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實踐佛法 第叁篇 六度四攝▪P2

  ..續本文上一頁爲叁種:

  1.財施:施舍財物,濟惠貧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無畏施:濟拔厄難,使離怖畏。

  二、愛語攝

  愛語攝,又稱爲能攝方便愛語攝、愛語攝方便、愛言、愛語。依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攝有叁種:

  1.慰喻語:對生病或受到災難、恐怖的人,以柔和慈愛的語言去安慰他、鼓勵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慶悅語:對人的長處,或所做的善事,給予贊歎、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發他往好的地方發展。

  3.勝益語:令人聽了能增勝增益的語言。譬如對小乘行者宣說大乘佛法,使進趣大乘。

  叁、利行攝

  利行攝,又稱爲利行攝事、利益攝、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衆生,令衆生生起親愛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攝分叁種:

  1.現世利行:勸令衆生如法修持,現世便得大財富,乃至世間一切利樂。

  2.後世利行:衆生于現世得大利樂,勸舍大財,發廣大出離心,乃至出家,得後世利樂。

  3.現世後世利行:勸在家、出家次第離欲,故名現世後世利樂。

  四、同事攝

  同事攝,又稱爲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隨轉方便、隨順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與。能夠站在衆生的立場,和衆生同一苦樂,並且能以慧眼觀照衆生,給予衆生最適宜的教化,方便引導而入佛道。同事攝分爲四種:

  1.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我與衆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隱藏己善而不顯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顯與他同事:對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沒有信心的衆生,爲了方便化導對方而自顯己身與他同一層次。

  3.是他同事亦自顯與他同事:看見所化導的對象善根猶可搖動,爲了讓他善根堅住,現在暫時與同事,漸次增長對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對于自行放逸,棄舍他事者,不與對方同樣退墮懈怠。

  肆 六度與四攝的關系

  六度是大乘菩薩爲了成就佛道而實踐的六種德目,是菩薩行者自利利他的總綱;四攝則是菩薩爲了教化衆生所施設的方便法門,專爲利他。六度的第一度與四攝的第一攝,同是布施,彼此之間有共同相攝之處,他們的關系極爲密切。如《阿差末經》說:

  1.布施攝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爲布施攝中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財施攝布施;無畏施攝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攝精進、禅定、般若叁度。因爲布施攝中具有這叁義,因此具足六度。

  2.愛語攝通持戒、忍辱二度。因爲愛語攝乃離惡口、妄語、绮語、兩舌等四過,因此通攝持戒;對人說愛語,不管遭受任何毀謗、怒罵,都不會以惡還報,因此通攝忍辱。

  3.利行攝通精進度。因爲要利益衆生,必須勤于教化衆生,因此通攝精進。

  4.同事攝通禅定、般若二度。因爲自己所成就的定慧,與人相同的緣故。

  此外,四攝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攝,譬如布施攝中,布施好語便是愛語攝;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惡,便是利行攝;布施無畏,去其恐懼,繼而親近,予以化導,便是同事攝。

  至于實行四攝法的先後次序,則因爲化導的對象有貧、惡、賢、愚等差別而不同。對于貧人要先行布施,濟其貧苦;次行愛語,受之以法,後明利行,勸令起修。如果對于惡人,則要先行愛語,令他舍惡,次行布施,隨順資養,後以利行,勸令起修。

  四攝法的實踐,應以衆生的需要而權巧觀機逗教爲主。

  伍 六度四攝的實踐

  學習菩薩道的修行者,應該如何實踐六度四攝法門呢?在家菩薩修行布施要體悟無常,對苦難衆生能廣行財施。出家菩薩則要以佛法開導一切衆生,使其入道學佛,並對苦難衆生施予無畏,使其身心得以安樂。在慈心布施之後,爲進一步砥砺自己,利益衆生,而發心受持菩薩戒,學習一切善法,具足威儀,並修行忍辱,對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能夠忍辱,不爲所動。對諸行善法能精進學習,對惡法能斷除,後以禅定力量調伏五根,安定內心的混亂,並藉由禅定方法,啓開智慧,開悟了道。

  菩薩在修行六度的同時,爲廣度衆生,並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取衆生。以布施醫藥、飲食、財物,使衆生滿足而入道;以慈愛、安慰、贊歎、鼓勵的語言,使衆生生起歡喜,而聽從指導;對于有利于衆生的事業,菩薩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勞,能承擔服務;並站在衆生的想法上,去了解衆生的需要,而給予更多的利益與協助。

  菩薩成佛須經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薩道的修行實爲不易。雖然不易,但是學佛者還是要砥砺自己,勇猛直前,因爲學佛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精進向前,佛道終究難以達成。

  最後,提出實踐六度的幾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一、布施: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給人,其實是給自己;是自己發財之道!

  二、持戒:是束縛呢?還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束縛,其實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叁、忍辱:是吃虧呢?還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其實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辛苦,其實是快樂;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還是活潑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呆板,其實是活潑,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還是向內求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向外求,其實是向內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實踐六度是自己幸福安樂之道;更是究竟解脫的得度之道!

  

  

《如何實踐佛法 第叁篇 六度四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