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觸)的緣。
這裏的解釋如下:(1)先說眼處等五(處)對于眼觸等的五種觸,由依
止、前生、根、不相應、有、不離去緣的六種爲緣。(2)此後的一異熟意處對
于各種的異熟意觸,由俱生、相互、依止、異熟、食、根、相應、有、不離去緣
的九種爲緣。(3)于外(處)中:色處對于眼觸,由所緣、前生、有、不離去
緣的四種爲緣;聲處等對于耳觸等也是同樣的。(4)其次彼等(現在的色等五
處)及法處(所攝的色)對于意觸亦同樣的(由四種爲緣)。(5)(非現在的
色等五處及法處對于意觸)只由所緣緣爲緣。所以說“外六于適當而發生,如是
辨別它(意觸)的緣”。
——這是詳論“六處緣觸”一句——
(6)(觸緣受)在“觸緣受”的句中:
依于門,故說受只有眼觸所生等六種,
由于區別則它們有八十九。
在《分別論》中解釋此句說:“眼觸所生的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
的受”,這樣是依于門,故只說六種受。其次由于區別,因它們是和八十九心相
應的,所以說有八十九。
在這些受裏面,
這裏是說與異熟心相應的叁十二受的意思。
此中,于五門(此觸)是五(受)的八種緣,
此觸是其余的一種緣,
于意門中也是同樣的。
這裏,(1)眼觸等的觸,于五門中,對于以淨眼等爲所依的五受,由俱
生、相互、依止、異熟、食、相應、有、不離去緣的八種爲緣。(2)其次這眼
觸等的觸,于一一門,對于由領受、推度、彼所緣(作用)而轉起其余的欲界諸
異熟受,只由親依止緣一種爲緣。(3)“于意門中也是同樣的”,即于意門,
那稱爲俱生意觸的觸,對于由彼所緣而轉起的欲界諸異熟受,也是由同樣的八種
緣爲緣。(此俱生意觸)對于由結生、有分及死而轉起的叁地的異熟受亦然(由
八種爲緣)。(4)其次意門轉向(心)相應的意觸,于意門,對于由彼所緣而
轉起的欲界諸受,由親依止緣的一種爲緣。
——這是詳論“觸緣受”的一句——
(7)(受緣愛)在“受緣愛”的句中:
這裏的愛,由色愛等的差別有六種,
由于轉起的行相,一一有叁種。
于此句中,如《分別論》中說:由所緣而得名的(渴愛),有色愛、聲愛、
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譬如說長者子、婆羅門子,此子是從父而得名的。在
彼等渴愛中,從一一渴愛而轉起的行相,有欲愛、有愛及無有愛的叁種。即色愛
轉起以欲樂而享受現于眼的視線之前的色所緣之時,名爲“欲愛”;當它與認爲
所緣,“是恒是常”的常見共同轉起之時,名爲“有愛”——與常見作伴的貪而
名有愛;當它與認爲所緣“是斷是滅”的斷見共同轉起之時,名爲“無有愛”—
—與斷見作伴的貪而名無有愛。于聲愛等的方法也是同樣的。如是則此等(六
愛)而成十八渴愛。彼(愛)于內色等十八及外(色等)十八而成叁十六。如是
過去叁十六,未來叁十六,現在叁十六,故成一百零八的渴愛。其次略而言之,
彼(愛)依色等所緣而爲六,依欲愛等則只有叁愛而已。因爲此等有情,如愛
(自己的親生)子,由于愛子而尊敬(此子的)保姆,因愛由色等所緣而生起的
受;由于愛受而給以色等所緣的尊敬,如給與畫家、音樂家、製香者、廚師、織
者及供給藥品的醫生的最大的尊敬一樣。是故應知由此等一切受緣而有愛。
因爲這裏是一異熟的樂受的意思,
故此(樂受)是愛的一種緣。
“一種”即是只由親依止爲緣。或因:
苦者求樂、樂者求更多的樂,
舍則寂靜,所以說是樂。
因爲叁受是渴愛的緣,
大仙便說受緣愛。
受緣愛,若無隨眠則不成,
是故此愛不存于梵行已立的婆羅門。
——這是詳論“受緣愛”一句——
(8)(愛緣取)關于“愛緣取”一句:
對于四種取,以義而分別,
以法之廣略,依次序辨別。
取的辨別如下:“四種取”,即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Ⅰ)以義分別)這是它們的意義的分別:即執取稱爲事(對象)的欲,
故爲“欲取”。欲即是取,故爲欲取。取(upadanam)是堅執之意。因
爲這(取字的)“邬波”(upa)一音含有堅的意義,如在惱(upayas
a)及接近(upa-kattha)等字之中一樣。同樣的,見即是取,故爲
“見取”或執取于見故爲見取。即于“我與世間是常”等,以後見取于前見。同
樣的,執取戒禁故爲“戒禁取”,或戒禁即是取故爲禁取。因爲執著爲淨,故牛
戒、牛禁等的自身即是取。同樣的,(人們)以此而語故爲“語”。(人們)以
此而取著故爲“取”。語什麼或取什麼呢?即自取自己的語爲“我語取”。或
(人們)以此而取我語是我故爲我語取。這是先就它們(四取)的意義的分別。
((Ⅱ)以法的廣略)其次依法的廣略,先說欲取:“此中什麼是欲取?即
對于諸欲的欲欲、欲貪、欲歡喜、欲渴愛、欲粘、欲熱惱、欲迷、欲縛、是名欲
取”,這是來自經典的略說堅持的渴愛。堅持的渴愛,即是由前面的渴愛的親因
緣而強化了的後面的渴愛。也有人說:“未達境的希求爲渴愛,如盜賊在黑暗中
伸出他的手相似,已達境的取爲(欲)取,如彼(盜賊)已取東西。少欲知足是
彼等(欲取)的相對法。同時它們(欲取)是遍求及守護之苦的根本”。關于其
余的叁取,略說只是見而已。其次詳細地說:渴愛之強烈的爲欲取,亦如前面的
色(愛)等中所說,有一百零八種。十事邪見爲見取,即所謂:“此中見取如
何?一、無布施,二、無供養,叁、無祭祀,四、無善行惡行諸業的果報,五、
無此世,六、無他世,七、無母,八、無父,九、無化生有情,十、于世間中無
有依正直行道而于此世他世自證及(爲世人)說法(的沙門、婆羅門),這樣的
見……乃至顛倒執著,名爲見取”。其執取由戒禁而清淨的爲戒禁取;即所謂:
“此中戒禁取如何?……由戒而淨,由禁而淨,由戒禁而淨的這樣的見……乃至
顛倒執著,名爲戒禁取”。二十事有身見爲我語取;即所謂:“此中我語取如
何?茲有無聞凡夫……于善人法不能調順,(一)視色是我,((二)視我有
色,(叁)視色在我中,(四)視我在色中,(五~八)視受是我……(九~十
二)想是我……(十叁~十六)行……(十七~二十)視識是我,我有識,識在
我中,我在識中,這樣的見)……乃至顛倒執著,名爲我語取”。這是(四取)
法的廣略。
((Ⅲ)依次序)其次依它們的次序,有叁種:(一)生起的次序,(二)
舍斷的次序,(叁)說法的次序。此中:(一)因爲于無始的輪回沒有最初的起
源,所以不能直接的說諸煩惱生起的次序,只能間接的于一有之中大概來說,我
執(我語取)是常與斷的住著(見取)的先導。自此執“我爲常”者爲使我清淨
而起戒禁取。執“我爲斷”而不顧他世者則起欲取。如是最初爲我語取,次爲見
取,戒禁取及欲取,這便是此等(四取)于一有中的生起的次序。(二)此(四
取之)中,見取等(叁種)因爲是在須陀洹道所斷,所以是最先舍斷的,而欲取
因爲是在阿羅漢道所斷,所以爲後斷,這便是它們舍斷的次序。(叁)此(四
取)中的欲取,因爲是大境及明了之故在最先說。即彼(欲取)是與八(貪)心
相應的故爲大境。其他的(叁種)是與四(嗔、癡)心相應的故爲小境。大概人
們都是樂阿賴耶(五取蘊)的,所以欲取爲明了,余者則不然。或以欲取者,爲
了得欲,往往舉行祭典,而彼(祭典)是他(欲取者)的見取,所以此(欲取
之)後爲見取。這(見取)分爲戒禁取及我語取的二種。于此二者之中,戒禁取
是粗的,因爲見牛的所作及狗的所作易知之故而先說,我語取微細,故于後說。
這是它們(四取)的說法的次序。
渴愛爲此中第一(欲取)的一種緣,
它爲其他(叁取)的七種或八種緣。
這便是說,于此四取中,渴愛對于第一欲取,只由親依止的一種爲緣;因爲
(欲取)是在于渴愛所歡喜的諸境之中而生起之故。而(渴愛)對于其他的叁
取,則由俱生、相互、依止、相應、有、不離去、因緣的七種爲緣或加親依止緣
的八種爲緣。然而它(渴愛)若由親依止爲(叁取的)緣之時,那(愛與取)不
是俱生的。
——這是詳論“愛緣取”一句——
(9)(取緣有)在取緣有的一句中:
以義、以法、以有用、以區分、以攝、以什麼爲什麼之緣,當知抉擇。
此中,(Ⅰ)“以義”——有故爲有,此(有)分爲業有及生有二種。即所
謂:“什麼是二種有?是業有、生有”。此中,業即是有爲業有,同樣的生即是
有爲生有。並且這裏是生起有故爲有。其次,譬如因爲是樂的原因故說“諸佛出
世樂”,如是應知業是有的原因,故由其果而說有。如是當知先以義而抉擇。
(Ⅱ)“以法”——首先略說“業有”,便是稱爲思及與思相應的貪欲等的
業的諸法。即所謂:“此中,什麼是業有?即屬于小地或大地的福行、非福行、
不動行,名爲業有。亦即至一切有的業爲業有”。此中:福行是十叁思,非福行
是十二思,不動行是四思。如是“屬于小地或大地”的一句是只說彼等思的異熟
的強弱。而“至一切有的業”的一句是說與思相應的貪欲等。
其次略說“生有”,便是由業所生的諸蘊,差別有九種。即所謂:“此中,
什麼是生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
四蘊有,五蘊有,是名生有”。此中:稱爲欲的有爲“欲有”。“色有,無色
有”等也是同樣。有想者的有、或于此有中有想,…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