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停观 净心内明了
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诸业长养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云何名识。能了前境妄起分别。名为识。然此根尘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缘生起无真实性。众生不达谓内外入有常乐我净。贪心热恼坚著执取。迷惑昏谬不信圣道。顺情生贪。违意起嗔。以此贪嗔增长结使。此名凡夫以十八界。学人十八界者。著三十二相名贪色。愿闻说法名贪声。愿上香供养名贪香。愿证大乘理教诸法实相名贪味。愿得清净法身名贪触。愿成一切智名贪法。于此缘修之中有善贪嗔痴。进求上地名贪。背舍劣行名嗔。情有向背名痴。见身证道名慢。故云学人十八界。义名智障。非有烦恼。非无烦恼。能知二种根尘而炽然修入平等大道无为法中。故名净心。偈曰
尘境虽如幻 见色起慈悲
发意离谄慢 不失四威仪
六尘行坌污 亦是行者师
除病不除法 七觉分修持
虽观文字空 要须遍读经
广寻圣者义 般若渐得成
虽观根尘空 和敬护人情
戒仪须具足 修德慎恶名
虽观诸行空 对尘修五停
贪痴结使断 寂灭心安宁
虽观三界空 择恶善须归
修行择觉分 离垢识是非
虽知三谛空 知谛义穷微
常依二谛说 与理不相违
十八界虽妄 出生于珍宝
观解缘和义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萨 不名无烦恼
金刚心灭后 然证无为道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假相观法第二十
夫坐禅要法当有十种
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安隐。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三者缓带衣裳。节食少饮。四者结加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啮。端身平视。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数入息。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色。初粗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七者从第一息数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八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现。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善神卫护。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自余诸法如经所说。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学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 人重德能威
远众近静处 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 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 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 内智怀实货
头陀乐闲静 对修离懈惰
诫观善恶相资法第二十一
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经云。众生能度佛佛复度众生。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成佛道。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淤泥之中出生华耳。又一切众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脱。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正*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于三涂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软语引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显。若无信力闻思修等诸佛菩萨虽具慈悲无如之何。是故诫汝。凡是罪恶可贱众生惟起哀愍。不应嗔骂生下劣心。又见上行清净好人不应偏重别请供养。何以故。善恶一如性俱空故。于好丑色二见平等。常观空寂入三解脱门。含生之类皆如幻化不著诸相。名为净心。偈曰
欲得解脱乐 疏己常亲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闻我与彼 便是分别魔
众生寿者见 贤圣共讥诃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善门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萨陀伦 世号常啼泣
怜愍众生故 舍乐怀忧悒
护生成佛因 损生佛道涩
无财施贫厄 分食与减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诫观六道众生善恶因果法第二十二
造因感果数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种。一者粗因果。二细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轻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闇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三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圣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先举现果后出其因。粗果者。地狱畜生饿鬼等故。细果者。无色界四阴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龙金翅鸟摩竭鱼等。三由旬者节级乃至八万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狱身等。善恶报差大果所摄。小果者。下至翾飞蠕动如小微尘。但动不能行故。轻果者。诸天报身轻举飞行故。五通诸仙紧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铁围山中大蟒大兽大海盲龙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日月光火珠身光等故。闇果者。如八大地狱。但闻忍苦声目不见故。香果者。上界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闻者心悦及依报处宫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饿鬼不净业鬼人中臭物无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竟即死。不得暂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众生中为导师故。凡果者。人天中未发道心故。圣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中五净居处故。真果者。三乘学人漏未尽故。妄果者。四大五阴身心缘集故。此等是六道中正果。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对说。粗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恶。谤大乘正法一切贤圣。用三宝财物。杀发菩提心众生。破塔烧寺故。细因者。修禅定业。外道邪命梵行故。大因者。修四无量心善因故。破三聚净戒恶因故。小因者。始脱地狱入畜生道故。轻因者。净修梵行。十善业缘故。重因者。损害三宝。一阐提行者故。明因者。施灯明烛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闇因者。毁他眼目。盗塔灯明。点灭经字。破人善业。污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庙香木形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华供养故。臭因者。触僧净食啖辛入寺。畜养猪鸡。十恶业故。延因者。修不杀戒及四空定邪正二业故。促因者。杀生余业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者。受持经律熏修般若故。凡因者。无明痴爱贪五欲故。圣因者。戒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净故。盲因者。诸根对尘生识故。论六道因果唯佛知尽。今说少分为除疑网。深信因果。汝可思量种诸善根收纳善果。所行之善皆回向无上菩提成解脱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如是修习谛知因果无漏名为净心。偈曰
可慜罪众生 堕在无底坑
不知因果义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觉识 有眼犹名盲
真乐无心趣 妄色共相诤
今为除疑网 略指因果业
若能决定信 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 常闻大乘法
应趣种性地 勇猛心勿怯
诫观行者善护戒财尘贼止劫法第二十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受生死苦。迷失圣道障于常住清净法身唯因识心贪取尘境。譬如家贫智者教业随教修业渐多财宝。有六恶贼夜来劫夺持仗扣门临欲危害。财主即便牢下关钥墙高堑深遂免劫失身安财固无众苦恼。贫喻阐提身无一善。智者教业喻佛经律。渐多财宝喻集福智。六贼喻六尘。夜喻无明。劫喻贪爱。持仗扣门喻根对于尘。牢下关钥喻修道人坚住四念及五停观。墙高喻善知识及毗尼正法。堑深喻深心弘誓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无缺无漏诸佛欢喜圣凡同赞。身安喻生善道人天净土及大涅槃安隐快乐。财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提诸波罗蜜增长不失。法喻并显。汝宜知之。比丘破戒堕三恶道沉溺苦海者。皆由无善知识方便劝导。又不修习四念处法五停观法等。汝可依戒顺此教授。烦恼魔贼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门幻惑尘贼莫令前入。系意观空离我我所。如是修行名为净心。偈曰
六尘如狂贼 贪尘声与色
妄情同恶马 牢加禅辔勒
欲入佛法海 坚修戒定德
当住三空门 心净乐静默
诫观世谛第一义谛法第二十四
世谛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禄籍曹婚姻文武伎艺墓陵碑绩。争勋竞封取着空名。或为财色不惜躯命轻身为恶更相杀戮。誉叹弓马骄勇前锋。自谓丈夫猛略身手。或侵妻夺职伤杀于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啖食生命。耳贪丝竹昼夜放荡。不避亲疏饮酒醉乱斗打恶骂迭相是非。或大怨仇。或逐财色不虑艰阻。喜著色衣。食无时节。爱养臭。秽脓血之身不觉刹那念念生灭。老病既至身坏命终。膀胀臭。烂虫出兽啖。神魂受报生三恶道百千万劫无解脱时。是名世谛。第一义谛者。非贪上来虚妄等事。随顺菩提至无为道。不同世间生死出没待对缘修。非色至识。非眼至意。非念工夫见闻觉知。非名句味。清净平等犹如虚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义谛。能观世谛如幻化谄诳痴凡。无有实性。毕竟于真常道中作此解脱。故名为净心。偈曰
世法诳痴人 谓实起贪嗔
若知无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历生死 因爱取诸尘
若觉根尘空 性本是法身
贪爱名世谛 轮回十二缘
除贪即出世 此句佛亲宣
第一义谛者 离相绝音声
所言平等者 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谛 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 对治灭心形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著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
《净心诫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