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91

  ..续本文上一页触)的缘。

  这里的解释如下:(1)先说眼处等五(处)对于眼触等的五种触,由依

  止、前生、根、不相应、有、不离去缘的六种为缘。(2)此后的一异熟意处对

  于各种的异熟意触,由俱生、相互、依止、异熟、食、根、相应、有、不离去缘

  的九种为缘。(3)于外(处)中:色处对于眼触,由所缘、前生、有、不离去

  缘的四种为缘;声处等对于耳触等也是同样的。(4)其次彼等(现在的色等五

  处)及法处(所摄的色)对于意触亦同样的(由四种为缘)。(5)(非现在的

  色等五处及法处对于意触)只由所缘缘为缘。所以说“外六于适当而发生,如是

  辨别它(意触)的缘”。

  ——这是详论“六处缘触”一句——

  (6)(触缘受)在“触缘受”的句中:

  依于门,故说受只有眼触所生等六种,

  由于区别则它们有八十九。

  在《分别论》中解释此句说:“眼触所生的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

  的受”,这样是依于门,故只说六种受。其次由于区别,因它们是和八十九心相

  应的,所以说有八十九。

  在这些受里面,

  这里是说与异熟心相应的三十二受的意思。

  此中,于五门(此触)是五(受)的八种缘,

  此触是其余的一种缘,

  于意门中也是同样的。

  这里,(1)眼触等的触,于五门中,对于以净眼等为所依的五受,由俱

  生、相互、依止、异熟、食、相应、有、不离去缘的八种为缘。(2)其次这眼

  触等的触,于一一门,对于由领受、推度、彼所缘(作用)而转起其余的欲界诸

  异熟受,只由亲依止缘一种为缘。(3)“于意门中也是同样的”,即于意门,

  那称为俱生意触的触,对于由彼所缘而转起的欲界诸异熟受,也是由同样的八种

  缘为缘。(此俱生意触)对于由结生、有分及死而转起的三地的异熟受亦然(由

  八种为缘)。(4)其次意门转向(心)相应的意触,于意门,对于由彼所缘而

  转起的欲界诸受,由亲依止缘的一种为缘。

  ——这是详论“触缘受”的一句——

  (7)(受缘爱)在“受缘爱”的句中:

  这里的爱,由色爱等的差别有六种,

  由于转起的行相,一一有三种。

  于此句中,如《分别论》中说:由所缘而得名的(渴爱),有色爱、声爱、

  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譬如说长者子、婆罗门子,此子是从父而得名的。在

  彼等渴爱中,从一一渴爱而转起的行相,有欲爱、有爱及无有爱的三种。即色爱

  转起以欲乐而享受现于眼的视线之前的色所缘之时,名为“欲爱”;当它与认为

  所缘,“是恒是常”的常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有爱”——与常见作伴的贪而

  名有爱;当它与认为所缘“是断是灭”的断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无有爱”—

  —与断见作伴的贪而名无有爱。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如是则此等(六

  爱)而成十八渴爱。彼(爱)于内色等十八及外(色等)十八而成三十六。如是

  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故成一百零八的渴爱。其次略而言之,

  彼(爱)依色等所缘而为六,依欲爱等则只有三爱而已。因为此等有情,如爱

  (自己的亲生)子,由于爱子而尊敬(此子的)保姆,因爱由色等所缘而生起的

  受;由于爱受而给以色等所缘的尊敬,如给与画家、音乐家、制香者、厨师、织

  者及供给药品的医生的最大的尊敬一样。是故应知由此等一切受缘而有爱。

  因为这里是一异熟的乐受的意思,

  故此(乐受)是爱的一种缘。

  “一种”即是只由亲依止为缘。或因:

  苦者求乐、乐者求更多的乐,

  舍则寂静,所以说是乐。

  因为三受是渴爱的缘,

  大仙便说受缘爱。

  受缘爱,若无随眠则不成,

  是故此爱不存于梵行已立的婆罗门。

  ——这是详论“受缘爱”一句——

  (8)(爱缘取)关于“爱缘取”一句:

  对于四种取,以义而分别,

  以法之广略,依次序辨别。

  取的辨别如下:“四种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Ⅰ)以义分别)这是它们的意义的分别:即执取称为事(对象)的欲,

  故为“欲取”。欲即是取,故为欲取。取(upadanam)是坚执之意。因

  为这(取字的)“邬波”(upa)一音含有坚的意义,如在恼(upayas

  a)及接近(upa-kattha)等字之中一样。同样的,见即是取,故为

  “见取”或执取于见故为见取。即于“我与世间是常”等,以后见取于前见。同

  样的,执取戒禁故为“戒禁取”,或戒禁即是取故为禁取。因为执着为净,故牛

  戒、牛禁等的自身即是取。同样的,(人们)以此而语故为“语”。(人们)以

  此而取着故为“取”。语什么或取什么呢?即自取自己的语为“我语取”。或

  (人们)以此而取我语是我故为我语取。这是先就它们(四取)的意义的分别。

  ((Ⅱ)以法的广略)其次依法的广略,先说欲取:“此中什么是欲取?即

  对于诸欲的欲欲、欲贪、欲欢喜、欲渴爱、欲粘、欲热恼、欲迷、欲缚、是名欲

  取”,这是来自经典的略说坚持的渴爱。坚持的渴爱,即是由前面的渴爱的亲因

  缘而强化了的后面的渴爱。也有人说:“未达境的希求为渴爱,如盗贼在黑暗中

  伸出他的手相似,已达境的取为(欲)取,如彼(盗贼)已取东西。少欲知足是

  彼等(欲取)的相对法。同时它们(欲取)是遍求及守护之苦的根本”。关于其

  余的三取,略说只是见而已。其次详细地说:渴爱之强烈的为欲取,亦如前面的

  色(爱)等中所说,有一百零八种。十事邪见为见取,即所谓:“此中见取如

  何?一、无布施,二、无供养,三、无祭祀,四、无善行恶行诸业的果报,五、

  无此世,六、无他世,七、无母,八、无父,九、无化生有情,十、于世间中无

  有依正直行道而于此世他世自证及(为世人)说法(的沙门、婆罗门),这样的

  见……乃至颠倒执着,名为见取”。其执取由戒禁而清净的为戒禁取;即所谓:

  “此中戒禁取如何?……由戒而净,由禁而净,由戒禁而净的这样的见……乃至

  颠倒执着,名为戒禁取”。二十事有身见为我语取;即所谓:“此中我语取如

  何?兹有无闻凡夫……于善人法不能调顺,(一)视色是我,((二)视我有

  色,(三)视色在我中,(四)视我在色中,(五~八)视受是我……(九~十

  二)想是我……(十三~十六)行……(十七~二十)视识是我,我有识,识在

  我中,我在识中,这样的见)……乃至颠倒执着,名为我语取”。这是(四取)

  法的广略。

  ((Ⅲ)依次序)其次依它们的次序,有三种:(一)生起的次序,(二)

  舍断的次序,(三)说法的次序。此中:(一)因为于无始的轮回没有最初的起

  源,所以不能直接的说诸烦恼生起的次序,只能间接的于一有之中大概来说,我

  执(我语取)是常与断的住着(见取)的先导。自此执“我为常”者为使我清净

  而起戒禁取。执“我为断”而不顾他世者则起欲取。如是最初为我语取,次为见

  取,戒禁取及欲取,这便是此等(四取)于一有中的生起的次序。(二)此(四

  取之)中,见取等(三种)因为是在须陀洹道所断,所以是最先舍断的,而欲取

  因为是在阿罗汉道所断,所以为后断,这便是它们舍断的次序。(三)此(四

  取)中的欲取,因为是大境及明了之故在最先说。即彼(欲取)是与八(贪)心

  相应的故为大境。其他的(三种)是与四(嗔、痴)心相应的故为小境。大概人

  们都是乐阿赖耶(五取蕴)的,所以欲取为明了,余者则不然。或以欲取者,为

  了得欲,往往举行祭典,而彼(祭典)是他(欲取者)的见取,所以此(欲取

  之)后为见取。这(见取)分为戒禁取及我语取的二种。于此二者之中,戒禁取

  是粗的,因为见牛的所作及狗的所作易知之故而先说,我语取微细,故于后说。

  这是它们(四取)的说法的次序。

  渴爱为此中第一(欲取)的一种缘,

  它为其他(三取)的七种或八种缘。

  这便是说,于此四取中,渴爱对于第一欲取,只由亲依止的一种为缘;因为

  (欲取)是在于渴爱所欢喜的诸境之中而生起之故。而(渴爱)对于其他的三

  取,则由俱生、相互、依止、相应、有、不离去、因缘的七种为缘或加亲依止缘

  的八种为缘。然而它(渴爱)若由亲依止为(三取的)缘之时,那(爱与取)不

  是俱生的。

  ——这是详论“爱缘取”一句——

  (9)(取缘有)在取缘有的一句中:

  以义、以法、以有用、以区分、以摄、以什么为什么之缘,当知抉择。

  此中,(Ⅰ)“以义”——有故为有,此(有)分为业有及生有二种。即所

  谓:“什么是二种有?是业有、生有”。此中,业即是有为业有,同样的生即是

  有为生有。并且这里是生起有故为有。其次,譬如因为是乐的原因故说“诸佛出

  世乐”,如是应知业是有的原因,故由其果而说有。如是当知先以义而抉择。

  (Ⅱ)“以法”——首先略说“业有”,便是称为思及与思相应的贪欲等的

  业的诸法。即所谓:“此中,什么是业有?即属于小地或大地的福行、非福行、

  不动行,名为业有。亦即至一切有的业为业有”。此中:福行是十三思,非福行

  是十二思,不动行是四思。如是“属于小地或大地”的一句是只说彼等思的异熟

  的强弱。而“至一切有的业”的一句是说与思相应的贪欲等。

  其次略说“生有”,便是由业所生的诸蕴,差别有九种。即所谓:“此中,

  什么是生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

  四蕴有,五蕴有,是名生有”。此中:称为欲的有为“欲有”。“色有,无色

  有”等也是同样。有想者的有、或于此有中有想,…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