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16

  ..續本文上一頁「聲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這一顆心。

  【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余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

  妄執,加叁個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執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執相及一切法。】

  加兩個字,如此

  【即墮外道。】

  這樣就會墮外道。

  【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

  「不知」就是不智,這個「知」的旁邊,就是寫一個「智」。有執著就是不智,沒有智慧的人。

  這經典,師父重複的告訴諸位,你修行就是修這一個字,放掉,就沒事,執放掉就沒事了!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

  空的、沒有用的,閑文字就是空的、沒有用的,文字只是一個增上緣,啓發你的覺性,覺性不啓發,

  拼命在文字裏面打轉,我今天誦幾部經典,我明天誦什麼經,後天誦什麼經,結果與本性不相應,煩惱

  還是在啊,不見性嘛!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

  一定要了解佛的這一顆心,

  【言下契會,】

  言下,就是語言當下就契入,頓悟的意思,契入體會。

  【教將何用?】

  這個教理有什麼用呢?對不對?教理還是要啓發覺性啊,如果教理不啓發這個覺性,一點用處都沒有!

  【至理絕言,】

  真正的,佛所講的這個見性之理,至理就是見性,是最究竟之理了,「絕言」就是超乎語言,不能用

  語言去講見性法的。

  【教是語詞,】

  語句、言詞。

  【實不是道。】

  實在不是道。

  【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言說就是妄。好了!我們明天從21頁再開始(新版第26頁)。從21頁開始。這個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

  缺席,這個很重要的,你要修淨土法門,對禅不了解,會沒有信心的,這個很棒的、很棒的,非常好的!

  好了!明天我們繼續上課,下課。

  21頁第一行第二個字,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

  切須在意。】

  那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有看到種種的相,像樓閣、宮殿、象馬這一些,乃至于說清涼的這個樹木、

  叢林、池亭等等這些相,不可以起一念的樂著,「樂著」就是喜樂,「著」就是貪著。盡是托生,

  「托生」就是依托而轉生,依靠者它而轉世的意思,那麼切須在意。那麼在這個地方,有的人他就會懷疑了,

  那我們臨命終看到阿彌陀佛,因爲我們修念佛法門的,那麼看到極樂世界的樓閣,是不是也不要跟他去呢?

  不著相嘛!不!不!這個要跟他去。說:師父!這樣就很迷糊了,那到底去還是不去呢?這個就是看經典

  有一個很注意的地方,達摩大師所講的這個,他是不修淨土法門的,先講清楚,他是不修淨土法門的,

  他是單刀直入的,講我們的本性的,本性是直接最上乘的,要見佛、見到覺性,那麼所以說在臨命終他不

  取相,這是很正常的,這樣講是對的。但是如果說,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話,就不是這樣子了,修淨土法門的

  話,我們會見到西方叁聖,見到蓮花、聞香,或者是空中有音樂,這個盡管跟他去,沒有問題!

  所以說他這裏所講的,是指平常修禅法,而對淨土沒有信、願、行叁資糧,所産生的一種幻相,所以達摩

  大師叫他們不要取著,是這個意思。那麼修淨土法門的人,是因爲念佛念到了心佛無二,然後正依二報

  與心相應,自然的感得清靜的相現前。所以說,這裏是指禅宗的心法,究竟平等的法身是無相的,所以

  這個地方不能取著,是因爲他平常不修淨土法門的,所以這個一定要弄清楚,否則到臨命終,佛來你也

  不敢去,看到什麼也不敢去,是不是?這要說明一下,讓大家不要起疑心。

  【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因爲修禅法是無相可得。

  【疑心瞥起,】

  你只有有一念的疑心,「瞥」就是突然,突然的,或者是暫時的起來的話。即加一個字:即「被」

  【即被魔攝。】

  就被魔所攝了。

  【法身本來清靜無受,】

  因爲受是感覺、感受,這是第六意識,那麼法身本來清靜,它不是覺受、不是覺受,它是無相的覺性,

  一個是覺受,一個是覺性,不一樣!

  【只緣迷故,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

  【因茲】

  就是因此,

  【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

  就是喜樂或者是貪著,

  【不得自在。】

  我們現實的生活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喜樂于貪著,我們也是不得自在,我們被相所困,是不是?就我們現在著相,

  樂著于五欲六塵,我們也是被困得死死的,不必等到臨命終,所以說要覺悟。

  【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

  如果你悟到本來的身心,就是緣起性空的話,就沒有什麼好執著,

  【即不染習。】

  「染」就是染著,「習」就是習氣。就不會染著這一些習氣了,因爲不可得嘛!拼命的追求、執著,那只有

  增加這些習性而已。

  【若從聖入凡,】

  那麼示見,這個見就是現,

  【示現種種雜類,】

  雜類就是衆生,雜類種就是衆生。示現種種的衆生,

  【自爲衆生,】

  當然只是方便爲了度化衆生,「自」爲衆生是當然,當然這是爲衆生,就是爲了方便度化衆生,才示現

  種種的雜類。所以說如果從聖入凡,示現種種的衆生,那當然這只是方便爲了度衆生而示現的。

  【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

  我們是逆境就更不要說了,順境是比較好一點,什麼都順從你嘛,是不是?那就比較惬意一點,是不是啊?

  比較喜樂一點。如果陷入于逆境,就沒辦法了,是不是?那五逆的話就沒辦法了!所以聖人不管是逆境、

  是順境,它拘他不得,皆得自在。

  【一切業拘他不得。】

  你沒辦法捆綁這些大澈悟的人,他見到平等性,連生命他都看得很開了,他的身心,他都了解是緣起的東西,

  一切覺受都是妄受,只有一顆清清淨淨的這個自性在顯現,所以他也不畏懼死,也無所求,當然業束縛不

  了他。

  【聖成久有大威德,】

  聖人成就由來已久,他具足有大威德,

  【一切品類業,被他聖人轉,】

  「品類業」就是種種的衆生,品類就是種類,分品、分類。這一切種類的業,不管什麼業,都被他聖人所轉。

  【天堂、地獄無奈他何。】

  這個「何他」劃掉,改成「他何」。無奈他何,沒有辦法束縛一個聖人。

  【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

  加兩個字:聖人

  【內外明澈。】

  少了兩個字:「聖人」,看起來不是很通順,不同于聖人。而聖人不論是內在,不著這些心識的執著,外在也

  不爲境界所動搖,內外明澈就是明白、很透徹這個世間宇宙的真相。

  【若有疑即不作。】

  如果心存有懷疑,也就是說,有疑的話,本性就不明了,那麼因爲在本性不明的話,他就不作,這個

  「不作」就是不應作,不應該作這個惡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點點的疑惑,也就是說,對本性

  還沒有很清楚的話,首先要先作,作什麼?守住這個戒律,也就是不要作惡業。

  【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

  爲什麼?因爲不知足,就是最貧苦的人,貪欲心重的人,就是最窮的人,煩惱重的人,就是最困苦的人,

  別人沒有困他,他是困得自己困得死死的!誰捆綁著你啊?沒有!哪一種人最貧窮?貪求無厭嘛!對不對?

  佛說:無貪就是最大的財富。那麼無貪就是最大的財富,那麼簡單講,貪求就是最大的貧窮,這是一定的

  道理嘛!是不是?所以貧窮、困苦,仍然是從心來作爲定位,看我們的內在裏面,是不是充滿知足、少欲

  跟智慧,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話,那麼就是一個最貧窮的人、最困苦的人,一天到晚需要人家同情,需要

  人家幫忙,爲什麼?家裏是錢多得不得了,可是生活起來乏然無味、乏然無味,是不是?電視昨天新聞報道,

  報道這個陳百潭,做臺語歌曲的那個陳百潭,自殺了,服了五十幾顆安眠藥,他做那一首“愛拼才會贏”可是

  自己卻拼不過去,拼不過去,沒有辦法的,這個世間不是你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解決內在那一種迷惑

  顛倒的東西,妄執世間是真實性的東西,對不對?他說他因爲婚姻不順利、事業不順利,所以一時想不開,

  就服了五十幾顆安眠藥。那是他的身體可以服五十幾顆,要是我的話,吃五顆就一覺不醒了,我這五顆下去

  就不省人事了,他吃五十幾顆,也不曉得去哪裏買的,西藥房怎麼要賣給他那麼多?所以這些貧苦,貧窮、

  困苦,皆從妄想生。按照道理來講,陳百潭是知名度很大、很夠的人,是不是?我看那個電視上在唱歌,

  幾乎臺語的都是他做的,他自己本身也會唱歌,按照道理是很順才對啊,要錢有錢、要名有名,受到一點

  打擊,現在竟然想自殺,說實在話,沒有碰到佛法,就茫茫然、茫茫然,是不是啊?所以皆從妄想生。

  【若了是心,】

  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不會妄執、妄動,那麼我們了解這一顆本心清淨,那麼就

  【遞相勸勉,】

  「遞相」就是互相,連續的相互,「勸」就是勸誡,「勉」就是勉勵。人家教我,我教人家,是不是啊?

  今天廣化老和尚打電話來,說明年叁月十二他們要傳戒,傳了叁個月以後再繼續結夏,要半年,要半年啊,

  這是佛弟子的福報,我們這裏有十多個要准備受戒,他不但要教育叁個月傳戒,還要叁個月結夏安居,就

  連著半年,那麼要請我去做授經阿闍梨,說起來很慚愧,爲什麼人那麼矮,到處都在聘請呢?然後我是跟

  他講,身體許可是沒有話講,這就是遞相勸勉,因爲我們是南普陀佛學院畢業的嘛,我們受了廣化老和尚

  的恩德,承蒙他的教化,使我們對這個生死事大有所體悟,那麼今天應該算是臺灣的阿信,以感恩的心去

  跟他們上課。要去跟他們上課,有答應了,有答應了。那麼明年課程怎麼安排再說。所以這個遞相勸勉就

  是這樣子,我今天來栽培這些法師,我們結夏有五十多位,那麼他將來也蒙受到我的教化的話,他也會感

  恩,變成高雄的阿信,他就會報師父的恩,他就會繼續去教導別人,一定的道理…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