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追求之真理,乃在找到本来面目(亦即自性、法身)。佛教不离慈善,然慈善非等同正法,盖慈善为外在工夫,若能通达空性,无所着而行慈善,则为菩萨行径。佛为宗教家,解脱之圣者,而非慈善家。行十善为佛所嘉许,亦为修行之增上缘,但若着相行善,无法开启内在觉性,仍是人天福报,终非究竟。给予众生「法」的喜悦和济度,便是最终极的慈善。
*男女众共住,衍生诸多不便
因男女僧众共住,于半月诵戒、结夏安居做僧羯磨等,有许多不便,且男女众看法多所不同,为利于修行,减少烦恼是非,建议拟剃度者,男众选择男众道场,女众安住女众道场,可免困扰。
*外现善相,不说正法
今日佛教之悲哀,即在某些知见不正者剃度为僧,其人虽现出家相,所说却非正法。 未具判别能力之众生,则以其身着袈裟,误听误信,观念一错,则全盘皆输,影响至巨,焉可不慎?然而抉择明师,仍须福慧因缘具足,是以,宜处处与人为善,不应障道。
*佛法未落实在生活中
佛法之可贵,在其可体证运用于每个动点,乃实用之教理,而非空泛之玄学。倘仅信佛而未能将「法」落实于生活中,则法不入心,只堪称与佛教结善缘,难以当生受益。修学佛法以「信、解、行、证」为次第,事相与理体应兼顾,所谓「说食不饱」,可见佛之教法重在身体力行。唯有在生灭苦恼的世间,体证佛法的精神,当下便是涅槃极乐之境。君不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世、出世法本来是一,并无二致。以出世法的空性、超越之心,实践于世法之每一起心动念,当下即见本地风光。
学佛非寄托于死后,往生乃当下大事。情绪之喜怒哀乐,便是念头的六道轮回。因此,内在诸多分别、颠倒、执著,应当即刻处理,就是往生的最大保证。佛法若徒具知解,不重实践,则流于课堂之佛学研究,岂非枉服大乘法药?
学佛者之通病,即在修行与生活二分法。在佛前精进用功,一出佛堂则依然故我,习气不改,如是修学数十载,仍不能放下种种知见与执着,未能如实观照,善护其心。当知,助念虽为助缘,然仍须具足善因缘,是以无异于赌博。与其渴盼临终时,他人为我助念,何若于生前即了办往生大事?
又有学人虽深好佛理,然其用功与否,则视情绪起伏而摆荡。心情愉悦则精进无比,反之则放逸怠惰,无法平稳持续,犹如煮水,火力时断时续,难能成就。亦有发心勇猛者,所定日课甚是繁重,未依个人日用闲忙酌量而行,遂致以拼赶定数为务,大违定课之本旨。其人为数量观所囿,用功不辍却重量不重质,倘能以平等心、无着心、慈悲心,放下凡夫知见与观念,即是真精进。以此心法,配合念佛、诵经,乃至一切用功,便得无上利益。
或有人视念佛精进为功德,对服务大众则不屑一顾,此系观念错误,因学佛重在解脱,而非功课之多寡。以此分别心,在佛堂自私自利,必不能解脱,不若发心为大众,此大公无私、肯牺牲、愿吃亏的精神,反而解脱。所谓世间,即一「迷」字可描述,凡夫耽溺于五欲六尘,行者耽溺于自我知见,执而不悟,便生种种颠倒、妄想。修学佛法当把任何时地,皆当作用功处,则随处皆是道场。
*广求知见
多数众生热中听经闻法,却落入广求知见之病,将佛法当作知识研究,此乃学佛者一大悲哀。倘以研究世间学问之方式探求真理,不过徒增见闻觉知,不能息苦。佛法要旨即在离苦得乐,若内在烦恼不除,离道愈远。黄檗禅师曾教示,学道要诀即在——但莫于心上着一物。此话清楚明白,一针见血。可叹者,行人多乐于闻法,而不肯付诸实践。如何检验自身工夫?只需自问:是否落入是非、恩怨、对立?倘能时时观照本具之清净心、无所住心,多回光返照,少批判他人,则开悟大事,指日可期。欲度彼岸,需单刀直入,或乘船,或泅水,不可沿岸奔驰。广求知见者恰如沿岸而跑,虽求得众多知解,却不能单刀直入,从心性下手,欲达彼岸,无有是处。世间有生老病死诸多色身之苦,兼以受想行识之心苦,嗔恨、嫉妒、攻击、占有等无量执着,是以听经闻法,乃欲令彼放下,今则以广学多闻自矜自夸,傲视他人,非但未能令心解脱,反是重增系缚。奉劝诸学道人,当守护正念,莫做知解宗徒,但有分毫执着,业障便如影随形。
*寻寻觅觅,无法安住
不具正知正见者,犹如染患疥癣之癞皮犬,通身搔痒,不论置于何地皆不舒畅。修学佛道者亦然,知见不正自心不安,所见皆不顺眼,所处都不称意。事事吹毛求疵,又不各自省,反怪罪他人。以批判心态看待周遭人、事、物,因此东奔西跑,无法安住。关键即在此类学人观念不正,遂拱手将光阴、慧命交由五欲六尘及自心错觉主宰。当知,无法安住,便是无修学;心有不满,即为是非人。若能善自用心,自心即道场,自心即善知识。
*错误的持戒观念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为行者所应持,亦甚值称许。然对「持戒」无正解认知,则往往流于死执相上之戒。以日中一食而言,每有学人未加判别自身条件,而坚持行之,三餐份量作一餐解决,导致胃下垂,健康状况恶化,仍死命坚持,彼以为如是即为修行,复又以此自傲,轻视未持戒者。学者应知,戒之梵文为:波罗提木叉,意指「别别解脱」。由是可知,持戒之目的即在解脱。坚持戒律者,烦恼未除,一味盲目精进,自视持戒修行,却只落得一身病苦,犹沾沾自喜,自诩为修苦行。此乃误解苦行之真谛,以色身受苦即为苦行,斯乃肤浅之见。所谓苦行者,无分别心是也,不执着心是也,慈悲喜舍是也。岂可以挨饿、病苦错解!日中一食乃佛世时,僧众之生活方式。今日时空变易,是否能持,当视个人情况而定。 首要者,当知持午之目的在去贪,若心未解脱,云何曰持戒?修行宜中道,不为受人赞叹而修(此亦是依欲望而行),法无定法,切莫将修行固定于某一形相,所谓圣人的标准,即是没有标准。一切法无常,如何订出持戒之准的?若强言之,则不外:心安、放下、解脱即是。学者但能搭衣、持钵,威仪具足,然则心能如如不动否?色身乃缘起之假相,心性方是真实工夫。持戒之人,当以戒为检束自己身心之准绳,而非仅凭勇猛之心,不观时节因缘而死执戒相,此乃为戒所缚,非是持戒。
再者,不应以戒为尺,作为衡量他人,讥评他人之利器,六祖慧能大师即曾教示:「心地无非自性戒。」何谓真持戒?彻底见性,身心不二,外现威仪,如如不动,是乃真持戒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戒无持犯。」 不落入二元对立,达到空性之真平等,方为真正持戒人。
*以意识心学佛,追究第一因
或问:「谁为第一尊佛?」此乃落入观念,以意识心学佛,方有此问。就事相上而言,方便说有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与星宿劫千佛。就理体上而言,佛性乃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缘起如幻,万法皆假相,何来第一、第二?吾人六根攀缘六尘,认假为真,以为境界实有,拘限于时空的观念,以意识形态测度佛之境界,了不可得。盖其已过量、超数量,非意识心所能知能解。时间如瀑流,刹那变灭中,某一点之终结,即另一点之肇始,若细究之,全属因缘所生,一切本空,只缘心生而种种法生,若心(意识形态)灭,则种种法灭。分别执著乃生万法,若不起心动念,则万法无咎。
*活动太多,不堪负荷
目今佛教活动频繁,看似气象蓬勃,然个中亦有值得吾人探讨之处。就一般而言,讲经弘法活动较少,法会佛事则应接不暇。法会可方便接引初机,藉此因缘求忏悔、拔度、消灾……,令其逐步接触正信佛教。此即是法会重要的意义,及正面的功能。然则,若佛教活动过于繁多,亦不免造 成 居士之困扰。据所知,一般佛教徒,一年之内少说五、六张请帖,多则不下三十张。对于居士而言,若全应允参与,则不免着疲于奔命。再者,碍于经济压力亦无法全数应承。若择一参加,又恐人情包袱,不知如何婉拒。类此令居士望而却步之情形,当思改进之道,使佛弟子可在毫无压力情况下,心无挂碍地欢喜走进佛门。
C 制度、法令的问题
*非佛教国家,大众无礼敬三宝的观念
由于非佛教国家,一般大众往往对僧众不知礼敬,更有甚者,误以为出家从乃不事生产之消极份子。幸而近年僧众素质提升,佛弟子亦加强「不说僧过、不毁谤三宝」之观念,使社会大众不敬三宝之风渐有改善。就在家居士而言,对任何僧宝,不论其有修无修,皆应恭敬。盖佛制袈裟,本应礼敬。不应以圣人标准衡量其言行,毕竟人非圣贤,能发心出家,殊属不易。不论其有修与否,皆不可毁谤,亦不可听是非,对三宝失去信心。尤不应自恃才高,对法师倨傲不恭。凡佛弟子当如是思维:能礼敬三宝,乃无上福报。但求守护自心清净本性,不看僧过,盖此与生死了不相干。
*政 府应负辅助、督导之责
本地政府美其名为宗教自由,实则可谓任其自生自灭。政 府应有督导、辅助之责,让法师不致因筹建道场,而无法安心修行、办道。
*立法问题与产权争论
寺庙登记以信徒大会、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机构,实则道场系由法师辛苦化缘,筚路蓝缕所建,然权利则在信徒大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掌有聘任住持之权,致使法师一生辛苦建寺,却无法安住,反被握有管理寺庙大权之在家众驱逐出外,而游离失所。诸如此等情事,犹如家常便饭,时有所闻。某些道场之大权,则落入财团法人或委员会之手,由在家众发单金予出家众,寺庙原为法师所建,今则反受雇于在家众,此等情况至为严重。再者,法师辛苦所建之道场,因产权未转移至僧团,无常一到,寺产遂为子孙所夺,此乃化缘十方所得,理应归属常住,如今却隶属其俗家子孙,果报之大,甚可怖畏。因此,寺庙之立法与产权问题,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实应正视。在此忠告筹建道场诸法师:产权问题因牵涉复杂,对于相关问题,家事前洽询法律专家,或交由专业人员处理,俾日后不致发生争论。
*服装问题
佛世时代,出家众为三衣一钵。现今北传袈裟则始于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之际,至于海青,亦由祖师所制定。由于佛教服装无法完全统一,欲购置僧服亦十分容易,时有不肖之徒,伪装出家众在街上化缘。供养三宝本为好事一椿,今则因服装问题,难门辨真假,令佛弟子不堪其扰。究应如何解决,正有待大众集思广益。
结论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染污本性,遂生种种幻起之苦。若欲息苦,当依从正法。何以判别邪正? 万法回归自性即是正法;若离自性法门便是外道。因此,解脱出苦,当明心见性。欲明心见性,需悟入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愿是也。简而言之,即透视世间万法乃因缘所生,都无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于有为之因果生灭法中,无所求,无所造作,当下便契入不生不灭之清净本性。以智慧心运用于世间,则一切都是正法。以执著心、分别心行于世,则触目遇缘皆为烦恼束缚。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若于相上打转,便有违绝对平等之真如本心。凡一切佛教的活动,乃至念佛、诵经、礼拜……,都应与觉性配合,会归真如理体。以清净自性用功,就是修行。并当以真空无碍之理,离相无尽之行,为一切修行之依归。观照一切法无常,见所有相如梦幻泡影,觉性便显。
值此末法,正法隐而不彰,凡佛弟子皆欲佛教兴盛。然则佛教得以兴盛之前提,即是弘扬正法,令其重现。此非衲一人,或出家众之责任,当为全体佛教徒所应肩负之责任。唯愿诸佛子以清净自性、佛法正法、大善知识、弥陀悲愿为修学所依,但于境缘不著不滞,不使染污,无法可得,无行可行,即是各人于自心中正法重现。
《祈愿正法重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