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28

  ..續本文上一頁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複安妄見業報?】

  然後底下加:「亦複安得妄見業報哉?」,也怎麼會再見到這些虛妄的業報呢?所以「亦」就是也的意思。亦空

  亦有。亦複安得,加一個「得」字,得妄見業報。你如果不去造業,你怎麼會妄見業報呢?

  【經雲: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然我們相信有佛,但是說:佛在修苦行。這是名邪見。緣起法裏面,沒有什麼苦跟樂這個東西嘛,站在理體的

  空性角度說,那裏有什麼苦跟樂呢?著于苦行、樂行,這個都是邪見的人。苦行只是啓發增上緣而已,所以相是

  增上緣,體才是真實意。所以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說法的。相是增上緣,這個體是真實意。不見體只見相,那是

  凡夫。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馬麥之報,】

  什麼叫做金锵、馬麥之報呢?這個是指佛在因地的時候,曾經害過人,那麼這個有九報,九惱報。佛在過去作爲

  商人的時候,因爲大家在船上格鬥,因爲爭這個船,所以在船上格鬥,用這個矛刺穿另外一個部主,另外一個主

  人,也是商人,致死命終,所以佛在乞食的時候,受這個木槍穿徹足趺之報應,就是從這個腿貫進去。還有受這

  個馬麥之報,在無量劫以前,原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因毘婆屍佛出生,大部分人都歸信了佛,因此六師外道都很

  嫉妒佛。當時的釋迦牟尼佛是個大外道,帶了五百弟子乞食,對也出來乞食的毘婆屍佛說,「這個沙門專門騙人,

  該吃馬麥!」所以佛跟五百阿羅漢果報現前的時候,去托缽,整個結夏安居都沒有飯吃,所以整個叁個月九十天,

  統統在吃馬才吃的麥。所以說因爲誹謗人家,叫人家不要供養,結果他成佛以後,就不得供養。這當然是示現的

  啦!意思就是說,佛有這個金锵、馬麥之報,這個就是衆生看到的外相,因爲這個是因果的連鎖,如果你只看到

  這一層表面,

  【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信心不具足,不懂佛法。所以佛爲了教化凡夫跟二乘人,告訴他因果這個觀念,修學佛道不能站在因果裏面

  打轉,要站在非因非果,因就是生,果就是滅嘛。所以說非因非果,就是不生不滅。

  【是名一闡提。】

  用這樣來講的話,那就離佛太遠了,斷善根的衆生,叫做一闡提。

  【解聖法者,】

  加一個「者」字,

  【名爲聖人,解凡法者,名爲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就在一念之間,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爲聖人也。】

  所以師父一直重複告訴你:你爲什麼要聽經聞法?一定要不眠不休,不能缺席的聽經聞法,爲什麼?你一定要有

  慧解,你沒有慧解,就等于一個眼睛瞎了的人,要找到目的地就不可能!你不聽經、不聞法,不能開大智慧覺悟,

  你如何成就道業呢?就盲目無知啊,對不對?盲修瞎練,經過塵點劫,你都不能成佛。所以要把聞法聽經,列爲

  首要的工作,甯可飯不吃、晚餐不吃,你都不可離開這個佛法。你沒有慧解,你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爲什麼?

  煩惱在嘛,沈默也是愚癡。

  【經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雲:心也法也,】

  「經雲:」改成「此經者,」如果說,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不要跟他講最上乘的這個悟性之論,覺悟到清淨自性

  之論,此經者,就是心也、就是法也,一切法都在裏面。

  【無智之人,不信此心。】

  不信見性就是這一顆心。

  【解法成于聖人,】

  意思就是不相信這個心,然後悟解了佛法,成爲聖人,那當然不可能了!

  【但欲遠外求學,】

  你只是想要遠外、向外,意思就是離開了自性佛,想要求學、求得佛道,你想要離開這個自性佛,去求這個外在

  的道,

  【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

  一天到晚就這樣問:我怎麼沒有看到佛啊?又執著:我想要見到佛、見到光,見到這個外在的莊嚴相。這個都是

  邪見。

  【失心狂亂。】

  那有的人講:那師父!那我念念佛,就看到西方叁聖怎麼辦?我說:那沒有關系!當我們很誠懇的時候,記住!

  我們念佛,念念自性清淨,誠懇自然見佛,只要不執著,統統沒有關系。莫作勝解,若作勝解,即著群邪。

  《楞嚴經》就講:莫作勝解。念佛自然見佛,那沒有關系,但莫著,只要你不執著就沒有關系。我們念佛就是

  這樣,我們每天每一個念頭,就是將來正依二報的去處嘛,我們臨命終見佛、見到蓮花,見到西方叁聖來接引,

  這很正常的啦!但是如果說,我今天不見佛,以一個想見佛的念頭: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有時候會發狂的,

  會發神經病的。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也講得清楚:但問定不定,不問見不見。只要你問你自己,你的念佛,我

  們這個念佛,定還是不定?你念佛很定嘛,那自然見佛。不問見不見,不要問:哎呀!我有沒有見佛?有一個心

  說:我想要見佛。那這個麻煩大了,那不見佛,就拼命的執著:我想見佛。哎呀!魔就附和你的意思了:來呀,

  我把形現給你看。哎呀!那就高興得不得了了,就狂妄無知。有一天我去找一個離開了十幾年的師姑,這個不講

  誰啦,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她那個口氣不一樣,非常的狂妄,我這個人也從不傷人。她就一直講:我念佛已經

  很有功夫了,我見佛了,師父!我一念佛就見佛了,我很有功夫了!我說:哦哦哦!這個時候你不能贊歎她,也

  不能誹謗她,你要誹謗她啊,她會誹謗叁寶。不認同她嘛!你要贊歎她的話,增長她的傲慢。更糟糕!愈遠離

  佛法。所以不懂禅,你就根本不懂淨土,真的!我們如果不懂禅學,我們就完全不懂淨土。禅跟淨土是一體的

  東西。念是自性彌陀嘛,就是阿彌陀佛顯現,那也是我們心清淨才有辦法,心定才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一定要

  了解,不要愛慕這個光明、香色等等,就是有這個瑞相,也不要去執著,順其自然,你就一心念佛就好。

  【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

  「身心內,」後面的這個逗點劃掉,

  【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爲病本也。】

  「爲」劃掉,病本故。八萬四千煩惱就是病之開始嘛,我們現在能夠出離身心,那麼這個八萬四千煩惱就沒有了。

  【凡夫當生憂死,】

  凡夫出生的時候,憂死,懂事以後就怕死了,像師父小時候就會想:哎呀!死了以後很恐怖,死了去哪裏啊?我

  們是不是有一個沒有死的靈魂?如果有沒有死的靈魂,那活起來還沒有關系,因爲還不會死嘛!從小就在想這個

  生跟死的問題。這個可能也是宿世的根啦!凡夫當生之時,就懼死了,怕死。這個「生」的意思就是懂事的時候。

  凡夫開始懂事,他就會恐懼死亡。

  【飽臨愁饑,】

  這個剛好顛倒,是「臨飽愁饑,」這個吃飯快吃飽了,就煩惱下一餐怎麼辦,就憂愁這個饑餓了。

  【皆名大惑。】

  每天在得失上下裏面取舍,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

  其實這個都是執著,「不謀」就是不去計劃。「前」就是過去心。聖人也不會計劃說去回憶,去執著于過去人家

  對我好,對我壞,你執著于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啊!也不慮其後,「慮」就是顧慮,恐懼。不顧慮將來,意思

  就是不會恐懼將來。也無戀當今,「戀」就是執著、貪婪、貪戀。也不貪戀現在每一分、每一秒,爲什麼?

  【念念歸道。】

  道就是空。念念空,當然就念念歸道嘛!

  【若未悟此大理者,】

  如果沒有辦法悟到見性這個究竟的道理,

  【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那就趕快去求人天之善,不要兩種都失,既不能生人天,又不能開悟了生死,那就只有墮叁途了!簡單講,如果

  你不能了解最上乘的這個見性法門,那至少,你不可以失去人天的果報。失去人天果報,你沒辦法學佛的。

  【夜坐偈雲:】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這個「泯」劃掉,改成心胸的「胸」。這個「怡」就是合適、安樂的意思。怡神,精神很好。我們這個心神非常

  好,很快樂,一更起來,端坐結跏趺坐, 很合適,又很安樂,這個心神很定,寂照胸同虛,這個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的這一顆心,如同虛空一樣的,爲什麼?無相嘛!

  47頁(新版第58頁)

  【曠劫由來不生滅,】

  自無量劫來,「由」就是本,「由來」就是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是因爲我們妄想、顛倒、執著,才有生滅。

  【何須生滅滅無余。】

  何須用一個生滅的心,去滅絕這個生滅,令盡無余,就是何必要將心取心呢?何須用生滅的心,然後最後叁個字,

  滅無余,去把它滅掉這個生滅,而令盡無余呢?如果用一顆生滅的心,去滅掉這個生滅,那麼又産生生滅,過患

  無窮了,犯無窮的過患,動念,觀照當體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們不是,我們一動念,落入生滅,我們想要

  除掉這個生滅,要除掉生滅的這個心,它又是生滅,所以何須用一顆生滅的心,去斷除這個生滅,而令盡無余,

  爲什麼?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這個講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諸法皆如幻,當然知道如幻就無所著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來就空,你除什麼呢?

  【若識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長短,不是長、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惡,不是是、不是非,統統放下兩邊、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這個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動自真如。】

  這個「真」劃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

  「凝」就是專注精神。這個凝神最主要是破除習氣。一更是讓我們了解理性佛,這個二更是讓我們了解,差別相

  裏面還是要修行,因爲習性沒辦法嘛,所以二更爲什麼要凝神?你要專注才有辦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這個自性,使我們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後妙用現前。要用一點心,雖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們很容易迷惑。所以說二更凝神,就是專注精神。轉明淨,慢慢的習氣除掉,你又明又淨。

  【不起憶想同真…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