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加两个字,如此
【即堕外道。】
这样就会堕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不知」就是不智,这个「知」的旁边,就是写一个「智」。有执着就是不智,没有智慧的人。
这经典,师父重复的告诉诸位,你修行就是修这一个字,放掉,就没事,执放掉就没事了!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空的、没有用的,闲文字就是空的、没有用的,文字只是一个增上缘,启发你的觉性,觉性不启发,
拼命在文字里面打转,我今天诵几部经典,我明天诵什么经,后天诵什么经,结果与本性不相应,烦恼
还是在啊,不见性嘛!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一定要了解佛的这一颗心,
【言下契会,】
言下,就是语言当下就契入,顿悟的意思,契入体会。
【教将何用?】
这个教理有什么用呢?对不对?教理还是要启发觉性啊,如果教理不启发这个觉性,一点用处都没有!
【至理绝言,】
真正的,佛所讲的这个见性之理,至理就是见性,是最究竟之理了,「绝言」就是超乎语言,不能用
语言去讲见性法的。
【教是语词,】
语句、言词。
【实不是道。】
实在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言说就是妄。好了!我们明天从21页再开始(新版第26页)。从21页开始。这个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
缺席,这个很重要的,你要修净土法门,对禅不了解,会没有信心的,这个很棒的、很棒的,非常好的!
好了!明天我们继续上课,下课。
21页第一行第二个字,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
切须在意。】
那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有看到种种的相,像楼阁、宫殿、象马这一些,乃至于说清凉的这个树木、
丛林、池亭等等这些相,不可以起一念的乐着,「乐着」就是喜乐,「着」就是贪着。尽是托生,
「托生」就是依托而转生,依靠者它而转世的意思,那么切须在意。那么在这个地方,有的人他就会怀疑了,
那我们临命终看到阿弥陀佛,因为我们修念佛法门的,那么看到极乐世界的楼阁,是不是也不要跟他去呢?
不着相嘛!不!不!这个要跟他去。说:师父!这样就很迷糊了,那到底去还是不去呢?这个就是看经典
有一个很注意的地方,达摩大师所讲的这个,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先讲清楚,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
他是单刀直入的,讲我们的本性的,本性是直接最上乘的,要见佛、见到觉性,那么所以说在临命终他不
取相,这是很正常的,这样讲是对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话,就不是这样子了,修净土法门的
话,我们会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莲花、闻香,或者是空中有音乐,这个尽管跟他去,没有问题!
所以说他这里所讲的,是指平常修禅法,而对净土没有信、愿、行三资粮,所产生的一种幻相,所以达摩
大师叫他们不要取着,是这个意思。那么修净土法门的人,是因为念佛念到了心佛无二,然后正依二报
与心相应,自然的感得清静的相现前。所以说,这里是指禅宗的心法,究竟平等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
这个地方不能取着,是因为他平常不修净土法门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到临命终,佛来你也
不敢去,看到什么也不敢去,是不是?这要说明一下,让大家不要起疑心。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因为修禅法是无相可得。
【疑心瞥起,】
你只有有一念的疑心,「瞥」就是突然,突然的,或者是暂时的起来的话。即加一个字:即「被」
【即被魔摄。】
就被魔所摄了。
【法身本来清静无受,】
因为受是感觉、感受,这是第六意识,那么法身本来清静,它不是觉受、不是觉受,它是无相的觉性,
一个是觉受,一个是觉性,不一样!
【只缘迷故,不觉不知,】
不觉不知。
【因兹】
就是因此,
【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
就是喜乐或者是贪着,
【不得自在。】
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喜乐于贪着,我们也是不得自在,我们被相所困,是不是?就我们现在着相,
乐着于五欲六尘,我们也是被困得死死的,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说要觉悟。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
如果你悟到本来的身心,就是缘起性空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执着,
【即不染习。】
「染」就是染着,「习」就是习气。就不会染着这一些习气了,因为不可得嘛!拼命的追求、执着,那只有
增加这些习性而已。
【若从圣入凡,】
那么示见,这个见就是现,
【示现种种杂类,】
杂类就是众生,杂类种就是众生。示现种种的众生,
【自为众生,】
当然只是方便为了度化众生,「自」为众生是当然,当然这是为众生,就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示现
种种的杂类。所以说如果从圣入凡,示现种种的众生,那当然这只是方便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的。
【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
我们是逆境就更不要说了,顺境是比较好一点,什么都顺从你嘛,是不是?那就比较惬意一点,是不是啊?
比较喜乐一点。如果陷入于逆境,就没办法了,是不是?那五逆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圣人不管是逆境、
是顺境,它拘他不得,皆得自在。
【一切业拘他不得。】
你没办法捆绑这些大澈悟的人,他见到平等性,连生命他都看得很开了,他的身心,他都了解是缘起的东西,
一切觉受都是妄受,只有一颗清清净净的这个自性在显现,所以他也不畏惧死,也无所求,当然业束缚不
了他。
【圣成久有大威德,】
圣人成就由来已久,他具足有大威德,
【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
「品类业」就是种种的众生,品类就是种类,分品、分类。这一切种类的业,不管什么业,都被他圣人所转。
【天堂、地狱无奈他何。】
这个「何他」划掉,改成「他何」。无奈他何,没有办法束缚一个圣人。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
加两个字:圣人
【内外明澈。】
少了两个字:「圣人」,看起来不是很通顺,不同于圣人。而圣人不论是内在,不着这些心识的执着,外在也
不为境界所动摇,内外明澈就是明白、很透彻这个世间宇宙的真相。
【若有疑即不作。】
如果心存有怀疑,也就是说,有疑的话,本性就不明了,那么因为在本性不明的话,他就不作,这个
「不作」就是不应作,不应该作这个恶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点点的疑惑,也就是说,对本性
还没有很清楚的话,首先要先作,作什么?守住这个戒律,也就是不要作恶业。
【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
为什么?因为不知足,就是最贫苦的人,贪欲心重的人,就是最穷的人,烦恼重的人,就是最困苦的人,
别人没有困他,他是困得自己困得死死的!谁捆绑着你啊?没有!哪一种人最贫穷?贪求无厌嘛!对不对?
佛说: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简单讲,贪求就是最大的贫穷,这是一定的
道理嘛!是不是?所以贫穷、困苦,仍然是从心来作为定位,看我们的内在里面,是不是充满知足、少欲
跟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最贫穷的人、最困苦的人,一天到晚需要人家同情,需要
人家帮忙,为什么?家里是钱多得不得了,可是生活起来乏然无味、乏然无味,是不是?电视昨天新闻报道,
报道这个陈百潭,做台语歌曲的那个陈百潭,自杀了,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他做那一首“爱拼才会赢”可是
自己却拼不过去,拼不过去,没有办法的,这个世间不是你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解决内在那一种迷惑
颠倒的东西,妄执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对不对?他说他因为婚姻不顺利、事业不顺利,所以一时想不开,
就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那是他的身体可以服五十几颗,要是我的话,吃五颗就一觉不醒了,我这五颗下去
就不省人事了,他吃五十几颗,也不晓得去哪里买的,西药房怎么要卖给他那么多?所以这些贫苦,贫穷、
困苦,皆从妄想生。按照道理来讲,陈百潭是知名度很大、很够的人,是不是?我看那个电视上在唱歌,
几乎台语的都是他做的,他自己本身也会唱歌,按照道理是很顺才对啊,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受到一点
打击,现在竟然想自杀,说实在话,没有碰到佛法,就茫茫然、茫茫然,是不是啊?所以皆从妄想生。
【若了是心,】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颗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不会妄执、妄动,那么我们了解这一颗本心清净,那么就
【遞相劝勉,】
「遞相」就是互相,连续的相互,「劝」就是劝诫,「勉」就是勉励。人家教我,我教人家,是不是啊?
今天广化老和尚打电话来,说明年三月十二他们要传戒,传了三个月以后再继续结夏,要半年,要半年啊,
这是佛弟子的福报,我们这里有十多个要准备受戒,他不但要教育三个月传戒,还要三个月结夏安居,就
连着半年,那么要请我去做授经阿闍梨,说起来很惭愧,为什么人那么矮,到处都在聘请呢?然后我是跟
他讲,身体许可是没有话讲,这就是遞相劝勉,因为我们是南普陀佛学院毕业的嘛,我们受了广化老和尚
的恩德,承蒙他的教化,使我们对这个生死事大有所体悟,那么今天应该算是台湾的阿信,以感恩的心去
跟他们上课。要去跟他们上课,有答应了,有答应了。那么明年课程怎么安排再说。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
是这样子,我今天来栽培这些法师,我们结夏有五十多位,那么他将来也蒙受到我的教化的话,他也会感
恩,变成高雄的阿信,他就会报师父的恩,他就会继续去教导别人,一定的道理…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