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五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都是傳述前人的,古聖先賢的,你看孔老夫子多麼謙虛啊!可是後人還是尊稱他爲至聖先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功歸如來。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這是一類,因爲這一段文裏頭有四類,這是第一類。“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這是第二類。“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這是第叁類。“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入會,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這是第四類,這給我們說出法會的殊勝莊嚴不可思議。本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些菩薩衆,我們看了決定不懷疑。現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衆怎麼也參加了這樣殊勝的法會呢?諸位要看前面兩個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衆。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羅漢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圓教初住位實在不難,因爲他的善根深厚,一回頭就是破無明見本性。

  那麼這六千比丘在我們四十卷的第一卷裏面說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爲上首,舍利弗在比丘衆裏面智慧第一,這是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回小向大,發的大道心。在我們這段注解裏面,“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這就是回小向大。“文殊如象王回旋,觀諸比丘,爲說十種無疲厭心。”這一段文是摘錄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紹給諸位,就是別行疏鈔,這一段文在這個本子裏面八百四十一面,它這裏已經是摘錄出來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說,這十樣我們都要學的,都應該要學的。“一積集一切善根心”,我們要注意要認真地來修學,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無貪、無嗔、無癡,這叫叁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決定不能離開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是以世間善根爲基礎,然後再加上一條,出世間善根只有一個精進。

  這我也講得很多,進就是進步,不退轉,天天要努力求進步;精進純而不雜,那就叫精,不但要進步,要精進,精純不雜地這樣進步才能夠成功,這就是菩薩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羅密裏頭特別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講四緣、講無間緣,無間緣就是精進,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這是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這正是善財童子在本經裏面顯示的法門,你看看五十叁參,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承事供養,這個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學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沒有改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修這個法門,對于不同的法門要稱贊,對于修學不同法門的人,我們要供養。供養並不只四事供養,禮敬也是供養,贊歎也是供養,恭敬也是供養,要懂得這些道理。對于其他法門絕無毀謗,絕對沒有輕視,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知道這個原理。第“叁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參學。對于一切佛法我明了,諸位要記住,明了而不能夾雜,這就是善財示現給我們的榜樣,他是家家都去參訪,樣樣明了,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既不著相,爲什麼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了,看了就明了。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動心,這才叫真正的參學,這是修普賢行。

  “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什麼一切呢?我們從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這些。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樣樣都與華嚴境界,都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完全相應,這就叫行一切波羅密心,要懂這個意思你才會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薩叁昧心”,叁昧是正受,簡單地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是叁昧。叁昧爲什麼又說一切呢?的確很多,譬如說你見到財不動心,那是財叁昧;見到色不動心,那是色相叁昧;見到名不動心,名利叁昧。所以境界裏面這些事事物物無量無邊,樣樣都不動心,那就無量叁昧,是這個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叁世心”,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叁世是過去又有叁世,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于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裏面每一世又有叁世,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許有這個經驗;你會不會作夢?我也作夢。你在夢裏面有沒有曾經夢過作夢,夢中作夢?有些人有,作夢裏頭睡了覺又作了個夢,夢中夢,這就顯示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的叁世,重重無盡的叁世,實在是如此啊!次第入,入的時候這個裏頭有自行、有化他。第“七普嚴淨十方佛刹心”,前面講時間,這一句講空間。無量的時空,重重無盡的時空,你沒有不遍到的,這個你才得到真正的圓滿,才真正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在這裏頭自行化他,修普賢十願。

  第“八教化調伏一切衆生心”,這一條是從化他上說的。諸位要知道這句句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教化是教學,調伏是講成就,成績表現。當你教化的時候,接受教化的衆生身心調和,煩惱能夠伏得住,這就是教學的成果。所以並不是只教,而不求一個結果,這不可以的,那你沒有成績表現,菩薩教導衆生一定要有成績表現。這成績裏面當然也分很多等級,這是第一個等級,身心調適,煩惱降伏,這是第一個;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那就不是佛法。縱然是弘揚佛法,沒有結果;好像雖然教書,學生考試一個個都不及格,這談不上成就。能夠到這個目標,這算都及格了,教學有成就了。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這一條是講恒心、毅力、長遠心。不僅僅是在自己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即使成了佛了,他還從佛位退下來再當菩薩,所謂倒駕慈航,普度衆生,的確教學是永遠無有疲厭的,我們要發這個心。

  你能發這個心,在眼前遭遇到一點小的困難、小的挫折,就很容易過去了,不會退心的,會常常想到我這個菩薩道還遙遠得很呢!眼前這個小挫折就攔住了,我就退了心了,那還學什麼菩薩嘛!還學什麼佛嘛!還會有什麼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礙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計較,很容易能突破。菩薩事業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事業,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法裏頭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成功啊!所以一定要忍耐,要發堅固的信心,要發長遠心。

  第十,這一句比較長,“十爲成就一切衆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極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爲成熟一切衆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這一句比較長,這是十種心,那麼這一句是總結。“爲成就一切衆生故”,所以我們才修無量無邊的法門,可是你要記住,成就衆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決定成就不了衆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說這話當然沒有問題,我們不行,我們現在要發文殊、普賢的宏願,可是現在目前要怎麼個做法呢?先成就自己。譬如說落在水裏面的衆生,快要淹死了,我們要想去救他,想救他,自己不會遊水,那你要跳下去,白搭一條命而已呀!現在怎麼辦呢?趕緊去學遊泳,學成一流的水上功夫,那下水才能救人。因此我們現在要救度一切衆生先要成就自己,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幹什麼呢?爲了要成就一切衆生,是爲這個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參學,再去學無量法門。

  像彌陀經裏面跟我們講的清清楚楚,實際上彌陀經上說的範圍很小,只說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民在早晨一餐飯的時間就已經周遊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就已經拜訪了十萬億尊佛,再回到自己家裏來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不要說多了,給他說一句,他早晨出去遛一趟已經聽了十萬億句佛法了,他怎麼不開智慧呀!他什麼法門都通達了。其實那是釋迦牟尼佛本師對我們講的客氣話,太說多了怕我們不相信,爲什麼說十萬億呢?因爲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世界是十萬億,它這個意思是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到娑婆世界來遛達一趟,來看看你的親戚朋友,怕你想家嘛!所以說這個距離不遠,是這個意思。

  其實要依在我看,最低限度像經上所講的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爲什麼呢?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曾經參訪了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也就是說明這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與阿彌陀佛都有很深的緣分。拿現在國際關系來說,都是有非常好的外交關系,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必定受那些人歡迎。哦!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非常歡迎。也就是說明你在一餐飯時間當中,你有能力參訪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我們在經上要能夠看得出來的,雖沒有顯說,意思含得非常明顯,不難看出來。因此我們對于一切法門愛好、喜歡,不要緊,現在不能學,現在學也學不好,爲什麼?沒有好老師指導你,你壽命有限、時間有限,你學不成功的。不如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先得無量壽,然後你不要工作了,你也不要上下班了,你可以全心全力地去學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才肯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

  那麼我們這個道場最主要的兩部經就是普賢行願品跟阿彌陀經,我們道場同修專修淨土,我們的要求就是不夾雜、不間斷,這一段我就說到此地,注解諸位自己去看。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聲聞上加一個大,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舍利弗爲主,他老人家所度的就是前面講的六千比丘,這是同修伴侶,那有老師還當小乘的道理呢?決定不可能的。可是在許多地方看,他們兩個還是列在小乘衆裏面,那你就要覺悟,佛在經上已經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這兩個人都是古佛再來,地位在菩薩之上。舍利弗是東方金龍陀佛化身來的,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衆生的,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法會殊勝莊嚴絕不是簡單的,你看不但聲聞衆裏面都是古佛與大菩薩示現,連他那些護法都是菩薩…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