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析疑

  药师经析疑

  弘一大师著

  凡例

  序

  药师经析疑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弘一大师答佛学书局书(乙亥年)

  后记

  

  凡例

  一、经文据《丽藏》玄奘译本,与世所习诵者异。

  二、科依义疑(录者案——扶桑体具实观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义疏》三卷,收入日本《大正藏》中)。

  三、问多增文,答据《义疏》,间或遗略,时有润文;而观解表法多缺。

  四、唯引他文而略疏释,引文止处,未易见者,旁加(文)字。

  五、若属私意,则上冠“案”字,以区别也。

  六、案经谓此文唐疏者,指《药师本愿经疏》(隋本),唐慧观撰。系敦煌石室所发现之佚本。

  七、经文句读,据大师写本。(目次中甲一之“一”,即内文子目之“初”字。)

  八、析疑文标点,乃后人所加。

  序

  《药师经析疑》,原系弘一律师遗稿。弘公圆寂后,该稿经圆拙法师整理完成,圆师并嘱余筹印。数年前余曾请慧剑居士协助付梓,但因缘未能圆满,故于中止,仅就岷市先印一千余本。慧剑居士崇仰弘一大师,其情殷诚,曾撰写《弘一大师传》流通行世,今又再印《药师经析疑》及《弘一大师文钞》,以供世人同飨,嘱余为序,故略述其因缘,以表赞喜!

  菲律宾三宝颜福泉寺沙门传贯 民国丙辰六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叙

  药师经析疑

  弘一大师遗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问】:若依台宗,说玄义五重,今应如何分判耶?

  【答】:玄义五重:(一)人法为名;(二)正法宝藏为体;(三)如来因果为宗;(四)与拔功德为用;(五)大乘方等为教相。

  (一)、人法为名者。魏塘云: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人名,本愿功德是法名,此说是也。青丘、秋篠及长谷,同以药师为喻者,此等不知从德立名。

  (二)、正法宝藏为体者。正谓中正,法谓妙法,贵重为宝,句容为藏。与华严之诸法实性相,方等之实相如来藏,般若之佛母,法华之秘要之藏,涅槃之三德秘藏,金刚宝藏,同出异名。下文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若正法宝藏非经体者,二菩萨云何奉持耶?虽魏塘云:诸佛甚深行处为体者,今所不取。何者?诸佛言通,甚深叹行,行字是宗,处字非体。如下文云:流行之处。故行处字不正指体。

  (三)、如来因果为宗者。本愿二字,是如来因;其余九字,是如来果。魏塘以愿行方便为宗,引下文证者。今谓此昧宗致。既是因果,岂非因而不该始末耶!

  (四)、与拔功德为用者。此与魏塘同。彼云:此经始终,只明拔苦与乐。

  大科为三:初序,二正宗,三流通。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问】:广严,梵语旧云毗舍离等。秋篠云:此是城名,而隋译本称为国者,误欤?

  【答】:非也。国总,城别耳。《西域记》云:吠舍厘国(即是隋云毗舍离国)。周五千余里。吠舍厘城,已甚倾毁,其故基址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

  【问】:诸经列声闻众数,每云千二百五十人,今何甚多?

  【答】:聚散随缘,何必一概。而经列千二百五十人者,如《南山》云:重其初故。又八千何多,如《金光明》云九万八千。

  【问】:凡诸列众,何故数全耶?

  【答】:《大论》释云:若过若减,皆存大数。

  乙二 别序三:初文殊请,二如来许,三文殊领。 今丙初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问】:像法转时,是何义耶?

  【答】:长谷云:转者,变也,恐指末法。今谓不尔。《七佛经》中,虽于此云末法之时,其后救脱章则云,于后末世像法起时。对佛灭后,虽蒙末名,实是像法。秋篠云:转者,起也。其说则是。

  丙二 如来许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丙三 文殊领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甲二 正宗分二:初举依正名号,二明本誓利益。 今乙初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问】:药师在东方者,魏塘云:震方为群动之首,甲木又发生之相,以药治病,贵乎起死回生,不当同金方肃杀之号。其说然欤?

  【答】:八卦释经,起自李长者,此是一期之说,何必拘泥。有物于此,自东观之为西,自西观之在东。西观岂但生长,东观不定肃杀。故东方过十殑伽沙佛土,应云西方有世界名净琉璃;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应云东方有世界名曰极乐。须知诸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莫认一名而固执矣。

  又诸佛各有别缘,且示方位。皆悉无不竖穷横遍,故密教五大云:大悲胎藏包合万行,且在东方生长万物之首。金刚智界显现万德,且在西方成就万物之终。此是随方布教标帜,非谓真如法界定有方面。四方四佛,亦复如是,只是标帜,非谓定位。(文)斯言得之。

  【问】:前文殊请云,唯愿演说诸佛名号;世尊许云,劝请我说诸佛名号。何至于此,但约一佛?

  【答】:若约《七佛经》,七岂非诸。若约今经,乃是《华严》: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之义。故下文云:如我称扬药师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又云:若闻药师如来名号,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须知请诸答一,理不乖背。

  乙二明本誓利益二:初明依正庄严,二明种种功德。 丙初明依正庄严二:初正明本愿,二明佛土及侍。 丁初正明本愿三:初标,二列,三结。 今戊初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问】:何谓愿耶?

  【答】:愿是要求之名。又《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 愿有四种:(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依苦谛立。(二)烦恼无边誓愿断,依集谛立。(三)法门无尽誓愿知,依道谛立。(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立。初二愿拔众生苦集二谛苦,后二愿与众生道灭二谛乐,此四为总愿。而今佛十二,弥陀四十八等,皆是别愿。《止观辅行记》云:一切菩萨凡见诸佛,无不发于总愿、别愿。应知总,总于别;别,别于总。故彼别愿,不出四弘而缘四谛。(文)下文十二大愿中,魏塘约四谛分、不失旨矣。

  案:今据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灭谛二愿┬第一愿 ┌佛道无上┐

  │ └第二愿 └誓愿成 ┴─┐

  │ ├──生善与乐

  ├依道谛三愿┬第三愿 ┌法门无尽┬─┘

  │ ├第四愿 │誓愿知 │

  │ └第五愿 └ ┘

  └依苦集二谛共七愿┬初先出三苦┬第六愿 ┌众生无边┐

  │ ├第七愿 │誓愿度 │

  │ └第八愿 └ ┴─┐灭

  │ ┌烦恼无边┐ │恶

  ├二间明集谛─第九愿 └誓愿断 ┘ │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愿 ┌众生无边┬─┘苦

  ├第十一愿 │誓愿度 │

  └第十二愿 └ ┘

  戊二 列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问】:儒胤云:初愿约应,次愿约报。其说然欤?

  【答】:初愿约三身。光明照耀,即报身;相好严身,即应身;其所庄严,乃是法身。次愿亦尔。身下三句,应也;光下五句,报也。所净、所住,无非法身。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问】:青丘、秋篠,以第三第四愿为出世间门,而第三愿约人天乘者。其说然欤?

  【答】:此说局矣。晋云:无量众生饥渴,何隔出世耶。

  【问】:此愿与最后二愿何异?

  【答】:长谷云:后别,此总。今谓不尔,皆是别愿。此重权实二智,后在衣食,故不同也。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问】:何谓还得清净?

  【答】:因忏戒复,故云还得。《止观》云:大乘许悔斯罪。罪从重缘生,还从重心忏悔,可得相治。无殷重心,徒忏无益。(文)故欲至心发露,宜修药师妙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问】:第六大愿中,先列诸苦,闻我名已下,次第翻上。应如何分配耶?

  【答】::青丘云云。

  案:今据青丘古迹记文,列表如下。

  (意)

  ┌其身下劣┬丑陋 释身

  │ │ 下劣────────────端正

  │ │

  │ └顽愚 释意

  │ 下劣────────────黠慧

  │

  └诸根不具┬盲聋乃至白癞 释眼耳舌

  │ 身根不具─…

《药师经析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净土法门大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