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程纲要。关于在结生的心识活动过程,将在下一品说。
2. 颂中“前后所决定”一句,即“在前和在后所决定”的意思;在巴利文注释是这样解释的:“此心是在某些心识作用之后生起及某些心识作用是在此心之后生起”。
3. “结生”,是指新生命在怀胎刹那发生最初的心识活动过程。
4. “转起”,是指我们在整个生活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心识活动过程。
5. 摄路──是指由五门转向或意门转向所起的心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心生起的路线(过程)。
6. 离路──是指路心以外的结生、有分、死的潜在意识作用。因为它们是不经过认识的顺序的,所以叫离路。
7. 灭(Bha□a)底本(Bhavamga)误。
8. 这个字的原文有遮断、中断、切断、阻止、妨碍等意思。
9. 欲界二十九速行心:即十二不善心、八欲界善心、一个笑心、八欲界有因唯作心。
10. 时分(Vra),这个字的原文有时、时分、时期、时机、机会等意思。英译本也有把它译作“等级”的。这里的意思是说:现于五门的对象经过的认识过程分为四级。“彼所缘时分”,是说这个过程到达彼所缘为止。余者亦然。“空时分”,是说它根本没有路心(过程)生起,只是有分波动二次。
11. 四种时分的四种缘境:即彼所缘时分的极大境,速行时分的大境,确定时分的小境,空时分的极小境。
12. 七种路心:(一)五门转向心,(二)五识,(三)领受心,(四)推度心,(五)确定心,(六)速行心,(七)彼所缘心。
13. 十四:即本品中的十四心刹那(五门转向心、五识之一、领受心一、推度心一、确定心一、速行心七、彼所缘心二)。
14. 五十四:即全部欲界五十四心。
15. 路心唯三种:(一)意门转向心,(二)速行心,(三)彼所缘心。
16. 心生说为十:是说此心生起要经过十刹那,即意门转向心一刹那、速行心七刹那、彼所缘心二刹那。
17. 四十一:即欲界的五十四心除去十三心(两种前五识十个、五门转向心一个、领受心两个。这十三心不能在意门中转起)。
18. 八个智相应心:即欲界善心中的四个智相应心及欲界有因唯作心中的四个智相应心。
19. 在第四或第五:这里指安止心生起有速通达和迟通达两种,速通达者,即在欲界速行三次生灭之后,在第四刹那生起安止心。迟通达者则在第五刹那生起安止心。
20. 二十六个速行是:色界善心五个、唯作心五个、无色界善心四个、唯作心四个、出世间心八个,共二十六个。
21. 关于在禅定的心识过程,参考 Visuddhi-magga 137 页以下。
22. 乐善三十二:即从乐俱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安止心。这里的乐善,指喜俱三因(无贪、无嗔、无痴)善心,即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和第二心。三十二喜俱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四禅的四个乐俱善心,出世间道心十六个(四道乘四禅等于十六),果心十二个(除阿罗汉,初、二、三果乘四禅等于十二),共三十二心。
23. 舍善生十二:即从三因舍俱善速行心(八欲界善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十二安止心(即色界第五禅善心一个、无色界善心四个、出世间除阿罗汉果心的其余七个第五禅心)。
24. 乐唯作有八:即从三因喜俱欲界唯作心(欲界八唯作心中的第一第二心)生起八个安止心(八个喜俱唯作安止心:即色界初、二、三、四禅唯作心四个),出世间阿罗汉果的下四禅四个)。
25. 舍唯作生六:即从三因舍俱欲界唯作心(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五第六心)生起六个安止心(色界第五禅唯作一个、无色界唯作四个、出世间阿罗汉果心一个)。
26. 从欲界善三因心生起凡夫及有学的安止。即凡夫及有学,从欲界八善心中的第一喜俱智相应无行及第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二善速行心生起三十二个喜俱安止心。并从第五舍俱智相应无行及第六舍俱智相应有行, 二善速行心生起十二个舍俱安止心。
27. 从欲界唯作三因心生起离欲者(阿罗汉)的安止。即阿罗汉从欲界八大唯作心中的第一喜俱智相应无行及第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八个喜俱安止心,并从第五舍俱智相应无行及第六舍俱智相应有行二唯作速行心生起六个舍俱安止心。
28. 不善异熟:即由过去不善业所感的果。
29. 有分(Bhava□ni):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单数的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刹那相续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这里是表示偶然的有分心( 朑antuka-bhava□a),与根本有分(Mula-bhava□ga)相反。
30. 以喜俱心结生者,则人在入胎时,若以喜俱心来结生,则此人生性为乐观者,自然常常快乐,不待鼓励。
31. 双神变,参考Visuddhi-magga 393页。(华宇版,中册255~257页)
32. 四道的速行心,参考 Visuddhi-magga 675页。(华宇版,下册395页)
33. 关于此等法说,参考 Visuddhi-magga 137~139页。(华宇版,上册216~217页)
34. 于一切三摩钵底:即五种禅及四道之果。
35. 二因者及无因者:二因者具有无贪、无嗔的善因,没有无痴的善因;无因者则根本没有善因,所以他们不可能获得禅或阿罗汉,也不得唯作速行和安止速行。为什幺生于善趣亦不得智相应异熟心?因为他们具有痴根没有智相应善心。
36. 因为他们已断除身见与疑见二种烦恼。
37. 因为阿那含断除嗔恚烦恼。
38. 无学四十四:阿罗汉只有四十四心。有四十五心不能生起,即不善心十二、欲界善心八、色界善心五、无色界善心四、道心四、上二界异熟心九、前三果心三,合计四十五心。89-45=44 。
39. 有学五十六:有学人有三十三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十八(笑心一、欲界有因唯作心八、上二界唯作心九)、邪见相应不善心四、疑俱不善心一、阿罗汉果心一、上二界异熟心九,合计三十三。89-33=56。
40. 余者五十四:余者是指凡夫而言,有三十五心不能生起,即唯作速行心十八、出世间心八、上二界异熟九,共三十五心。89-35=54。
41. 八十路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去色界异熟心五个及无色界异熟心四个。
42. 六十四心:即八十路心减去十六心等于六十四心。十八心是嗔恚速行心两个、彼所缘(即大异熟心或者说欲界有因善异熟心)八个、鼻识、舌识、身识六个。
43. 四十二心:八十路心减三十八等于四十二。即不善心十(除嗔恚心二)、意门转向心一、欲界净心十六(八个善心、八个唯作速行心)、无色界心八、出世间心七(除阿罗汉果心一),合计四十二心。三十八心是大异熟心八个、嗔恚心二个、前五识十个、色异善心、唯作心十个、笑心一个、五门转向心一个、领受心两个、推度心三个、初道心一个,共计三十八心。
44. 底本 Bhava□antarit直译为有分渡,文意不明确。应该是落入有分(Bhava□antarita=bhava□a-antarit)。
第五 摄离路分别品
--------------------------------------------------------------------------------
<1>依路心转起,已如上所述;
在结生活动,概要今当说。
<2>当知摄离路有四种四法:即四地、四种结生、四种业及四种死的生起。
一、四地
此中恶趣地、欲(界)善趣地、色(界)地及无色(界)地,名为四地。
(一)在彼等(四地)中,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与阿修罗众四种,是(欲界)恶趣地。
(二)人、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七种,是欲界善趣地。
以上这十一种构成为欲界地。
(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是第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第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种(天)(注1),(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与色究竟(天),是净居地的五种。
(四)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与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无色(界)地的四种。
<3>于诸净居天,凡夫不得生,
预流及一来,亦不生此天。
圣者皆不生,无想与恶趣。
圣者非圣者,得出余诸处。
这是(四种四法中)地的四法。
二、四种结生
<4>恶趣结生、欲(界)善趣结生、色界结生及无色界结生,是名四种结生(注2)。
此中(无因)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心),生于恶趣地的剎那成为结生,此后便成有分,于最后成为死而断绝,这是一恶趣结生(心)。
其次,(无因)善异熟舍俱推度(心),在欲(界)善趣人(界)中的生盲等(注3)与依地而居的苦处阿修罗,转起结生、有生、死。八大(有因)异熟(心),在一切欲界喜趣中,转起结生、有分、死。这九种名为欲界善趣结生(心)。
以上十种称为欲界结生(心)。
在此(欲界)中,四恶趣、人与苦处阿修…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