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说的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他都是传述前人的,古圣先贤的,你看孔老夫子多么谦虚啊!可是后人还是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所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功归如来。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这是一类,因为这一段文里头有四类,这是第一类。“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这是第二类。“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这是第三类。“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入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这是第四类,这给我们说出法会的殊胜庄严不可思议。本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些菩萨众,我们看了决定不怀疑。现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众怎么也参加了这样殊胜的法会呢?诸位要看前面两个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众。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罗汉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圆教初住位实在不难,因为他的善根深厚,一回头就是破无明见本性。
那么这六千比丘在我们四十卷的第一卷里面说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为上首,舍利弗在比丘众里面智慧第一,这是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回小向大,发的大道心。在我们这段注解里面,“舍利弗劝令归依文殊”,这就是回小向大。“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这一段文是摘录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绍给诸位,就是别行疏钞,这一段文在这个本子里面八百四十一面,它这里已经是摘录出来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诸位略说一说,这十样我们都要学的,都应该要学的。“一积集一切善根心”,我们要注意要认真地来修学,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无贪、无嗔、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所有的善法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间法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决定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出世间是以世间善根为基础,然后再加上一条,出世间善根只有一个精进。
这我也讲得很多,进就是进步,不退转,天天要努力求进步;精进纯而不杂,那就叫精,不但要进步,要精进,精纯不杂地这样进步才能够成功,这就是菩萨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罗密里头特别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讲四缘、讲无间缘,无间缘就是精进,不间断就是进,不夹杂就是精,这是必须要记住,千万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这正是善财童子在本经里面显示的法门,你看看五十三参,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承事供养,这个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学的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修这个法门,对于不同的法门要称赞,对于修学不同法门的人,我们要供养。供养并不只四事供养,礼敬也是供养,赞叹也是供养,恭敬也是供养,要懂得这些道理。对于其他法门绝无毁谤,绝对没有轻视,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知道这个原理。第“三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参学。对于一切佛法我明了,诸位要记住,明了而不能夹杂,这就是善财示现给我们的榜样,他是家家都去参访,样样明了,如如不动,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既不著相,为什么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了,看了就明了。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动心,这才叫真正的参学,这是修普贤行。
“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什么一切呢?我们从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这些。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样样都与华严境界,都与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完全相应,这就叫行一切波罗密心,要懂这个意思你才会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三昧是正受,简单地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如不动,不动就是三昧。三昧为什么又说一切呢?的确很多,譬如说你见到财不动心,那是财三昧;见到色不动心,那是色相三昧;见到名不动心,名利三昧。所以境界里面这些事事物物无量无边,样样都不动心,那就无量三昧,是这个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三世是过去又有三世,有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于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里面每一世又有三世,重重无尽,这是华严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许有这个经验;你会不会作梦?我也作梦。你在梦里面有没有曾经梦过作梦,梦中作梦?有些人有,作梦里头睡了觉又作了个梦,梦中梦,这就显示华严经上讲的无量的三世,重重无尽的三世,实在是如此啊!次第入,入的时候这个里头有自行、有化他。第“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前面讲时间,这一句讲空间。无量的时空,重重无尽的时空,你没有不遍到的,这个你才得到真正的圆满,才真正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在这里头自行化他,修普贤十愿。
第“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这一条是从化他上说的。诸位要知道这句句都是无有疲厌,不疲不厌。教化是教学,调伏是讲成就,成绩表现。当你教化的时候,接受教化的众生身心调和,烦恼能够伏得住,这就是教学的成果。所以并不是只教,而不求一个结果,这不可以的,那你没有成绩表现,菩萨教导众生一定要有成绩表现。这成绩里面当然也分很多等级,这是第一个等级,身心调适,烦恼降伏,这是第一个;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那就不是佛法。纵然是弘扬佛法,没有结果;好像虽然教书,学生考试一个个都不及格,这谈不上成就。能够到这个目标,这算都及格了,教学有成就了。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这一条是讲恒心、毅力、长远心。不仅仅是在自己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即使成了佛了,他还从佛位退下来再当菩萨,所谓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确教学是永远无有疲厌的,我们要发这个心。
你能发这个心,在眼前遭遇到一点小的困难、小的挫折,就很容易过去了,不会退心的,会常常想到我这个菩萨道还遥远得很呢!眼前这个小挫折就拦住了,我就退了心了,那还学什么菩萨嘛!还学什么佛嘛!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碍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计较,很容易能突破。菩萨事业是世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世间法里头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成功啊!所以一定要忍耐,要发坚固的信心,要发长远心。
第十,这一句比较长,“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这一句比较长,这是十种心,那么这一句是总结。“为成就一切众生故”,所以我们才修无量无边的法门,可是你要记住,成就众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决定成就不了众生。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说这话当然没有问题,我们不行,我们现在要发文殊、普贤的宏愿,可是现在目前要怎么个做法呢?先成就自己。譬如说落在水里面的众生,快要淹死了,我们要想去救他,想救他,自己不会游水,那你要跳下去,白搭一条命而已呀!现在怎么办呢?赶紧去学游泳,学成一流的水上功夫,那下水才能救人。因此我们现在要救度一切众生先要成就自己,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干什么呢?为了要成就一切众生,是为这个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参学,再去学无量法门。
像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清清楚楚,实际上弥陀经上说的范围很小,只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民在早晨一餐饭的时间就已经周游十万亿个佛国土了,就已经拜访了十万亿尊佛,再回到自己家里来不过是一顿饭的时间。一尊佛给他说一句法,不要说多了,给他说一句,他早晨出去遛一趟已经听了十万亿句佛法了,他怎么不开智慧呀!他什么法门都通达了。其实那是释迦牟尼佛本师对我们讲的客气话,太说多了怕我们不相信,为什么说十万亿呢?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世界是十万亿,它这个意思是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可以到娑婆世界来遛达一趟,来看看你的亲戚朋友,怕你想家嘛!所以说这个距离不远,是这个意思。
其实要依在我看,最低限度像经上所讲的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曾经参访了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也就是说明这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与阿弥陀佛都有很深的缘分。拿现在国际关系来说,都是有非常好的外交关系,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必定受那些人欢迎。哦!阿弥陀佛的学生,我们非常欢迎。也就是说明你在一餐饭时间当中,你有能力参访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这是我们在经上要能够看得出来的,虽没有显说,意思含得非常明显,不难看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一切法门爱好、喜欢,不要紧,现在不能学,现在学也学不好,为什么?没有好老师指导你,你寿命有限、时间有限,你学不成功的。不如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先得无量寿,然后你不要工作了,你也不要上下班了,你可以全心全力地去学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要把这个道理想通才肯死心塌地来修学这个法门。
那么我们这个道场最主要的两部经就是普贤行愿品跟阿弥陀经,我们道场同修专修净土,我们的要求就是不夹杂、不间断,这一段我就说到此地,注解诸位自己去看。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声闻上加一个大,就是回小向大的声闻。舍利弗为主,他老人家所度的就是前面讲的六千比丘,这是同修伴侣,那有老师还当小乘的道理呢?决定不可能的。可是在许多地方看,他们两个还是列在小乘众里面,那你就要觉悟,佛在经上已经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两个人都是古佛再来,地位在菩萨之上。舍利弗是东方金龙陀佛化身来的,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真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法会殊胜庄严绝不是简单的,你看不但声闻众里面都是古佛与大菩萨示现,连他那些护法都是菩萨…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