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三种:
1.财施:施舍财物,济惠贫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无畏施:济拔厄难,使离怖畏。
二、爱语摄
爱语摄,又称为能摄方便爱语摄、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摄有三种:
1.慰喻语:对生病或受到灾难、恐怖的人,以柔和慈爱的语言去安慰他、鼓励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庆悦语:对人的长处,或所做的善事,给予赞叹、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发他往好的地方发展。
3.胜益语:令人听了能增胜增益的语言。譬如对小乘行者宣说大乘佛法,使进趣大乘。
三、利行摄
利行摄,又称为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摄分三种:
1.现世利行:劝令众生如法修持,现世便得大财富,乃至世间一切利乐。
2.后世利行:众生于现世得大利乐,劝舍大财,发广大出离心,乃至出家,得后世利乐。
3.现世后世利行:劝在家、出家次第离欲,故名现世后世利乐。
四、同事摄
同事摄,又称为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能够站在众生的立场,和众生同一苦乐,并且能以慧眼观照众生,给予众生最适宜的教化,方便引导而入佛道。同事摄分为四种:
1.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我与众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隐藏己善而不显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显与他同事:对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没有信心的众生,为了方便化导对方而自显己身与他同一层次。
3.是他同事亦自显与他同事:看见所化导的对象善根犹可摇动,为了让他善根坚住,现在暂时与同事,渐次增长对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对于自行放逸,弃舍他事者,不与对方同样退堕懈怠。
肆 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共同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1.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因此具足六度。
2.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四过,因此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因此通摄忍辱。
3.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因此通摄精进。
4.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便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便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便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同。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贫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如果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
伍 六度四摄的实践
学习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如何实践六度四摄法门呢?在家菩萨修行布施要体悟无常,对苦难众生能广行财施。出家菩萨则要以佛法开导一切众生,使其入道学佛,并对苦难众生施予无畏,使其身心得以安乐。在慈心布施之后,为进一步砥砺自己,利益众生,而发心受持菩萨戒,学习一切善法,具足威仪,并修行忍辱,对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能够忍辱,不为所动。对诸行善法能精进学习,对恶法能断除,后以禅定力量调伏五根,安定内心的混乱,并藉由禅定方法,启开智慧,开悟了道。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满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语言,使众生生起欢喜,而听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服务;并站在众生的想法上,去了解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菩萨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萨道的修行实为不易。虽然不易,但是学佛者还是要砥砺自己,勇猛直前,因为学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精进向前,佛道终究难以达成。
最后,提出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还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还是活泼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还是向内求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乐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