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63

  ..續本文上一頁黑如熟了的閻

  浮果,若心舍時,則血清如麻油。于是他觀看了他人的心髒的血色,分析“這種

  色是從喜根等起的、這種色是從憂根等起的、這種色是從舍根等起的”,尋求他

  人的心,加強他的他心智。當他這樣獲得了強有力之時,則不必見心髒的血色,

  亦能從心至心的展轉次第了知一切欲界心、色界心及無色界心。義疏中說:“如

  果欲知無色界中的他人之心,見誰的心髒血色、見誰的根的變化呢?實在沒有誰

  (的心髒及根可見)的。當知神通者的境界,只要他念慮叁界中任何一處的心,

  便能知道十六種心。此(見心髒之)說,是依未證神通的初學者說的”。

  其次“有貪心”等的句子中,當知與貪俱的八種心是“有貪心”。其余的

  (叁界及出世間的)四地的善及無記心是“離貪心”。然而二種憂心及疑與掉舉

  二心等的四心,則不包攝于這(有貪心、離貪心)二法中。但有些長老也包攝此

  等(四心于二法之中)的。

  二種憂心名“有嗔心”。其他四地的一切善及無記心是“離嗔心”。其他的

  十不善心,則不包攝于這(有嗔心、離嗔心)二法中。但有些長老也包攝此等

  (十不善心于二法中)的。

  “有癡、離癡”的句子中,依嚴密各別的說,與疑及掉舉俱的二心是“有癡

  心”;因爲癡是生于一切的不善心中,即十二種的不善心中也都有癡心的。其余

  的是“離癡心”。

  隨從著惛沈、睡眠的心是“沈寂心”,隨從著掉舉的心是“散亂心”。

  色界、無色界的心是“廣大心”,余者是“不廣大心”。

  一切(欲、色、無色)叁地的心是“有上心”,出世間心是“無上心”。

  證近行定的心及證安止定的心是“等持心”,不證此二定的心是“不等持

  心”。

  證得彼分(解脫)、鎮伏(解脫)、正斷(解脫)、安息(解脫)、遠離解

  脫的心是“解脫心”,不證得這五種解脫的心是“不解脫心”。

  獲得他心智的比丘,則了知一切種類的心,即“有貪心而知有貪心……乃至

  不解脫心而知不解脫心”。

  他心智論畢。

  四、宿住隨念智論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動時,引導其心傾向于宿住隨念智。彼于種種

  的宿住隨念,即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

  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我于

  某處,有如是名,如是種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物,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

  量。我從彼處死,生于某處,我亦于彼處,有如是名,如是種姓,如是容貌,食

  如是食,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從彼處死,來生于此界”,如是憶念種種

  宿住的形相種姓)。

  在宿住隨念智論中,“宿住隨念智”——因爲那智是關于憶念宿住的。“宿

  住”——是宿世過去生中曾住的五蘊。曾住——是曾經居住經驗于自己的五蘊相

  續中生滅,或者爲曾住的諸法。曾住——以所緣境及經驗而曾住,即以自己的識

  認識分別,或由他人的識認識——如在斷路者(佛)的憶念之中等等,彼等(斷

  路者的隨念)只是諸佛所得的。“宿住隨念”——以此念而憶念宿住的,爲宿住

  隨念。“智”——是與念相應的智。“向于宿住隨念智”——是爲了證得宿住隨

  念智而說。“種種”——是許多種類;或以各種行相而說明的意思。“宿住”—

  —直自過去有生以來在各處的諸蘊相續。“隨念”——是依于五蘊次第或以死及

  結生而憶念。

  (六種人的宿住隨念)于此宿住有六種人隨念:即異教徒、普通的聲聞、大

  聲聞、上首聲聞、辟支佛、佛。此中:異教徒只能憶念四十劫,更沒有多的。何

  以故?因爲他們的慧弱——他們不能分析名與色故是慧弱。普通的聲聞可以憶念

  百劫、千劫,因爲他們的慧強之故。八十大聲聞可以憶念十萬劫。(舍利弗、目

  犍連)二上首聲聞可以憶念一阿僧祇劫又十萬劫。辟支佛可以憶念二阿僧祇劫又

  十萬劫。然而上面這些人的智力都是有限的。唯有佛陀的智力是無限的。

  異教徒只能依于五蘊次第的憶念,他們不能離開次第而以死及結生的憶念;

  他們正如盲者,不能得達其所欲之處;譬如盲人不離手杖而行,他們亦不能離五

  蘊的次第而念。普通的聲聞,可依五蘊次第的憶念,亦可以死及結生而憶念。八

  十大聲聞也是同樣。二上首聲聞,則完全不依五蘊次第的,他們見一人的死而知

  其結生,又見另一人的死而知其結生,如是只依死與結生而行(宿住隨念)。辟

  支佛亦然。然而諸佛,既不依五蘊而次第,亦不依死及結生而行,無論他欲念于

  何處,則于許多千萬劫中的前前後後,都得明了。所以雖然是許多的千萬劫,好

  象該省略的經文相似,隨便他們要憶念什麼地方,即能憶念那些地方,猶如獅子

  的跳躍相似。譬如精煉了能射頭發的射手——如薩羅繃伽的放箭,中間不會給樹

  木藤蔓所阻,必中標的,如是彼等諸佛而行其智,不會給中間的諸生所阻,必不

  失敗,而能捉摸其所欲之處。

  在此等宿住隨念的有情中,異教徒的宿住的智力現起僅如螢火之光,普通的

  聲聞則如燈光,大聲聞的如火炬,上首聲聞的如燦爛的晨星,辟支佛的如月光,

  而諸佛所起的智見則如千光莊嚴的秋天的日輪。外道的宿住隨念如盲者依于他們

  的杖端而行,普通的聲聞的則如過獨木橋,諸大聲聞的如走過人行橋,上首聲聞

  的如走過車橋,辟支佛的如履人行大道,而諸佛的宿住隨念則如行于車行大道。

  然而在(本書)此品所說的是聲聞的宿住隨念的意思。所以說“隨念”是依

  于五蘊次第或以死及結生而憶念。是故欲如是憶念的初學比丘,自乞食回來及食

  後,獨居靜處,次第的入諸四禅定,並自神通的基礎禅出定,憶念自己完了一切

  工作之後曾坐于此座。如是應順次的憶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

  座,進入自己的臥座所內,收拾他的衣缽,食時,從村中回來時,在村內乞食之

  時,入村乞食時,出寺之時,在塔廟及菩提樹的庭園禮拜之時,洗缽時,取缽

  時,自取缽時至洗臉時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後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

  一切行作。上面這些雖然普通的人的心也明了,但遍作(准備)的定心則極其明

  了。如果在這些事情裏面有任何不明了的,則應更入基礎禅,出定之後再憶念。

  這樣他便成爲象點燈時候一樣的明顯。如是順次的回憶其第二日、第叁、第四、

  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間,半月間,一月間,乃至一年間的一切行作。以這樣的

  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結生的人,他當憶念在前生的死的刹那

  所行的名色。智者比丘,只要在第一次,便能離去結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的名

  色爲所緣。前生的名色既已無余的壞滅,而生起了其他的(名色),所以那(前

  生的)處所是阻障如黑暗的、劣慧之人是非常難見的。然而他們(劣慧者)不應

  說“我離去結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爲所緣是不可能的”而斷絕他的

  憶念。他們應該數數入基礎禅,再再出定而憶念那(前生的)處所。譬如強人,

  爲了要取造宮殿所需的棟梁而伐大樹,只砍下枝葉,便壞了斧口的鋒刃,不能再

  伐大樹,但他並不放棄工作,跑到鐵匠的屋內,把斧頭整理銳利之後,回來再

  伐;若再壞了,亦同樣的再修再伐。他這樣伐時,已伐的部分不必再伐,只伐其

  未伐的部分,不久之後,便伐倒大樹了。同樣的,這樣努力的比丘,從基礎禅出

  定,以前已能憶念的不必再念,只憶念結生,不久之後,便能離去結生,以前生

  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爲所緣了。此義亦可用樵夫及理發師的譬喻來說明。

  在這裏,從最後而坐于現在的座起溯至于現世的結生爲所緣而起的智,不名

  爲宿住智,只是遍作(准備)定智而已。也有人說這是過去分智,然而他把它當

  作色界的是不適當的(因爲遍作定智是欲界的定)。然此比丘,當他越過了結生

  而以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爲所緣時,則生起意門轉向心,那心滅時,以彼

  同樣的名色爲所緣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中如前所說的前面的(叁或四速

  行心)名爲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等的是欲界心。最後的(一速行)是屬于

  色界第四禅的安止心。這時和他的安止心共同生起的智,便是宿住隨念智。與此

  智相應而念,爲“彼于種種的宿住隨念,即一生、二生……乃至憶念一切宿住的

  形象詳情”。

  在上面的引文中:“一生”——是從生開始以死爲終屬于一生的一期五蘊相

  續。“二生”等同樣。“許多壞劫”等句中,減劫爲“壞劫”,增劫爲“成

  劫”。此中壞劫亦包攝壞住劫,因壞住劫以壞劫爲出發點之故。成劫攝成住劫。

  象這樣說,則包攝此等諸劫,即所謂:“諸比丘!有此等四阿僧祇劫。雲何爲

  四?壞、壞住、成、成住”。

  (世間的破壞)這裏有叁種壞:水壞、火壞、風壞,這是叁種壞的界限:

  (第二禅的)光音天,(第叁禅的)遍淨天,(第四禅的)廣果天。這便是說,

  爲劫火所毀時,光音天以下都給火燒了,爲劫水所毀時,遍淨天以下都給水淹沒

  了;爲劫風所毀時,廣果天以下都給風滅了。詳細的說,則常常說此叁種壞爲一

  佛刹土消滅。佛的刹土有叁種:誕生刹土、威令刹土、境界刹土。此中,“誕生

  刹土”——是如來入胎等時所震動的一萬輪圍世間。“威令刹土”——是百千俱

  胝的輪圍世間,是他的寶經、蘊護咒、幢頂護咒、稻竿護咒、孔雀護咒等的護咒

  威力所能保護的。“境界刹土”——是無邊無量的世間。或說“以願望爲限”,

  這便是說,如來所願望之處都能知道。如是在這叁種佛的刹土中,(壞劫是)一

  威令刹土的滅亡,在它滅亡時,則誕生刹土亦必滅亡。因爲它們滅亡必…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