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磨大师血脉论▪P28

  ..续本文上一页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然后底下加:「亦复安得妄见业报哉?」,也怎么会再见到这些虚妄的业报呢?所以「亦」就是也的意思。亦空

  亦有。亦复安得,加一个「得」字,得妄见业报。你如果不去造业,你怎么会妄见业报呢?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然我们相信有佛,但是说:佛在修苦行。这是名邪见。缘起法里面,没有什么苦跟乐这个东西嘛,站在理体的

  空性角度说,那里有什么苦跟乐呢?着于苦行、乐行,这个都是邪见的人。苦行只是启发增上缘而已,所以相是

  增上缘,体才是真实意。所以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说法的。相是增上缘,这个体是真实意。不见体只见相,那是

  凡夫。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

  什么叫做金锵、马麦之报呢?这个是指佛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害过人,那么这个有九报,九恼报。佛在过去作为

  商人的时候,因为大家在船上格斗,因为争这个船,所以在船上格斗,用这个矛刺穿另外一个部主,另外一个主

  人,也是商人,致死命终,所以佛在乞食的时候,受这个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就是从这个腿贯进去。还有受这

  个马麦之报,在无量劫以前,原是六师外道的天下,因毘婆尸佛出生,大部分人都归信了佛,因此六师外道都很

  嫉妒佛。当时的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外道,帶了五百弟子乞食,对也出來乞食的毘婆尸佛說,「这个沙门专门骗人,

  该吃马麦!」所以佛跟五百阿罗汉果报现前的时候,去托钵,整个结夏安居都没有饭吃,所以整个三个月九十天,

  统统在吃马才吃的麦。所以说因为诽谤人家,叫人家不要供养,结果他成佛以后,就不得供养。这当然是示现的

  啦!意思就是说,佛有这个金锵、马麦之报,这个就是众生看到的外相,因为这个是因果的连锁,如果你只看到

  这一层表面,

  【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信心不具足,不懂佛法。所以佛为了教化凡夫跟二乘人,告诉他因果这个观念,修学佛道不能站在因果里面

  打转,要站在非因非果,因就是生,果就是灭嘛。所以说非因非果,就是不生不灭。

  【是名一阐提。】

  用这样来讲的话,那就离佛太远了,断善根的众生,叫做一阐提。

  【解圣法者,】

  加一个「者」字,

  【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就在一念之间,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听经闻法?一定要不眠不休,不能缺席的听经闻法,为什么?你一定要有

  慧解,你没有慧解,就等于一个眼睛瞎了的人,要找到目的地就不可能!你不听经、不闻法,不能开大智慧觉悟,

  你如何成就道业呢?就盲目无知啊,对不对?盲修瞎练,经过尘点劫,你都不能成佛。所以要把闻法听经,列为

  首要的工作,宁可饭不吃、晚餐不吃,你都不可离开这个佛法。你没有慧解,你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

  烦恼在嘛,沉默也是愚痴。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云:心也法也,】

  「经云:」改成「此经者,」如果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跟他讲最上乘的这个悟性之论,觉悟到清净自性

  之论,此经者,就是心也、就是法也,一切法都在里面。

  【无智之人,不信此心。】

  不信见性就是这一颗心。

  【解法成于圣人,】

  意思就是不相信这个心,然后悟解了佛法,成为圣人,那当然不可能了!

  【但欲远外求学,】

  你只是想要远外、向外,意思就是离开了自性佛,想要求学、求得佛道,你想要离开这个自性佛,去求这个外在

  的道,

  【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

  一天到晚就这样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佛啊?又执着:我想要见到佛、见到光,见到这个外在的庄严相。这个都是

  邪见。

  【失心狂乱。】

  那有的人讲:那师父!那我念念佛,就看到西方三圣怎么办?我说:那没有关系!当我们很诚恳的时候,记住!

  我们念佛,念念自性清净,诚恳自然见佛,只要不执着,统统没有关系。莫作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

  《楞严经》就讲:莫作胜解。念佛自然见佛,那没有关系,但莫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没有关系。我们念佛就是

  这样,我们每天每一个念头,就是将来正依二报的去处嘛,我们临命终见佛、见到莲花,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

  这很正常的啦!但是如果说,我今天不见佛,以一个想见佛的念头: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有时候会发狂的,

  会发神经病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讲得清楚:但问定不定,不问见不见。只要你问你自己,你的念佛,我

  们这个念佛,定还是不定?你念佛很定嘛,那自然见佛。不问见不见,不要问:哎呀!我有没有见佛?有一个心

  说:我想要见佛。那这个麻烦大了,那不见佛,就拼命的执着:我想见佛。哎呀!魔就附和你的意思了:来呀,

  我把形现给你看。哎呀!那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就狂妄无知。有一天我去找一个离开了十几年的师姑,这个不讲

  谁啦,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她那个口气不一样,非常的狂妄,我这个人也从不伤人。她就一直讲:我念佛已经

  很有功夫了,我见佛了,师父!我一念佛就见佛了,我很有功夫了!我说:哦哦哦!这个时候你不能赞叹她,也

  不能诽谤她,你要诽谤她啊,她会诽谤三宝。不认同她嘛!你要赞叹她的话,增长她的傲慢。更糟糕!愈远离

  佛法。所以不懂禅,你就根本不懂净土,真的!我们如果不懂禅学,我们就完全不懂净土。禅跟净土是一体的

  东西。念是自性弥陀嘛,就是阿弥陀佛显现,那也是我们心清净才有办法,心定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

  了解,不要爱慕这个光明、香色等等,就是有这个瑞相,也不要去执着,顺其自然,你就一心念佛就好。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

  「身心内,」后面的这个逗点划掉,

  【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为」划掉,病本故。八万四千烦恼就是病之开始嘛,我们现在能够出离身心,那么这个八万四千烦恼就没有了。

  【凡夫当生忧死,】

  凡夫出生的时候,忧死,懂事以后就怕死了,像师父小时候就会想:哎呀!死了以后很恐怖,死了去哪里啊?我

  们是不是有一个没有死的灵魂?如果有没有死的灵魂,那活起来还没有关系,因为还不会死嘛!从小就在想这个

  生跟死的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宿世的根啦!凡夫当生之时,就惧死了,怕死。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懂事的时候。

  凡夫开始懂事,他就会恐惧死亡。

  【饱临愁饥,】

  这个刚好颠倒,是「临饱愁饥,」这个吃饭快吃饱了,就烦恼下一餐怎么办,就忧愁这个饥饿了。

  【皆名大惑。】

  每天在得失上下里面取舍,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其实这个都是执着,「不谋」就是不去计划。「前」就是过去心。圣人也不会计划说去回忆,去执着于过去人家

  对我好,对我坏,你执着于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啊!也不虑其后,「虑」就是顾虑,恐惧。不顾虑将来,意思

  就是不会恐惧将来。也无恋当今,「恋」就是执着、贪婪、贪恋。也不贪恋现在每一分、每一秒,为什么?

  【念念归道。】

  道就是空。念念空,当然就念念归道嘛!

  【若未悟此大理者,】

  如果没有办法悟到见性这个究竟的道理,

  【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那就赶快去求人天之善,不要两种都失,既不能生人天,又不能开悟了生死,那就只有堕三途了!简单讲,如果

  你不能了解最上乘的这个见性法门,那至少,你不可以失去人天的果报。失去人天果报,你没办法学佛的。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这个「泯」划掉,改成心胸的「胸」。这个「怡」就是合适、安乐的意思。怡神,精神很好。我们这个心神非常

  好,很快乐,一更起来,端坐结跏趺坐, 很合适,又很安乐,这个心神很定,寂照胸同虚,这个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的这一颗心,如同虚空一样的,为什么?无相嘛!

  47页(新版第58页)

  【旷劫由来不生灭,】

  自无量劫来,「由」就是本,「由来」就是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才有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何须用一个生灭的心,去灭绝这个生灭,令尽无余,就是何必要将心取心呢?何须用生灭的心,然后最后三个字,

  灭无余,去把它灭掉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呢?如果用一颗生灭的心,去灭掉这个生灭,那么又产生生灭,过患

  无穷了,犯无穷的过患,动念,观照当体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一动念,落入生灭,我们想要

  除掉这个生灭,要除掉生灭的这个心,它又是生灭,所以何须用一颗生灭的心,去断除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

  为什么?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这个讲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诸法皆如幻,当然知道如幻就无所着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来就空,你除什么呢?

  【若识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长短,不是长、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恶,不是是、不是非,统统放下两边、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动自真如。】

  这个「真」划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凝」就是专注精神。这个凝神最主要是破除习气。一更是让我们了解理性佛,这个二更是让我们了解,差别相

  里面还是要修行,因为习性没办法嘛,所以二更为什么要凝神?你要专注才有办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这个自性,使我们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后妙用现前。要用一点心,虽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们很容易迷惑。所以说二更凝神,就是专注精神。转明净,慢慢的习气除掉,你又明又净。

  【不起忆想同真…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