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62

  ..续本文上一页有供养他任何东西。然而她们看见

  了后来的长老说:“我们的长老来了,把饼子供养他”,便拿了一切饼子走近长

  老,长老取出他的钵,使她们所有的饼子,恰恰只装了一钵。当长老来的时候,

  世尊已在前面坐着等他。长老拿出饼来供养世尊。

  其次在伊利率长者的故事中,大目犍连长老曾令少而为多。在迦伽跋利耶的

  故事中,世尊亦然。

  据说:大迦叶长老,入(灭尽)定,过七日后(出定),欲使贫者得益,便

  去立在迦伽跋利耶贫者的门前。他的妻子看见了长老,便把原为丈夫所煮的无盐

  而酸的粥,倒在长老的钵中。长老拿了它放在世尊的手中。世尊决意使大比丘众

  满足。如是仅取来一钵之粥,能使一切大众都得饱满。过了七日之后,迦伽跋利

  耶亦成为富翁长者。

  不但能令少成为多,如果神变者希望把甜的成为不甜,不甜的成为甜,一切

  亦得随愿而成。即如摩诃阿那律长老,看见许多比丘,乞食之后,仅得干食,坐

  在(锡兰的)竞伽河岸来吃。长老决意把竞伽的河水变为醍醐,并示诸沙弥去

  取。他们用小碗取来给比丘众。一切比丘都当甜的醍醐美味吃。

  “以天眼”等,即在此人间,增大光明,而见梵天之色。亦在人间,闻梵天

  的语言之声,并知其心。

  “以身变易其心”——以业生身之力而变易其心,即取基础禅心置于身内,

  令心随于身,慢慢地行,因身行是缓慢的。

  “入于乐想与轻想”,是入于以基础禅为所缘的神变心俱生的乐想与轻想。

  “入”即进入、触、达成之意。“乐想”,即与舍相应之想,因舍而寂静故说为

  乐。并且此想,业已解脱了五盖及寻等的障敌,故为“轻想”。因他入于(乐想

  及轻想),所以他的业生身亦如兜罗绵一样的轻快,他便如是以可见之身而去梵

  界,好象风吹兜罗绵一样的轻快。

  这样去梵界的人,如果他希望步行,依地遍(定)而化一道于虚空,由步行

  至梵天。若希望飞行,依风遍(定)而决意起风,乘风而上梵天,如兜罗绵相

  似。此处则只以欲去为主要条件。因有欲去之时,他便如是决意,由决意之力而

  投之,其可见之身而上梵界,如射手放箭一样。

  “以心而变易其身”,是取其身而置于心,令随于心,速速地行,因心行是

  急速的。“入于乐想与轻想”,是入于以色身为所缘的神变心俱生的乐想与轻

  想。余者如前述可知。此处只是心行为主。

  然而如是以不可见之身而行者,是在他的决意心生起的刹那而行?或在住的

  刹那,或在灭的刹那而行呢?(诸义疏师中的)一长老说:“他在三刹那共同中

  而行”。然而他自己行呢?或遣其所化的?可以随意而行。但此处是说他自己

  行。

  “意所成”,由于决意而化作,故为意所成。“诸根完具”,是就眼耳等的

  形态说。然而所化的色身是没有净色根的。

  “如果神变者经行,则所化的亦在彼处经行”等,是指一切声闻所化的说。

  假使是佛陀所化的,则依世尊的所行而行。但依照世尊的意欲亦能作其他的事

  情。然而这里,神变者虽然在这人间,能以天眼见(梵天之)色,以天耳闻其

  声,以他心智而知其心,但依然未得由身而自在的。同时他虽在此界,能与梵天

  对立,谈论与会话,亦非由身而自在的。虽然他决意令远而为近等,亦非由身而

  自在的。他虽以可见或不可见之身而去梵天,亦非由身而自在的。但他计划“在

  梵天之前变化色身”等的说法,是由身而得自在的。至于这里的其余的(天眼乃

  至远近神变等),是为示身自在神变的前分神变而说的。上面为“决意神变”。

  下面是“变化神变”及“意所成神变”(与决意神变)不同的地方。

  (二)变化神变

  先说行变化神变的人,于童子等的形状中,他希望那一种,便应决意那一

  种,即所谓:“他舍了本来的面目而现童子的形状,或现龙形,或现金翅鸟形、

  阿修罗形、帝释形、天形、梵天形、海形、山形、狮子形、虎形、豹形,或现象

  兵、马兵、车兵、步兵,及现种种的军队”。要这样决意的人,他从于地遍等中

  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的神通基础禅出定,当念自己如童子的形状,念已而遍作

  (准备)之后,再入定而出定,即决意“我成这样的童子”,与决意心共,便成

  童子,如提婆达多。其他各句也是同样的方法。对于“亦现象兵”等,是指现自

  己以外的象兵等而说,所以这里不应作“我成象兵”的决意,应作“将成象兵”

  的决意。其他马兵等的地方也是一样。上面是“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

  欲作意所成神变的人,从基础禅出定之后,先念(自己的业生)身,依前述

  之法而决意“将成空洞”,便(于自身)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内部的(意所成)

  身而遍作(准备定),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在他的内部而成他身”(便成他

  身)。他即可取出(意所成身),如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如从剑鞘引剑,如蛇

  蜕皮一样。所以说:“兹有比丘,从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体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

  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他这样的思考:这是蔓吉,这是

  芦苇,蔓吉是一样东西,芦苇是另一样东西,然而芦苇是从蔓吉抽出的”。这里

  如芦苇等与蔓, 吉等相似,为示意所成色(身)与神变者相似,故说此譬喻。这是

  “意所成神变”。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十二品,定名为

  神变的解释。

  ———————————————————————————————————

  代字

  (忙-亡+乔)陈如——>骄陈如

  第十三 说神通品

  二、天耳界论

  现在来解释天耳界,在这以后当有三种神通。对于“他如是等持其心”等的

  经典文句,如前所说。此后只是解释其差别之处。

  彼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闻天人两者及闻远近之声。

  这经文中的“以天耳界”,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因为诸天之所以获得

  净耳界,是由于行善业而生——没有胆汁痰血等的障碍,及解脱了随烦恼,所以

  虽然很远的所缘亦能领受。而此比丘,由于精进修习的力量,产生象天耳界的智

  耳界,所以说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为

  “天”。因为行耳界的工作,犹如耳界,故为“耳界”。所以说“以天耳界”。

  因为遍净及离随烦恼,故为“清净”。“超人的”,是超过人的境界,即超越人

  的肉耳所闻的。“闻两者之声”,即闻二者之声,什么是二?即“天与人”,是

  指天的声和人的声而说。当知此句是说特殊部分的声。“远与近”,即如他方世

  界的远处的声音,乃至近处寄生于自身的生物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当知此句是

  指无限的一切声音说。

  怎样会生起天耳界的呢?瑜伽比丘,入了神通的基础禅,出定之后,以遍作

  (准备)定心,最先当念由自然(肉)耳听到的远处森林中的狮子等的粗声,其

  次如精舍之内的钟声、鼓声、螺声、沙弥及青年比丘的高声读诵之声,如“尊师

  怎样”、“诸师怎样”等的普通谈话声、鸟声、风声、足声、沸水的叽嘟叽嘟

  声、太阳晒干了的多罗叶声、蚂蚁声,如是从最粗的开始次第而念微细之声,他

  应意念东方的诸声的声相,意念西方、北方、南方、下方、上方、东隅、西隅,

  北隅、南隅的诸声的声相,当这样意念粗细诸声的声相。那些声音,虽然他的原

  来的心也明了,但他的遍作定心更明了。他如是于诸声相作意,“现在天耳界要

  生起了”,他于诸声之中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生起意门转向心,在那灭时,速

  行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前面三或四而名遍作、近行、随顺、种姓

  的是欲界心,第四或第五是安止心,属于色界的第四禅。此中,与彼安止心共同

  生起的智,便是天耳界。

  此后便落入智耳之中,为了加强它,他应该限定一指之地想道:“我将在这

  个范围之内闻声”,然后扩大其范围。此后他增加限定为二指、四指、八指、一

  张手、一肘、内室、前庭、殿堂、僧房、僧伽兰、邻村、一县等乃至一轮围界、

  或者更多。如是证得神通的人,虽然不再入基础禅,但亦可以神通智而闻由于基

  础禅的所缘所触的范围之内所起的音声。能够这样听闻的人,直至梵天界,虽然

  是螺贝大鼓小鼓等的一团杂乱之声,但如果要辨别它,他便能辨别:“这是螺

  声,这是鼓声”等。

  天耳界论毕。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心而知有嗔心,

  离嗔心而知离嗔心,

  有痴心而知有痴心,

  离痴心而知离痴心,

  沉寂心而知沉寂心,

  散乱心而知散乱心,

  广大心而知广大心,

  不广大心而知不广大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无上心而知无上心,

  等持心而知等持心,

  不等持心而知不等持心,

  解脱心而知解脱心,

  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在论他心智中的“他心智”(心差别智),此中的“差别”是了解,确定之

  义。心的了解为“心差别”,心差别而且以智故说“心差别智”(他心智)。

  “其他有情”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有情。“其他补特伽罗”和前句同义,只由

  于教化及说法的方便而说不同的字而已。“以己心……心”即以己心而知他心。

  “悉”即确定。“知”即知有贪等各各种类。

  然而这智是怎样生起的呢?即以天眼而成就的,那天眼于他心智的遍作(准

  备)。所以比丘,扩大其光明,以天眼而见他人依附于心脏的血液的色,寻求他

  的心。因为心欢喜时,则血红如熟了的榕树果,若心忧悲时,则血…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