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所指定的范围中,不存在什么,就如实照见此范围中,不存在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无,如实知无。”
“颠倒”:在所指定的范围中,存在什么,而以为不存在,或不存在,以为存在。简单地说,就是:“有,以为无;无,以为有。”就是颠倒。
如《中阿含经》:“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CBETA, T01, no. 26, p. 737, a8-12)。
众佛友!因此,我们就要知道《楞严经》中所说“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就是指“心如直弦,一切行真实、行空、不颠倒”。用白话来说,就是:就像弓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直的。同样的,我们也要训练我们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不会将有,以为无,不会将无,以为有。如此,即是“直心”也。
如《维摩诘所说经》载:“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CBETA,T14,no.475,p.542,c15)。
又《首楞严经》载,佛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CBETA,T19,no.945,p.107,a2~4)。
所以,众佛友!请大家共勉,一定要学习这“心如直弦,一切真实”的“直心”,训练自己,随时都是“心言直”、“无虚假”。
众佛友!我又必须跟大家说明“虚”与“假”的不同之处。
“虚”:看似“有”,实是“无”,名为“虚”。例如:“肉身一定是我。”这件事,看似有,实是无。
“假”:实虽“有”,而非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有”。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虚假”,有时又叫做“虚伪”。真实者,无虚假(虚伪)也。我们学《金刚经》也是如此,要学习“无虚假”。
如何学习“真实而无虚假”呢?当知,如实了知任一文字,都是“无实无虚”,是名学习“无虚假”。
为什么说“文字是无实无虚”呢?
一、因为“文字”之实相,即是非一定有义(非有义),非一定无义(非无义),故说:“文字非实非虚”,以“文字有义或无义,非实非虚故。”。
二、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一义(非一义),非一定多义(非多义),所以说:“文字一义,或文字多义,非实非虚故。”。
三、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了义,非一定不了义,所以说:“文字了义,或文字不了义,非实非虚故。”
四、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一定有文字,非一定无文字,所以说:“文字有,或文字无,非实非虚。”
五、因为“文字”的实相,即是非同一人,就一定给于同一文字,同一含义,亦非同一人,就一定给于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含义,所以:“文字有何义,皆非实非虚。”
如此种种“文字相”,请众佛友,当深入观照,则能于文字相而得解脱,则能不死于文字下,则能不为文字而自障碍。文字者,假名也,如能如此如实知文字相者,则能“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非文字可得,所有文字但为显示此法门故,而般若波罗蜜多离文字相,毕竟于文字中求不可得。若有人作是言:我书文字,即是书写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此因缘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同样的,我今天为什么要跟大家说明这些,就是要让大家别在文字中打转,而当照见我所说的文字所指向的诸法实相。
如《首楞严经》载:“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同样的,当我们在听人说话时,要“了其语义”。当我们看经文时,也是要“了其文义”。一切语言文字,都是“标月之指”罢了。我们要“循指见月”,而非看着他的指头。因此,“循指见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了。
但是,我们又要知道,有时,有些人说话是“有文无义”。这时,我们千万别在他的文字上打转,而应当如实知他是“有文无义”,那就是“如实知其有文无义”,这就是“行真实”,这就是“行无虚假”,这就是“行空”,就是“行不颠倒”。
又有些人说话,是“有文有义”,但是,我们别自已妄加替他赋予含义,应当让他自己说明其义。
同样的,当我们在读经时,经文中,有时记载着某一段是佛说的,有时某一段记载是弟子说的,有时某一段记载是外道说的。请大家别将经文,全都以为是佛说的。也别以为佛说的,就一定“有文有义”。为什么呢?因为有时,佛陀为了教弟子观察,也会说“有文无义”的话,来让弟子观察。
如《首楞严经》载:“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就是故意说了一段“有文无义”的话,让阿难来观察。阿难观察到了,所以说:“无有是处(不可能有这种现象)”。佛陀接着才再提醒阿难,您自己刚刚所说的话,也就是像这样。
众佛友!当我们心中,以为什么一定是什么时,一定要再深入观察自己现用的观念合不合于实际的现象及道理。当照见我们的观念的虚假,才能进一步修正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解了诸文字语言,非有义非无义,非一义非多义,非了义非不了义,非文字非无文字,非同人同文同义非异人异文异义,那么,我们就能对文字语言更加了解,能更加巧妙运用,而不会被障碍住。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CBETA,T08,no.235,p.752,b24~27)。
当您在看我所说的文字时,请您们别只看到文字相,而是要看到文字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动的诸法实相之义。同样的,当我们在读《金刚经》时,也是如此,别只看到金刚经的文字相,而要看到经文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动的诸法实相之义。如果我们听人说法时,只看到文字相,则您要知道,文字相,是属于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照见《金刚经》经文所指向的如如不动的实相,而只看到有为生灭的种种现象,那将会随时幻灭而不值得依靠的。
好了,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02日
讲别:第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各位佛友,今天人虽少,而非少。我讲经不求人多,但为有缘人。那怕只有一人,我还是会讲的。我讲经的方式,有别于一般人的讲经,所以也要有相应的人,才会想听的。所以,人少也好,人多也好,都好。
好了!现在正式上课了。
上次在第十二讲时,跟大家分享,对经文,要“了其文义”,并分享,说法时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个部份,是要先学“了其文义”,才能进一步“照见诸法实相”,才能再进一步“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才能真地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为人说法的。
想要了解佛经经文的文义,有三个法门要学。
《大智度论》:“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CBETA,T25,no.1509,p.192,a29~b1)。
各位佛友!请您们要发心,学习这三法门,并运用这三法门,来了解经典文义。
各位佛友!请您反省一下自己,如果您在读经之时,曾经起念,认为佛陀乱说,这就表示,您是属于:“无智闻之,谓为乖错。”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在读经之时,曾经用自己的意思来理解佛经经文之含义,而人家一问您,就乱说明,而当人家要您举例时,您又举不出实际的例子来,这表示,您是属于“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文字表面来自己解释,这时三世诸佛都会喊冤啊!)。这时,您就知道当学是三法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又,各位佛友!请您反省自己,如果您依您所…
《《金刚经》讲解 上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