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11

  ..續本文上一頁以般若爲導,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六度法門的前五度,世間人也修習,然而爲何不能成爲菩提資糧呢?因爲沒有般若,同樣修習五度具足般若以否,效果截然不同。

  布施:《攝大乘論》卷二說:“又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曰施”。布施,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施舍。有財富的施舍,財施;知識技術的施舍,法施;以及給人勇氣膽量的施舍,無畏施。布施雖然是爲了別人,但自己卻能得大利益。一能破除自己的悭吝:我們因爲對財富的貪著,當需要對別人給予施舍時往往會表現出悭吝、舍不得,就像生活中我們有時覺得很多東西都是多余了,可一旦要送給人家時,才發現什麼都很重要,這就是悭吝的表現,施舍能破除悭吝;二能破除貪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有人一生貧窮爲什麼?是因爲不肯布施,佛教稱布施是種福田,種了福田,人生始有福德,因此布施能破除貧窮,能使我們人生擁有福德。

  布施法門世間人在修習時,總存在一些不正當的因素:有人布施是爲博得良好名聲,讓別人覺得他是慈善家;有人布施因爲有愧于人,布施了始得心安;有人布施是帶著強烈的功利色彩,布施是爲希望得到更多的回報;有人布施是帶著輕視的態度,以顯示他的富有;有人布施是爲逃避不好的運氣,所謂破財以保平安;有人布施是爲引起別人對他的好感、擁護,以成就自己野心;有人布施是基于好勝心,說明自己的富有超過別人。這些布施在佛教看來,都是不如法,它雖然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利益,但也夾雜著缺陷。

  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則不然,《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一說:“菩薩摩诃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從慈悲心出發,以智慧觀照世間的需要而修布施,布施的時候,要不住施相,不能認爲我是能施者,對方是受惠者,及施給他多少財物。就是你對自己的布施行爲,要像沒有那麼回事一樣。《金剛經》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是這個道理。不住相布施功德如廣大虛空,不可窮盡。

  持戒:《攝論》卷二說:“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善趣等持故名爲戒。”菩薩戒的內容稱爲叁聚禁戒:一曰攝律儀戒,是止息一切惡行的戒律;二曰攝善法戒,奉行一切善行的戒律;叁曰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衆生的戒律。持戒的意義:一能息滅惡戒,持菩薩戒必然不會去持民間宗教規定的惡戒;二能關閉惡趣門,持戒止息一切惡行了,就不會墮叁惡趣;叁能生善趣,持戒利益能令我們生人天道中;四,持戒能獲得等持。等持是定,即由戒生定。

  戒律是行爲軌範,因爲它注重儀軌形式,使得人們很容易著相,終日總在分辯應作、不應作,犯罪、不犯罪之中,因此持戒往往爲戒律所縛,“別別解脫”變成別想解脫了。般若引導下的持戒則能避免斯過,《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一說:”罪不罪不可得故,名具足屍羅波羅密。”從緣起上看,顯然有罪不罪的差別,但深入性空中,以慧眼觀照,罪與不罪差別都無,本性空寂。因而,罪與不罪都不過是種假相,這樣就能從犯罪不犯罪的著相中解脫出來。

  忍辱:《攝論》卷二說:“又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忍辱是體現了菩薩的涵養。它包括:耐怨害忍,是對于怨家仇人的種種無理非難,能夠忍受;安受苦忍,是個人修行及度化過程所存在的種種惡劣條件,如身體病弱,天氣冷熱,衣食不具等,都能泰然處之;谛察法忍,是對與我們認識懸殊的真理,能認同接受。忍能使我們消除憤怒,一個人倘若充滿憎恨心,缺乏忍的涵養,才會産生憤怒;具備忍的涵養,就不會有憤怒了,對于別人的傷害你能心平氣和,和顔相向,就很難樹立怨仇,因而忍的涵養又能使彼此和諧,內心安祥。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一說: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密。平常人不能修忍辱,是因爲心爲境所動,怎麼能做到心不動呢?那還得用般若慧觀照,了知我法相了不可得。《金剛經》說:“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佛陀回憶當初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之所以能夠忍辱,是因爲無我相,因此要能以般若觀照,通達性空,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自然心不爲境所動,成就忍辱法門。

  精進:《攝論》卷二說:“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精進有:披甲精進,披甲是勇士上陣殺敵,勇往直前,喻菩薩在止惡斷煩惱時勇猛不懈;修善法精進,是精進修習一切善法;饒益有情精進,是精進不息的饒益一切有情。精進能止息惡法,對治懈怠,成就善法,乃至令善法日益增長。精進要在般若引導下。世間缺乏般若,世人一生中也在爲財富、家庭、地位努力奮鬥,有時甚至精進的殺人、殺動物,精進的偷盜、搶劫,精進的邪淫,精進的妄語。雖然得到一些眼前虛幻不實的利益,但卻造下了無窮無盡的罪過。在般若引導下的精進是以止惡行善爲准則,不僅現生使您活得心安理得,未來世也利益無窮。

  禅定:《攝論》卷二說:“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禅定與散亂是對立的,如同水火,有散亂就不得禅定,成就禅定就能消除散亂。禅定又能使心境處于寂靜狀態中。《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一說:“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禅波羅密。”般若引導禅定,照見諸法如幻如化,心不隨境轉,則不亂。世間修禅往往容易住禅定中,貪著禅悅,依般若觀照則能遠離禅味的貪著,不味。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佛,梵語佛陀,漢譯覺者,智者。成佛,稱爲成就無上菩提。發心趣向佛道的人,叫做發菩提心;菩薩具稱菩提薩埵,菩提是智義、覺義,成佛,是成就無上的智慧,無上的覺悟;發菩提心,是發心追求無上智慧,無上覺悟;菩薩,是趣向無上智慧的實踐者。聲聞解脫道中,將成就涅槃的法門稱爲叁十七菩提分。即四正斷、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菩提分,即菩提因,這叁十七種法門爲成就菩提之因。

  成佛乃智慧的成就,因而在佛經中又以智慧爲出生諸佛的父母,如《維摩經·佛道品》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以智慧爲諸佛的父母,一切諸佛都以智慧成就。《大智度論》卷十八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般若能養育諸佛,如果佛爲衆生慈父的話,那麼,般若便是衆生的祖父了。

  【無上法門──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金剛經》以般若法門,是如來爲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此經又以般若法門爲: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可見般若法門的殊勝。

  咒,是不能以語言說明的特殊靈力之秘密語。通常又稱神咒、禁咒、密咒、真言,乃祈願時所唱的秘密章句,具有令怨敵遭受災禍,或爲自身求福、消災等功效,印度人以爲咒語能解決人力所不能奈何的事。在佛教出現之前,古印度就盛行咒語,佛教創立之後,佛陀也采用咒語,在佛教的各各宗派中,尤其是密宗,對咒語特別重視。

  《心經》中將般若法門比喻爲咒語。是大神咒:般若法門神力無比,能消除人生煩惱;大明咒:般若是大智慧光明,能破除人世間的愚癡黑暗;是無上咒:般若法門在佛教的一切修學法門中,是最殊勝的;是無等等咒:是說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般若法門等量齊觀。這也可見佛教對智慧的推崇了。

  【勸勉──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前面比喻般若法門爲咒語,這裏幹脆就把般若法門歸納爲咒語的形式說明。

  修習般若法門成就般若,通常是通過聞思經教,即從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從而成就實相般若。但這種方式對于根機鈍的人來說,無疑是很困難的,于是本經又爲鈍根人提出另一條成就般若的途徑,那就是通過誦咒語,專心的誦咒,能遠離分別,使心靈進入禅定狀態,從定中引發般若。

  咒語,一般都以爲是沒有什麼意思的,這是因爲我們對咒語無法理解造成的。咒語,是梵語的音譯,我們不懂梵語,自然無法從咒語中望文生義,然而我們倘若將咒語進行義譯,那也是有意思的。試看《心經》的咒語:如“揭谛”是去義;“波羅”是到彼岸義;“僧”是衆義;“菩提”是覺義;“薩婆诃”是速疾成就義。

  那麼《心經》咒語的綜合含義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衆都去啊!願正覺速疾成就。

  1995年12月31日

  于南普陀寺阿蘭若處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