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种流行的服装款式;她会时常想著自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才漂亮;她会去注意每个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她会想法赚钱搞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当她穿上衣服的时候,会在镜子前晃上好长时间;当她还没有穿上衣服时,面对衣柜中琳琅满目的时装;会不停的逃选上好一阵。因为对衣服的执著,以致于让衣服占据她思维的大部分空间。过于执著服饰的人,有时就会忽略了生命的内在美。
执著家庭的人:他们终日都在为家庭操心。尤其作为一家之长,她要解决家庭的经济来源;要准备每天的生活用品;要关心每个儿女的成长过程:读书、就业、结婚、生儿育女;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要调和家庭成员的意见分歧;要想法子如何改善生活的物质条件。难怪有许多信徒来找我说,打坐念佛无法专心,试想她要为这许多事操劳而又很执著,有无穷无尽的妄想,怎么能静下来呢?
那么执著艺术的人,会有艺术的妄想;执著于权力的人,会有权力的妄想;执著爱情的人,会有爱情的妄想;执著于文学的人,会有文学的妄想;执著于科学的人,会有科学的妄想;执著于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宗教信仰的妄想。所以农民有农民的妄想;工人有工人的妄想;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妄想;文学家有文学家的妄想;政客有政客的妄想;商人有商人的妄想;学生有学生的妄想。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妄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妄想的天地中。
妄想,使得我们生活在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中,无法正确的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佛教中的唯识宗,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曰遍计执性,是我们意识构造的主观错觉世界;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观的现象世界;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通常由于我们生活在遍计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因此,人类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原因是在人类的认识自身。西方十八世纪哲学注意认识论是有道理的,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带著变色眼镜去看世界,看到的自然不会是世界的真实。
妄想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鸡在为一把米而奋斗;老鼠为蓄藏过夜粮而奋斗;鸟儿为过冬而奋斗;学生为升学而奋斗;知识份子为职称而奋斗;工人为月薪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政客为最高权力桂冠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奋斗。妄想大,奋斗也大;妄想小,奋斗也小;妄想使得人生的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一个老年人回忆过去美好的往事,使她无法面对现实;一个学者因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总觉得人家不够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一个企业家整天想著如何搞好经营,吃不香,睡不好;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对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领情,饱尝相思的痛苦;一个小姑娘因为羡慕人家的豪华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焕散,心神不宁,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干事效率低,打坐心静不来。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经》中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来劲,心很难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呢?《心经》有对付妄想的绝招,那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这里我想起了禅师的一首禅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或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著,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妄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涅槃没有离开世间,《中论·观涅槃品》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从世间与涅槃二者的幻相边,虽似有生灭与寂灭之分;然世间生死的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寂灭涅槃,涅槃没有离开世间,涅槃当于世间生死相中证得。
那涅槃也同世间相生灭有无吗?不,涅槃离生灭有无的。《中论.观涅槃品》说:“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涅槃不可以用我们世间相对的有无去认识,涅槃非有非无。同《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这里又进一步说:涅槃是不常、不断、不生、不灭,是行者远离了迷惑烦恼,以般若慧亲证的诸法真实相,当证得涅槃时,是境智一如,能所双亡,有无俱寂,自他不二,超越了一切言思差别。所以在《金刚经》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阿罗汉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就是这个道理。
【成佛的唯一途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虚玄的。有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古以来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佛,诸,是众多义。现在我们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弥陀佛,药师佛等,但已经成就的佛陀远不只是这些。大乘经论中,说有恒河沙数诸佛。可知过去已经出现过众多的佛陀,现在十方世界中,同时也有许多佛陀正在说法,未来世还会出现无数的佛陀。因此,其他经论又有十方诸佛的说法。
佛教徒常念的一部经典《弥陀经》,就有关于十方佛的记载,经中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处,饭食经行。”《弥陀经》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西,中间距离十万亿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众生每天清早拿著香花去供养十方世界的诸佛。经中又举六方佛称赞弥陀净土,足见成佛的众生之多。
如何成佛呢?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这又告诉我们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然而,般若是圣贤的智慧,对于凡人如何才能认识它,把握它呢?基于这个前提,经中说有三种般若:一曰文字般若,二曰观照般若,三曰实相般若。三种般若中,唯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实质,文字般若及观照般若是由能生般若故,称为般若。
学佛要从文字般若下手,经曰:“从闻、思、修入解脱门”。或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又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以正见,正思惟为首。文字般若并非以文字为般若。世间的文字很多,在许多情况下,文字构成的知识不但不能引发般若,恰恰是障碍般若产生的力量,因此,经中特别指出文字般若,是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情况下产生的。
亲近善知识使我们才有机会接触文字般若,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正法能引发般若,所以正法是文字般若。世尊在《阿含经》中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经曰:“我由善知识故,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亲近善知识能起到“近朱则赤”的效果。佛陀这样的大智之人,都要因为亲近善士而成就,何况我辈呢?
听闻正法,正法是如来教法。世间无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颠倒黑白,使得有情处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妄想、执著状态中,覆盖了般若慧。听闻正法是为正见宇宙人生,如实了知世间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改变以往的错误认识及执著,便能息灭妄心,妄心息灭了,般若智自然显现,这在三种般若中,是从文字般若中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以般若正观去观照一切,如经中:“照见五蕴皆空”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观照般若的表现,由观照般若正见诸法实相,从而引发实相般若。
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是迈向解脱的行为规范,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能调伏六根、三业。通常,我们的六根是随著我们的情绪支配下行动,由于我们有强烈自我,又心存贪嗔痴,于是不免产生杀盗淫妄的行为,戒能约束我们的行为;又戒能生定,是因为戒在约束三业的同时,也限制了妄想的泛滥,持戒的人念头不会很杂乱,修习禅定自然容易成就;定能发慧,平常的人因为妄想执著的关系,使得般若慧光被障覆,现在以禅定力量平息了妄想及执著,无漏慧自然显现;由慧成就解脱,无漏慧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无漏慧使我们证得寂静的涅槃;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尽智与无生智,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的智慧,无生智:乃证得无生法之智慧。这二种智慧都在成就解脱之后产生的。
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者,因为持戒修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比如:持戒,像世间各各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而一个国家也有类似于戒律的法律;修定,佛教中所说的四禅八定乃是世间禅,印度的瑜珈派外道有瑜伽法门的修习,中国道家的吐纳法也是修定的一种。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者,是佛教不以持戒为究竟,六根本烦恼中视外道以持戒求解脱为戒禁取;佛教也不以修定为究竟,菩萨戒中以贪著禅味为犯戒。佛教的持戒修定乃是为了开发无漏慧,由有慧故始能解脱烦恼,证得涅槃。
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中…
《《心经》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