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10

  ..續本文上一頁各種流行的服裝款式;她會時常想著自己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才漂亮;她會去注意每個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她會想法賺錢搞到自己喜歡的衣服;當她穿上衣服的時候,會在鏡子前晃上好長時間;當她還沒有穿上衣服時,面對衣櫃中琳琅滿目的時裝;會不停的逃選上好一陣。因爲對衣服的執著,以致于讓衣服占據她思維的大部分空間。過于執著服飾的人,有時就會忽略了生命的內在美。

  執著家庭的人:他們終日都在爲家庭操心。尤其作爲一家之長,她要解決家庭的經濟來源;要准備每天的生活用品;要關心每個兒女的成長過程:讀書、就業、結婚、生兒育女;要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要調和家庭成員的意見分歧;要想法子如何改善生活的物質條件。難怪有許多信徒來找我說,打坐念佛無法專心,試想她要爲這許多事操勞而又很執著,有無窮無盡的妄想,怎麼能靜下來呢?

  那麼執著藝術的人,會有藝術的妄想;執著于權力的人,會有權力的妄想;執著愛情的人,會有愛情的妄想;執著于文學的人,會有文學的妄想;執著于科學的人,會有科學的妄想;執著于宗教信仰的人,會有宗教信仰的妄想。所以農民有農民的妄想;工人有工人的妄想;哲學家有哲學家的妄想;文學家有文學家的妄想;政客有政客的妄想;商人有商人的妄想;學生有學生的妄想。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妄想,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妄想的天地中。

  妄想,使得我們生活在自己意識構造的世界中,無法正確的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佛教中的唯識宗,把世界分爲叁個不同層次:一曰遍計執性,是我們意識構造的主觀錯覺世界;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觀的現象世界;叁曰圓成實性,是客觀的本質世界。通常由于我們生活在遍計執性中,因而無法認清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因此,人類不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原因是在人類的認識自身。西方十八世紀哲學注意認識論是有道理的,人類以妄想心去認識世界,所認識的自然是妄境,就像我們帶著變色眼鏡去看世界,看到的自然不會是世界的真實。

  妄想使我們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雞在爲一把米而奮鬥;老鼠爲蓄藏過夜糧而奮鬥;鳥兒爲過冬而奮鬥;學生爲升學而奮鬥;知識份子爲職稱而奮鬥;工人爲月薪而奮鬥;商人爲經營而奮鬥;政客爲最高權力桂冠而奮鬥。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爲實現自己的妄想而奮鬥。妄想大,奮鬥也大;妄想小,奮鬥也小;妄想使得人生的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是“天久地久有盡時,妄想綿綿無絕期”。

  妄想也給人生帶來種種煩惱:一個老年人回憶過去美好的往事,使她無法面對現實;一個學者因爲把自己想得太高了,總覺得人家不夠尊重他,爲此苦惱不已;一個企業家整天想著如何搞好經營,吃不香,睡不好;一個小夥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對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領情,飽嘗相思的痛苦;一個小姑娘因爲羨慕人家的豪華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過上這種日子,可經濟條件又不允許,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煥散,心神不甯,無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幹事效率低,打坐心靜不來。

  妄想導致人生的各種過患,因此,《經》中告訴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如何遠離呢?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人打坐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妄想總是不絕如縷的。你越是克製,似乎它越來勁,心很難靜下來,因而爲此苦惱不已。怎麼辦呢?《心經》有對付妄想的絕招,那就是:從照見五蘊皆空認識到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相,無智無得,心無牽挂,妄想自然就不會有了。

  這裏我想起了禅師的一首禅詩:“南臺靜坐一爐香,竟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總要通過修觀、念佛或誦咒來對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要除妄想,他們已經把這個世界看透了,煩惱也就降伏了,世間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他們特別感興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

  究竟涅槃:梵語涅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滅是滅除對擁有的執著,滅除煩惱,滅除牽挂,滅除恐怖,滅除顛倒妄想,超越生死,證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實相。涅槃沒有離開世間,《中論·觀涅槃品》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從世間與涅槃二者的幻相邊,雖似有生滅與寂滅之分;然世間生死的當下就是畢竟空性,寂滅涅槃,涅槃沒有離開世間,涅槃當于世間生死相中證得。

  那涅槃也同世間相生滅有無嗎?不,涅槃離生滅有無的。《中論.觀涅槃品》說:“有尚非涅槃,何況于無耶?涅槃無有有,何處當有無”。涅槃不可以用我們世間相對的有無去認識,涅槃非有非無。同《中論觀涅槃品》中說:“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這裏又進一步說:涅槃是不常、不斷、不生、不滅,是行者遠離了迷惑煩惱,以般若慧親證的諸法真實相,當證得涅槃時,是境智一如,能所雙亡,有無俱寂,自他不二,超越了一切言思差別。所以在《金剛經》中:“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阿羅漢不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就是這個道理。

  【成佛的唯一途徑──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學佛是爲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來是很虛玄的。有人可能不禁會問:自古以來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經》曰:“叁世諸佛”。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諸佛,諸,是衆多義。現在我們熟悉的有釋迦牟尼佛,彌陀佛,藥師佛等,但已經成就的佛陀遠不只是這些。大乘經論中,說有恒河沙數諸佛。可知過去已經出現過衆多的佛陀,現在十方世界中,同時也有許多佛陀正在說法,未來世還會出現無數的佛陀。因此,其他經論又有十方諸佛的說法。

  佛教徒常念的一部經典《彌陀經》,就有關于十方佛的記載,經中說:“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于食時,還到本處,飯食經行。”《彌陀經》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以西,中間距離十萬億個世界,那個世界的衆生每天清早拿著香花去供養十方世界的諸佛。經中又舉六方佛稱贊彌陀淨土,足見成佛的衆生之多。

  如何成佛呢?經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說叁世十方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這又告訴我們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然而,般若是聖賢的智慧,對于凡人如何才能認識它,把握它呢?基于這個前提,經中說有叁種般若:一曰文字般若,二曰觀照般若,叁曰實相般若。叁種般若中,唯有實相般若是般若的實質,文字般若及觀照般若是由能生般若故,稱爲般若。

  學佛要從文字般若下手,經曰:“從聞、思、修入解脫門”。或曰:“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又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以正見,正思惟爲首。文字般若並非以文字爲般若。世間的文字很多,在許多情況下,文字構成的知識不但不能引發般若,恰恰是障礙般若産生的力量,因此,經中特別指出文字般若,是在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的情況下産生的。

  

  親近善知識使我們才有機會接觸文字般若,因爲只有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正法能引發般若,所以正法是文字般若。世尊在《阿含經》中強調了親近善知識的重要,經曰:“我由善知識故,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俗話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親近善知識能起到“近朱則赤”的效果。佛陀這樣的大智之人,都要因爲親近善士而成就,何況我輩呢?

  聽聞正法,正法是如來教法。世間無明,不能正確認識宇宙人生,顛倒黑白,使得有情處在無窮無盡的煩惱、妄想、執著狀態中,覆蓋了般若慧。聽聞正法是爲正見宇宙人生,如實了知世間的緣起性、因果性、無常性、苦性、空性,改變以往的錯誤認識及執著,便能息滅妄心,妄心息滅了,般若智自然顯現,這在叁種般若中,是從文字般若中産生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以般若正觀去觀照一切,如經中:“照見五蘊皆空”或“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觀照般若的表現,由觀照般若正見諸法實相,從而引發實相般若。

  聲聞乘的五分法身以慧爲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戒,是邁向解脫的行爲規範,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戒能調伏六根、叁業。通常,我們的六根是隨著我們的情緒支配下行動,由于我們有強烈自我,又心存貪嗔癡,于是不免産生殺盜淫妄的行爲,戒能約束我們的行爲;又戒能生定,是因爲戒在約束叁業的同時,也限製了妄想的泛濫,持戒的人念頭不會很雜亂,修習禅定自然容易成就;定能發慧,平常的人因爲妄想執著的關系,使得般若慧光被障覆,現在以禅定力量平息了妄想及執著,無漏慧自然顯現;由慧成就解脫,無漏慧使我們的心靈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無漏慧使我們證得寂靜的涅槃;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盡智與無生智,盡智:乃斷盡一切煩惱得入無學位的智慧,無生智:乃證得無生法之智慧。這二種智慧都在成就解脫之後産生的。

  五分法身以慧爲核心者,因爲持戒修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比如:持戒,像世間各各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而一個國家也有類似于戒律的法律;修定,佛教中所說的四禅八定乃是世間禅,印度的瑜珈派外道有瑜伽法門的修習,中國道家的吐納法也是修定的一種。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者,是佛教不以持戒爲究竟,六根本煩惱中視外道以持戒求解脫爲戒禁取;佛教也不以修定爲究竟,菩薩戒中以貪著禅味爲犯戒。佛教的持戒修定乃是爲了開發無漏慧,由有慧故始能解脫煩惱,證得涅槃。

  菩薩道的六度法門中…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