陵伽

  母夜叉女、郁多羅母(夜叉女)、補沙蜜多(夜叉女)、昙摩崛多(夜叉女)與

  一部分墮惡趣者,亦能于空中飛行,故爲“業報生神變”。

  (八)(具福神變)如轉輪王等能于空中飛行,名爲“具福神變”。即所

  謂:“什麼是具福神變?如轉輪王,能夠統領他的(象馬車步)四軍乃至馬卒牛

  卒等于空中飛行。(1)如殊提居士的具福神變。(2)阇提羅居士的具福神

  變。(3)瞿師多居士的具福神變。(4)文荼居士的具福神變。(5)五大福

  者的具福神變”。略而言之,即具有福因而至成熟之時的妙用,爲具福神變。此

  中:

  (1)殊提居士破了大地,湧出來寶珠的宮殿及六十四株劫波樹(如意

  樹),這是他的“具福神變”。(2)阇提羅居士生起八十肘高的黃金山(是他

  的具福神變)。(3)瞿師多居士曾于七處被殺,都得無恙,是他的具福神變。

  (4)文荼居士僅于一鋤之處,出現了七寶所製的山羊,是他的具福神變。

  (5)“五大福者”,即名爲文荼長者,他的妻子旃陀波陀曼悉利,他的兒子達

  能吉耶,他的媳婦蘇曼那特唯及他的工人富樓那。在他們裏面:長者洗他的頭,

  望空中時,降下一萬二千五百倉庫,充滿赤米。他的妻子只取一難利的飯,供全

  閻浮洲的住民也吃不完。他的兒子取一千袋的貨幣,散給全閻浮洲的生民,而錢

  幣不盡。他的媳婦僅取一桶谷,施以全閻浮洲的住民,而谷也不盡。他的工人只

  用一犁,可耕左右七行,一次共耕十四行。這都是他們的具福神變。

  (九)(咒術所成神變)咒術師等飛行空中等,爲咒術所成神變。所謂:

  “什麼是咒術所成神變?即咒術師念了咒語,于空中飛行,亦于虛空現起象

  (軍)……乃至現起種種的軍隊”。

  (十)(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由于某種正加行,而得某種業的成就,故

  名“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即所謂:“由出離而成舍斷愛欲,故爲彼彼處正

  加行緣成神變……乃至由阿羅漢道而成舍斷一切煩惱,故爲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

  變”。這裏是說明正加行爲行道,敘述聖典的文句與前面(定遍滿神變)的聖典

  相似。但在義疏中則作如是解說:由于作諸車形陣(輪形陣、蓮花陣的軍陣)等

  等,任何的工巧業,任何的醫業,學習叁吠陀,學習叁藏,乃至作耕耘播種等的

  種種業而生妙用,爲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

  于此等十種神變之中,(在長部沙門果經的)“神變”一句是說決意神變。

  但于此處(本書)亦應論及變化神變及意所成神變。

  (一)決意神變

  “于神變”——于各類神變或于各種神變。“引導其心傾向”——即如前述

  (以十四種調心等)的比丘,他的心已得神通的基礎之時,爲了證得神變,即引

  導此曾作神變的准備的心離去遍的所緣,而向于神變。“傾向”——即傾向于應

  得的神變。“他”——即是這引導其心的比丘。“種種”——爲多種多類。“神

  變”——爲神變類。“證得”——是經驗接觸作證完成之義。

  (1)(一身成多身神變)現在爲示種種的變化,故世尊說:“曾以一身”

  等。此中:“以一身”——在現神變之前原來是一身的。“爲多身”——即欲就

  近于許多人經行、或欲讀誦、或欲請問而成百身千身。

  然而如何得此神變?即具足神變的四地、四足、八句、十六根本、以智決意

  (而得神變)。此中:

  “四地”——當知爲四禅。即如法將(舍利弗)說:“什麼是神變的四地?

  即初禅離生地,二禅喜樂地,叁禅舍樂地,四禅不苦不樂地。因這神變的四地,

  令得神變、證神變、變作諸神變、生諸神變的功德、神變的自在及神變的無

  畏”。

  這裏的前叁禅之人,由于遍滿喜及遍滿樂而入樂想及輕想,成爲輕樂及適于

  工作的身而獲得神變,所以因此前叁禅而至于獲得神變之故,爲(獲得神變的)

  資糧地。但第四禅是獲得神變的基本地。

  “四足”——即四神足。所謂:“什麼是神變的四足?茲有比丘,(一)修

  習欲叁摩地勤行具備神足,(二)修習精…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