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62

  ..續本文上一頁有供養他任何東西。然而她們看見

  了後來的長老說:“我們的長老來了,把餅子供養他”,便拿了一切餅子走近長

  老,長老取出他的缽,使她們所有的餅子,恰恰只裝了一缽。當長老來的時候,

  世尊已在前面坐著等他。長老拿出餅來供養世尊。

  其次在伊利率長者的故事中,大目犍連長老曾令少而爲多。在迦伽跋利耶的

  故事中,世尊亦然。

  據說:大迦葉長老,入(滅盡)定,過七日後(出定),欲使貧者得益,便

  去立在迦伽跋利耶貧者的門前。他的妻子看見了長老,便把原爲丈夫所煮的無鹽

  而酸的粥,倒在長老的缽中。長老拿了它放在世尊的手中。世尊決意使大比丘衆

  滿足。如是僅取來一缽之粥,能使一切大衆都得飽滿。過了七日之後,迦伽跋利

  耶亦成爲富翁長者。

  不但能令少成爲多,如果神變者希望把甜的成爲不甜,不甜的成爲甜,一切

  亦得隨願而成。即如摩诃阿那律長老,看見許多比丘,乞食之後,僅得幹食,坐

  在(錫蘭的)競伽河岸來吃。長老決意把競伽的河水變爲醍醐,並示諸沙彌去

  取。他們用小碗取來給比丘衆。一切比丘都當甜的醍醐美味吃。

  “以天眼”等,即在此人間,增大光明,而見梵天之色。亦在人間,聞梵天

  的語言之聲,並知其心。

  “以身變易其心”——以業生身之力而變易其心,即取基礎禅心置于身內,

  令心隨于身,慢慢地行,因身行是緩慢的。

  “入于樂想與輕想”,是入于以基礎禅爲所緣的神變心俱生的樂想與輕想。

  “入”即進入、觸、達成之意。“樂想”,即與舍相應之想,因舍而寂靜故說爲

  樂。並且此想,業已解脫了五蓋及尋等的障敵,故爲“輕想”。因他入于(樂想

  及輕想),所以他的業生身亦如兜羅綿一樣的輕快,他便如是以可見之身而去梵

  界,好象風吹兜羅綿一樣的輕快。

  這樣去梵界的人,如果他希望步行,依地遍(定)而化一道于虛空,由步行

  至梵天。若希望飛行,依風遍(定)而決意起風,乘風而上梵天,如兜羅綿相

  似。此處則只以欲去爲主要條件。因有欲去之時,他便如是決意,由決意之力而

  投之,其可見之身而上梵界,如射手放箭一樣。

  “以心而變易其身”,是取其身而置于心,令隨于心,速速地行,因心行是

  急速的。“入于樂想與輕想”,是入于以色身爲所緣的神變心俱生的樂想與輕

  想。余者如前述可知。此處只是心行爲主。

  然而如是以不可見之身而行者,是在他的決意心生起的刹那而行?或在住的

  刹那,或在滅的刹那而行呢?(諸義疏師中的)一長老說:“他在叁刹那共同中

  而行”。然而他自己行呢?或遣其所化的?可以隨意而行。但此處是說他自己

  行。

  “意所成”,由于決意而化作,故爲意所成。“諸根完具”,是就眼耳等的

  形態說。然而所化的色身是沒有淨色根的。

  “如果神變者經行,則所化的亦在彼處經行”等,是指一切聲聞所化的說。

  假使是佛陀所化的,則依世尊的所行而行。但依照世尊的意欲亦能作其他的事

  情。然而這裏,神變者雖然在這人間,能以天眼見(梵天之)色,以天耳聞其

  聲,以他心智而知其心,但依然未得由身而自在的。同時他雖在此界,能與梵天

  對立,談論與會話,亦非由身而自在的。雖然他決意令遠而爲近等,亦非由身而

  自在的。他雖以可見或不可見之身而去梵天,亦非由身而自在的。但他計劃“在

  梵天之前變化色身”等的說法,是由身而得自在的。至于這裏的其余的(天眼乃

  至遠近神變等),是爲示身自在神變的前分神變而說的。上面爲“決意神變”。

  下面是“變化神變”及“意所成神變”(與決意神變)不同的地方。

  (二)變化神變

  先說行變化神變的人,于童子等的形狀中,他希望那一種,便應決意那一

  種,即所謂:“他舍了本來的面目而現童子的形狀,或現龍形,或現金翅鳥形、

  阿修羅形、帝釋形、天形、梵天形、海形、山形、獅子形、虎形、豹形,或現象

  兵、馬兵、車兵、步兵,及現種種的軍隊”。要這樣決意的人,他從于地遍等中

  無論以那一種爲所緣的神通基礎禅出定,當念自己如童子的形狀,念已而遍作

  (准備)之後,再入定而出定,即決意“我成這樣的童子”,與決意心共,便成

  童子,如提婆達多。其他各句也是同樣的方法。對于“亦現象兵”等,是指現自

  己以外的象兵等而說,所以這裏不應作“我成象兵”的決意,應作“將成象兵”

  的決意。其他馬兵等的地方也是一樣。上面是“變化神變”。

  (叁)意所成神變

  欲作意所成神變的人,從基礎禅出定之後,先念(自己的業生)身,依前述

  之法而決意“將成空洞”,便(于自身)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內部的(意所成)

  身而遍作(准備定),依前述之法而決意“在他的內部而成他身”(便成他

  身)。他即可取出(意所成身),如從蔓吉草中抽出蘆葦,如從劍鞘引劍,如蛇

  蛻皮一樣。所以說:“茲有比丘,從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體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

  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從蔓吉草中抽出蘆葦,他這樣的思考:這是蔓吉,這是

  蘆葦,蔓吉是一樣東西,蘆葦是另一樣東西,然而蘆葦是從蔓吉抽出的”。這裏

  如蘆葦等與蔓, 吉等相似,爲示意所成色(身)與神變者相似,故說此譬喻。這是

  “意所成神變”。

  爲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了第十二品,定名爲

  神變的解釋。

  ———————————————————————————————————

  代字

  (忙-亡+喬)陳如——>驕陳如

  第十叁 說神通品

  二、天耳界論

  現在來解釋天耳界,在這以後當有叁種神通。對于“他如是等持其心”等的

  經典文句,如前所說。此後只是解釋其差別之處。

  彼以清淨超人的天耳界,聞天人兩者及聞遠近之聲。

  這經文中的“以天耳界”,和天的相似,故爲“天”。因爲諸天之所以獲得

  淨耳界,是由于行善業而生——沒有膽汁痰血等的障礙,及解脫了隨煩惱,所以

  雖然很遠的所緣亦能領受。而此比丘,由于精進修習的力量,産生象天耳界的智

  耳界,所以說和天的相似故爲“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爲

  “天”。因爲行耳界的工作,猶如耳界,故爲“耳界”。所以說“以天耳界”。

  因爲遍淨及離隨煩惱,故爲“清淨”。“超人的”,是超過人的境界,即超越人

  的肉耳所聞的。“聞兩者之聲”,即聞二者之聲,什麼是二?即“天與人”,是

  指天的聲和人的聲而說。當知此句是說特殊部分的聲。“遠與近”,即如他方世

  界的遠處的聲音,乃至近處寄生于自身的生物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當知此句是

  指無限的一切聲音說。

  怎樣會生起天耳界的呢?瑜伽比丘,入了神通的基礎禅,出定之後,以遍作

  (准備)定心,最先當念由自然(肉)耳聽到的遠處森林中的獅子等的粗聲,其

  次如精舍之內的鍾聲、鼓聲、螺聲、沙彌及青年比丘的高聲讀誦之聲,如“尊師

  怎樣”、“諸師怎樣”等的普通談話聲、鳥聲、風聲、足聲、沸水的叽嘟叽嘟

  聲、太陽曬幹了的多羅葉聲、螞蟻聲,如是從最粗的開始次第而念微細之聲,他

  應意念東方的諸聲的聲相,意念西方、北方、南方、下方、上方、東隅、西隅,

  北隅、南隅的諸聲的聲相,當這樣意念粗細諸聲的聲相。那些聲音,雖然他的原

  來的心也明了,但他的遍作定心更明了。他如是于諸聲相作意,“現在天耳界要

  生起了”,他于諸聲之中無論以那一種爲所緣,生起意門轉向心,在那滅時,速

  行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前面叁或四而名遍作、近行、隨順、種姓

  的是欲界心,第四或第五是安止心,屬于色界的第四禅。此中,與彼安止心共同

  生起的智,便是天耳界。

  此後便落入智耳之中,爲了加強它,他應該限定一指之地想道:“我將在這

  個範圍之內聞聲”,然後擴大其範圍。此後他增加限定爲二指、四指、八指、一

  張手、一肘、內室、前庭、殿堂、僧房、僧伽蘭、鄰村、一縣等乃至一輪圍界、

  或者更多。如是證得神通的人,雖然不再入基礎禅,但亦可以神通智而聞由于基

  礎禅的所緣所觸的範圍之內所起的音聲。能夠這樣聽聞的人,直至梵天界,雖然

  是螺貝大鼓小鼓等的一團雜亂之聲,但如果要辨別它,他便能辨別:“這是螺

  聲,這是鼓聲”等。

  天耳界論畢。

  叁、他心智論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動時,引導其心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補特伽羅之心:

  有貪心而知有貪心,

  離貪心而知離貪心,

  有嗔心而知有嗔心,

  離嗔心而知離嗔心,

  有癡心而知有癡心,

  離癡心而知離癡心,

  沈寂心而知沈寂心,

  散亂心而知散亂心,

  廣大心而知廣大心,

  不廣大心而知不廣大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無上心而知無上心,

  等持心而知等持心,

  不等持心而知不等持心,

  解脫心而知解脫心,

  不解脫心而知不解脫心”)。

  在論他心智中的“他心智”(心差別智),此中的“差別”是了解,確定之

  義。心的了解爲“心差別”,心差別而且以智故說“心差別智”(他心智)。

  “其他有情”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有情。“其他補特伽羅”和前句同義,只由

  于教化及說法的方便而說不同的字而已。“以己心……心”即以己心而知他心。

  “悉”即確定。“知”即知有貪等各各種類。

  然而這智是怎樣生起的呢?即以天眼而成就的,那天眼于他心智的遍作(准

  備)。所以比丘,擴大其光明,以天眼而見他人依附于心髒的血液的色,尋求他

  的心。因爲心歡喜時,則血紅如熟了的榕樹果,若心憂悲時,則血…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