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
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
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
【道本圆成,】
【圆成】就是圆满具足。
【不用修证。】
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
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
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
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
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他们那个英文是很糟糕的!
【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
【故知圣人语不错,】
就是没有错谬。
【迷人自不会晓。】
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
你只有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你就是佛!
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
那当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三十二相。
【故知此难明,】
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
【惟佛一人能会此法。】
只有佛这个人,能够了解这个法。
【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
那个逗点划掉,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
这个「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
【方名法性,亦名解脱,】
再讲一遍,余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
你见性了,你的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
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
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可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大仙,所以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做大仙。
我们一般人称的这个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们没洗澡则全是污垢(仙的台语谐音),
那大不相同,没洗澡就全是污垢。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的。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个: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
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
在见,眼见叫做见性,耳闻叫做闻性,对不对?见、闻,在觉叫做觉性,在知叫做知性,
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心吗!
17页,(新版第21页第5行)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
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
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
语言就是心中的话,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语言,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但有语言,
【即是自心。】
这个「道断」两个字不要。
【故云:如来色无尽】,
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是不是?
【智慧亦复然】。
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
【色无尽是自心】,
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
【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
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
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
【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