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性,每一个众生皆具有的佛性。
他讲这个的时候,就讲到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基督教什么样,我也没读过他们的《圣经》,也不懂这些。在国外大学里有宗教比较学,像索甲仁波切在英国,大概是牛津大学,学的就是宗教比较学,在那里毕业以后然后就留在西方弘法。
但是作为我来说,不适合去做比较,但是这个是需要实践,需要脚踏实地的去认知的,否则很肤浅的,没有力量。如果理解是这样,但是这个理解没有带动我们的身口意,没有带动我们的这些力量去“南无”的话,没有皈依到无量光无量寿里面去的话,反过来我们的生命还在做着轮回的业,你的思想,你的理解,有时候似是而非的在理解着佛法,那样子的理解不抵生死,是不抵业力的,这个还是非常非常值得注意的。
知末法之相 得佛法受用
我们唯一的是靠善知识的摄受,靠善知识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入本愿海。末法时代主要靠这个,这个信心坚固不坚固?那要问自己的。死亡临头,中阴现前的那个时候才来求,但是你生前就违背过,你生前就造过违背的业,你死后再求南无,南无就不相应。
就像夫妻两人一样,夫妻如果在生前没有两小无猜的,很纯的,相敬如宾的,死亡之后想得到这种力量是很难的。反过来说,活着的时候,女的心不忠贞,有外遇的,贪小便宜的,死亡之后现前的就是这个业,不相应,你的业跟你的愿望不相应。
为什么说末法时代有时候愚夫愚妇反而比较好修行呢?因为他比较简单,他很纯,他相信一位师父,就会死心塌地的。大智慧者,他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明白了,自然的与十方一切善知识能够同呼吸,他也可以解脱。
这两种都是最少数的,智慧透顶的也少。真正有愚夫愚妇的那种虔诚,那种从一而终,这种也少。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说,他真正遇到了善知识,从一而终,很好。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识,那从一而终也糟糕,昨天讲到的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所以《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最后讲到所有十大愿怎么实现?只要见弥陀往生到极乐世界,十大愿王自然具足。
但是怎样往生极乐世界?就讲了“远离一切恶知识,速见如来无量光”。不远离恶知识,你怎么会遇到善的呢?所以这个又归结到要远离恶。
远离恶的话,怎么知道善和恶去远离呢?这又需要智慧了,除非就是一个人他很仁慈。虽然他智力不是很高,但是他宅心仁厚,有不共的菩萨的一种品德,这种他也会在诸佛菩萨默默的加被下遇到好的善知识,被善知识摄受。
如果仅仅只是一种愚,而没有特殊的德,很难遇到善知识的。纵使遇到某些相似的从一而终,那也解决不了生死。
现在社会上的现象也是这样,我们能够知道末法时代的这些相,怎么能够绕开这些缺点,我们有的放矢的,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这个分析能够让大家少走弯路。
怎么样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受用佛法的这种清凉,能把我们的生命无量劫来的种子都在这个清凉当中化掉,最后形成善的业力,解脱的力量,才叫稳操胜券。
佛性是生命的精华
佛性是我们生命当中的无尽藏的一个宝贝,是我们生命的精华。这个精华在大自然里面,你看,日精月华,日是精,月是华,我们生命的精华就是佛性。如果我们生命是迷惑的,你没有在这个精华当中,没有在你的佛性当中,日精月华你也感觉不到,哪怕外界再清凉,自己照样很热恼,焦躁不安。
就像我们修禅定一样,禅定的话,放下放下,越往下沉、越往下沉,那你越定。有业障的人他沉不下去,像睡觉一样,睡觉往下,沉沉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的人他睡不着啊,失眠的人就沉不下去啊,就有一条火线挡着他,他入不了清凉的,那种无我的状态进不去,一直就受那种业障干扰。
还有一种,别人活得很自在,什么都很开心,他却看什么都不顺眼,进不到快乐的那种状态,那个境界。有个东西障着他,那是什么?那就是一种冤业。
所以佛陀慈悲,为我们找到很多方法解决这些,叫我们怎么建立好的,消除不好的,在我们人类目前的宗教里面,没有哪个能超过佛法这么细腻的。
皈依福德胜虚空
我们皈依三宝的福德很大,因为三宝,我们福德很大,不是我自己因为福德大才皈依三宝。是佛菩萨的慈悲,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这样一种佛菩萨果地的威德来摄受我们。我们因为被摄受了有一点点福德,所以“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认清这个世界,更坚定我们修行的道路,这个非常重要,而且修行本来也需要积累的。
修行里面有有为法和无为法,无为法它只是量达到一种质的变,有为法它是量的一种积累,是量变和质变的一种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就像渐悟与顿悟之间没有鸿沟一样。
修行是一个很兢兢业业的事情,需要很努力做的事情,所以佛教界有一句话说,很有智慧的人修行尚且要很努力,更不要说还没有智慧的人,再不努力那不糟糕了。没有智慧的人,勇猛精进才能够得到大利益。
《深入经藏实修实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