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P11

  ..续本文上一页三巧说妄法。四常作为业。此四各别。犯释此四合成一犯。可知。三乃至下所成妄语。于中有三业。初语业中但六识于六境各有成妄语。今但论眼见。略余云乃至。身妄语者。如律中。有问。谁得罗汉果者起着脱僧伽梨。有非罗汉应言着脱。虽不发言身成妄语。又如善生经。身作口业者是也。心妄语者。谓虚诳心亦如上覆见等。二而菩萨下辨所行。菩萨理应自作十种正语。谓如事如想故云正语正见。无损有益故复云正也。及劝他人亦为此业。三而反下违制结犯谓理宜正语。反起邪见语业言违害至深故结重罪。又亦教他妄语。他谓为是。是故云邪见。恒作此颠倒行故云邪见业。上来四戒大小乘同犯名为共戒。自下六种小乘非重名不共戒。

  

  初篇酤酒戒第五

  

  将释此戒十门同前。

  初制意者又略辨十种。一成他恶业故。谓昏醉无恶不造。乃至能作五逆等罪。智论十五酒三十六失中云。一行不善法也。二失他善行故。谓由酒醉放逸应生善不生。已生善皆灭。智论云。朋党恶人疎远贤善。无惭无愧不守六情。纵色放逸弃舍善法也。三损害他故。谓令他现在损依正报。智论云。现世财物空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费用无度。无度故众病之门斗诤之本。裸露无耻丑名恶声人所不敬。伏慝之事尽向人说。身力转少身色亦坏也。四失礼仪故。智论云。不敬佛法僧。不敬父母及诸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五破净戒故。谓由睧醉一切戒品皆悉不护。智论云。能作破戒人故。六失定慧故。谓酒醉乱心昏正明慧。智论云。覆没智慧故。七开过患门故。谓由昏醉引一切诸烦恼业。智论云。不应嗔而嗔故。八种痴狂因故。谓现在酒痴令多生狂愚。智论云。种狂痴因缘也。九障圣道故。谓于诸道行皆不能修故。智论云。远离涅槃故。又如伏龙比丘醉伏吐地。虾蟆口边食吐。佛言。此人能伏毒龙。今乃不能伏虾蟆也。十堕恶道故。智论云。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若得为人常当狂族。如是等种种过失故不应酤亦不自饮。又智论引颂云。酒失智觉相。身色渴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 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第二释名者。令人昏醉名酒。货授与人曰酤。防止此患为戒。亦从所治为名。智论云。酒者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解云。彼论就五戒故但防饮。

  

  第三次第者。前四同声闻四重。此戒非彼故在第五。又五戒中此当第五不饮酒戒。但以饮唯损己一身。过未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今制重。又为菩萨二利之中利他为最。但乖益生已为非理。况乃成损故非所宜。是故未论自饮先制授他。

  

  第四具缘成犯者。别缘有六缘。一是酒。二酒想。三酤意。四受得直。五授与酒。六前人领入手便犯。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毕竟不知得重方便罪。以酢等于他非昏乱故。若后知生喜轻。生悔重。又若兼疑重方便。阙第二缘有三。一本迷总不犯。后知生喜重方便。生悔亦不犯。二转想轻方便。以有前心故。后知生悔轻。三疑亦重方便。后知生喜亦重方便。以阙少许心以成重故不喜生悔宜小轻。阙第三缘得一轻垢罪。如下文过与他五百生无等。阙第四缘有二义。一得重方便。以不得直不成酤故。二正犯大重。以施人酒罪过取直故。阙第五缘得重方便。以他强夺不成酤故。阙第六缘亦重方便。以前人不饮不成酤故。

  

  第六轻重者。略就五位以明轻重。一约事。二约境。三约损。四约心。五约合辨。初中有四。一酒有醲醨。二酤有多少也。三时有长短。四期限有无。皆有轻重准可知。二约境者有七种。一酤与非人。二畜生。三无戒人。四五八戒人。五出家未受具戒人。六具戒人。七具菩萨戒人。皆前轻后重。又此中复有具前四位。轻重可知。三约损者有二。先约乖善有四种。一令他饮酒防修仁礼。二废修世善。三失二乘善。四乖修菩萨道。皆前轻后重可知。次明起恶亦有四种。一令他饮酒起诸烦恼。二造十恶业。三犯四重等。四作五逆等。皆前轻后重可知。四约心者有三种。一约三性心。二约三时心。三约三毒心。初善心犯者。谓为和诤等又愍其疲乏及寒等苦授酒应轻。二无记心犯者。谓心弱境强应次。三恶心犯者。谓作损害意为重。二约三时者。谓前三性心于初中后三时等有轻重可知。三约三毒者。有三单三双一合。谓贪轻嗔次痴重。初贪有二。一若贪不自济。恐命不存。暂作应轻。二资缘不阙贪利无厌故宜亦重。二嗔亦二。一以有嫌恨授与令昏痴称顺本心。二起上品嗔令造恶妨善以快本心。应前轻后重。三痴亦二。一自谓非重念言。此既水米所作。但令情不昏醉。理应无罪。是以常作不休。二见有胜德。谓将为得色得力能益众生。纵令饮有得无失。执此恶见自作教人。理应最重。二三双者。贪嗔轻贪痴次嗔痴重。一合最重。此上总有三三轻重可知。此上有共戒不共戒。准相可知。

  

  第七犯得报者。谓如经中有三。初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二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三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又十轮经第四校量此罪颂曰。十压油轮罪。等彼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置十酒坊罪。等彼一屠坊。置彼十屠坊。罪等王等一。

  

  第八对治行者。菩萨思惟。我应以明慧正行授与众生。何容反与昏狂之饮令作大罪。甚为不可。略明十事应与众生。一我应授与世智令识尊卑礼或修孝义等行。二应令深信三宝修敬养等行。三应令明识善恶业果避罪修福。四应令知出世善业修出离行。五应令知二乘所有行果。六应令知大乘行果殊胜之相。七应令知菩萨地位分齐。谓十发趣等。八令知菩萨所应行行。谓应作不应作等。九令知佛果神力解脱不思议处。令知生欣欲等。十令知法界法门真俗平等无碍法。

  

  第九通局者。初通。谓救众生命难等时。为药应开故。如杀盗等。又如末利夫人所作等。二局者。乃至一毛渧等起一念等皆有犯义故皆闭也。

  

  第十释文中三分同前。初中先举过。二正制。三释意。初中二。先举犯位。谓自作教他俱成犯故。二辨犯法亦四种亦四释。一约位。谓自作为因。教他为缘。巧说其法同作为业。二约能。谓置麴米等为因。畜槽具等为缘。合和为法。常酤为业。三约所为。谓卖前因缘与他为因。自须往酤与他为缘。示他方法为法。令他作成为业。四约具。谓规利及酒为因。他求为缘。价直及斟量为法。授受成业。二一切酒下正制。依智论十五酒有三种。一谷酒。二菓酒。三药草木等酒。若干若湿若清若浊不得酤。乃至一毛头等故云一切酒不得酤。三是酒下明释意。谓以酒是诸过患本能作一切重恶。能犯一切禁戒。无不由酒起。故云起罪缘。谓三十六失如智论十三说。二而菩萨下明所应行中。应生众生明达慧者。谓诸菩萨法尔皆应令诸众生明知俗谛因果差别。则通达真谛平等。一味胜慧成行断惑得果。何容反授昏狂之药令重颠倒。违理之甚故结重。文可知。

  

  初篇说过戒第六

  

  初制意者略有三意。一为坏信心故。菩萨理宜弘护三宝过恶扬善以生物信。何容说过。废黩信心乖利他行。故须深制也。二招重衅故。故谓初心菩萨岂免微失。理应赞其实德成自正行。而反以恶心苟求其短言陈彼过。自负重愆。故须制也。三背恩德故。谓由三宝恩及戒法防身。加成胜德当获大果。理宜粉骨碎身护持遗寄。而今反以恶言说其罪。背恩之甚。故须制也。

  

  第二释名者。说在家出家菩萨僧尼罪过戒。然位居不足。谁免其失。故云罪过。非理唱陈故云说。防此业非故云戒。此则语。从所说为名。戒约所防受称。皆依主释。又说三宝长短。如经云云。

  

  第三次第者。于此十戒中。初四同声闻四重。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酒说过。酤酒粗显故先辨。说过细隐故后论。

  

  第四具缘成犯者有七缘。一是正境。如文四位。问此中何故制说小乘僧尼过耶。答俱是佛法相住持故。是自内众故。问何故不制说佛及法过。答以彼无过故。若无失而说则是谤。故属第十戒。修行之者劣位有失。易嫌说故制也。二作彼想。三作说过意。四对外人。五作外人想。六言彰了。七前人领解。故成犯也。

  

  第五阙缘者。若阙初缘有五。一自四境相差皆重。二非境差说已毕竟不知是非境。约心重方便。三后知非境不喜。应得中方便。喜自不犯应轻。四带疑不知重方便。五后知轻方便。阙第二缘者。亦想疑二别。初中本迷后不知。及后知生怖。俱不犯轻方便。以说他众生过生自快心。非无失故。二后知生快得重方便。三转想后不知。及知已怖。俱重方便。四后知已快重方便。二疑中不知。及知已怖。俱重方便。知已快得重。虽阙小心而过重故。阙第三缘。不作说过意言错无犯。或正说法言次而论。或教诫门人。皆不犯。阙第四缘。自众来差毕竟不知。约心应重。后知喜不喜准得轻重二方便。疑亦同前可知。阙第五缘。想疑等准前可知。阙第六缘。疾疾语等言不彰了得重方便。阙第七缘。无人领解亦重方便可知。

  

  第六轻重者略约六位。一约所说境。二约所对人。三约言辞。四约心念。五合辨。六约自他。初中有六。一见地上菩萨为物逆行。谓非而说。二见三贤菩萨及四果圣人微失而说。三说自和上阇梨之过。四说传法住持人过。五说同类净戒过。六说破戒人无戒人过。此六皆初重次轻应知。二约所对人者有五。一对国王大臣说其过。令彼舍信破坏三宝。二对外道恶人伺求过者说其罪过。增彼邪见诽谤佛法。三信心白衣说过坏其信心。上三位初重次中后下。四虽对自众而快意说得方便罪。五为众中举罪呵责及说向彼师令彼教诲等此不犯也。三约言辞者有二。一以极鄙恶言碜切而说。二以泛言而说。重轻可知。若作书与人等亦同犯。四约心者有三。初约恶心者有三。初约…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