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 (Nissaya)
原著者:他尼沙羅 比丘 Thanissaro Bhikkhu
編譯者:庫那威羅 比丘等 Gunavira Bhikkhu and others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說:「阿難,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惟:『導師的教言已畢,我們無複有導師。』實非如此,不應作如是觀。阿難,我爲汝等所建立的法與戒,于我去世後應爲汝等的導師。」《長部‧大般涅槃經‧第六章‧第一段》
爾時,娑羅雙樹忽于非時綻開鮮花,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曼陀羅華亦從天下降,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旃陀羅香屑亦從天下降,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音樂亦從天演奏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歌唱亦從天發出以供養如來。
于是,世尊告尊者阿難說:「阿難,娑羅雙樹忽于非時綻開鮮花,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曼陀羅華亦從天下降,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旃陀羅香屑亦從天下降缤紛散落在如來身上以供養如來。天上的音樂亦從天演奏以供養如來。天上的歌唱亦從天發出以供養如來。
「阿難,並非如此是對如來有適宜的恭敬供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繼續擔負大小責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如是,其人是對如來有適宜的恭敬供養和最有價值的敬禮。是以阿難,汝應繼續負擔大小責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阿難,應如此教化。」《長部‧大般涅槃經‧第五章‧第二至叁段》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中文版引言
諸比丘,有十種法是出家修行的沙門應該時常憶念、審察及思考的。這十種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出家修行的沙門應該時常這樣的憶念、審察及思考:
一、我們已經不是在家的俗人了,我們擁有與在家人不同的種姓,而是已經出家修行的沙門。
二、我們的生活一切的衣、食、住、藥,都是依靠他人供養。
叁、我們的言行舉止,應該具足安詳的威儀,合乎戒律,合乎沙門身份的舉動。
四、我們是否能夠以戒律來指責糾正自己呢?
五、那些修習梵行的善知識,是否可以依照戒律來指責糾正我們呢?
六、我們將會與我們所喜愛的、所擁有的別離分散。
七、我們是自己所造的業之主人,我們是自己所造之業的繼承人。我們由自己所造的業而生,業是我們的族親、同伴,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我們依靠自己的業,無論我們造的業是善業或是惡業,我們都必須自己去承擔。
八、時間一天一天的消逝了,現在我們正在做什麼呢?
九、我們是否歡喜于寂靜的住處呢?
十、那能夠根除貪念、欲望、習氣、無明煩惱,使人趣入聖流的卓越智慧,我們是否真的具足證到了呢?當其它修習梵行的善知識問及此事的時候,這將可能是使我們尴尬難堪的原因呀!摘自:《泰文大藏經‧45‧24/91》
第一章 製依止之緣起
當時,諸比丘沒有戒師訓誡、教導,托缽時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儀不具;當人們正在用餐時,他們把自己的缽舉到(那些人的)軟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飲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們親自開口討取飯菜來吃;也在食堂裏大聲吵鬧。
衆人鄙視、非難及傳言道:「這些沙門釋子怎麼可以托缽時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儀不具;當人們正在用餐時,他們把自己的缽舉到(那些人的)軟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飲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們親自開口討取飯菜來吃;也在食堂裏大聲吵鬧,就好象用餐時的婆羅門?」
諸比丘聽到衆人的鄙視、非難及傳言。諸比丘中少欲知足、懷慚知愧而好學者亦鄙視、非難及傳言道:「這些比丘怎麼可以托缽時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儀不具;當人們正在用餐時,他們把自己的缽舉到(那些人的)軟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飲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們親自開口討取飯菜來吃;也在食堂裏大聲吵鬧?」
當時,這些比丘把這件事告知世尊。世尊即由此因緣,于此時機,令比丘衆集會之後,問諸比丘道:「諸比丘,比丘衆托缽時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儀不具;當人們正在用餐時,他們把自己的缽舉到(那些人的)軟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飲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們親自開口討取飯菜來吃;也在食堂裏大聲吵鬧。這些事是否是真的?」
「是真的,世尊。」
佛世尊即呵責他們道:「諸比丘,此等愚人所爲不適、不當、非沙門應有、非爲許可、不當爲。諸比丘,此等愚人怎麼可以托缽時上衣下裳穿著不整、威儀不具;當人們正在用餐時,他們把自己的缽舉到(那些人的)軟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缽舉到(那些人的)飲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親自開口討取飯菜來吃;也在食堂裏大聲吵鬧?諸比丘,這並不能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長;反而會令到未信者不信、已信者心生動搖。」
當時,在呵責諸比丘之後,世尊多方說示難扶養、難護持、多欲、不知足、執著(障礙法)與懈怠之非;又多方贊歎易扶養、易護持、少欲、知足、棄除(惡法)、謹慎、和善、減損(障礙法)與精進。爲諸比丘據理說示何爲適當之法後,世尊說道:「諸比丘,我准許有戒師。戒師應有如對待兒子般對待其弟子;弟子應有如對待父親般對待其戒師。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氣相處,他們于法于律即會有增益成長。」
佛陀的教法(dhamma)與戒律(vinaya)關系到比丘生活的諸多層面,可說是無微不至,要在短時間內精通法與律是無法辦到的,因此,佛陀爲新受戒的比丘製定了隨師學習的一段期間──稱爲「依止」(nissaya),或依靠──新戒比丘必須在一位資深有德的比丘的指導之下,至少訓練五年,直到他堪能自己獨立修持。
在這種師弟相承的依止製度下,佛教薪傳至今已將近二千六百年之久,如果忽視依止製度就等于喪失延續佛法慧命的一項基本要素,所以我們在此將它提出來討論。
依止可分爲兩種:依止自己的戒師(upajjhaya─和尚),或依止一位教授師(acariya──阿阇梨)。這兩種依止當中的師生關系是互相類似的,並且在許多細節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的討論中,遇到二者通用相同的模式時,我們使用「依止師」一詞來涵蓋戒師與教授師;唯有在二者使用不同的模式時,才將戒師與教授師分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