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止 中文版引言 第一章 制依止之缘起

  依止 (Nissaya)

  原著者:他尼沙罗 比丘 Thanissaro Bhikkhu

  编译者:库那威罗 比丘等 Gunavira Bhikkhu and others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惟:『导师的教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长部‧大般涅槃经‧第六章‧第一段》

   尔时,娑罗双树忽于非时绽开鲜花,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华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旃陀罗香屑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音乐亦从天演奏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歌唱亦从天发出以供养如来。

  于是,世尊告尊者阿难说:「阿难,娑罗双树忽于非时绽开鲜花,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华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旃陀罗香屑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音乐亦从天演奏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歌唱亦从天发出以供养如来。

  「阿难,并非如此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继续担负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如是,其人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和最有价值的敬礼。是以阿难,汝应继续负担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阿难,应如此教化。」《长部‧大般涅槃经‧第五章‧第二至三段》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中文版引言

  诸比丘,有十种法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应该时常忆念、审察及思考的。这十种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应该时常这样的忆念、审察及思考:

   一、我们已经不是在家的俗人了,我们拥有与在家人不同的种姓,而是已经出家修行的沙门。

   二、我们的生活一切的衣、食、住、药,都是依靠他人供养。

   三、我们的言行举止,应该具足安详的威仪,合乎戒律,合乎沙门身份的举动。

   四、我们是否能够以戒律来指责纠正自己呢?

   五、那些修习梵行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照戒律来指责纠正我们呢?

  六、我们将会与我们所喜爱的、所拥有的别离分散。

  七、我们是自己所造的业之主人,我们是自己所造之业的继承人。我们由自己所造的业而生,业是我们的族亲、同伴,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们,我们依靠自己的业,无论我们造的业是善业或是恶业,我们都必须自己去承担。

   八、时间一天一天的消逝了,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呢?

   九、我们是否欢喜于寂静的住处呢?

   十、那能够根除贪念、欲望、习气、无明烦恼,使人趣入圣流的卓越智慧,我们是否真的具足证到了呢?当其它修习梵行的善知识问及此事的时候,这将可能是使我们尴尬难堪的原因呀!摘自:《泰文大藏经‧45‧24/91》

  第一章 制依止之缘起

   当时,诸比丘没有戒师训诫、教导,托钵时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

   众人鄙视、非难及传言道:「这些沙门释子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就好象用餐时的婆罗门?」

   诸比丘听到众人的鄙视、非难及传言。诸比丘中少欲知足、怀惭知愧而好学者亦鄙视、非难及传言道:「这些比丘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

   当时,这些比丘把这件事告知世尊。世尊即由此因缘,于此时机,令比丘众集会之后,问诸比丘道:「诸比丘,比丘众托钵时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这些事是否是真的?」

   「是真的,世尊。」

   佛世尊即呵责他们道:「诸比丘,此等愚人所为不适、不当、非沙门应有、非为许可、不当为。诸比丘,此等愚人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诸比丘,这并不能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长;反而会令到未信者不信、已信者心生动摇。」

   当时,在呵责诸比丘之后,世尊多方说示难扶养、难护持、多欲、不知足、执着(障碍法)与懈怠之非;又多方赞叹易扶养、易护持、少欲、知足、弃除(恶法)、谨慎、和善、减损(障碍法)与精进。为诸比丘据理说示何为适当之法后,世尊说道:「诸比丘,我准许有戒师。戒师应有如对待儿子般对待其弟子;弟子应有如对待父亲般对待其戒师。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气相处,他们于法于律即会有增益成长。」

   佛陀的教法(dhamma)与戒律(vinaya)关系到比丘生活的诸多层面,可说是无微不至,要在短时间内精通法与律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佛陀为新受戒的比丘制定了随师学习的一段期间──称为「依止」(nissaya),或依靠──新戒比丘必须在一位资深有德的比丘的指导之下,至少训练五年,直到他堪能自己独立修持。

  在这种师弟相承的依止制度下,佛教薪传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之久,如果忽视依止制度就等于丧失延续佛法慧命的一项基本要素,所以我们在此将它提出来讨论。

   依止可分为两种:依止自己的戒师(upajjhaya─和尚),或依止一位教授师(acariya──阿阇梨)。这两种依止当中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类似的,并且在许多细节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的讨论中,遇到二者通用相同的模式时,我们使用「依止师」一词来涵盖戒师与教授师;唯有在二者使用不同的模式时,才将戒师与教授师分别讨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