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十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啊!所以有许多在我这个地方来发心皈依要我给他作证明,我都给他说得清清楚楚,你这一发心,两条路,一个是作佛,一个是下地狱,这两条路你要搞清楚。因为将来你堕地狱之后,你不能把我扯上,我没教你堕地狱,你自己要堕地狱那有什么法子呢!我是给你证明你是皈依三宝的,我没有说你皈依我,你看我给你的皈依证后面写三皈证明阿阇黎,我给你作证明的,你仔细看看皈依证写得很清楚,赖不到我头上,你们将来下了阿鼻地狱,见了阎罗王,你赖不到我头上,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真正依佛法修学要晓得这个道理,别人怎么作法我们不管,我们没法子管不了这么多,我们自己要做得正,一定要如法地来修学。

  亲近承事供养诸佛,诸佛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识,后头意思非常地深长,善知识,给诸位说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善知识,个个都是善知识,这个意思就深长了,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讲到。“修行无倦经劫海”,这一句就是发长远心、恒心、毅力,确实我们在此地看到普贤菩萨给我们作一个榜样,没有成佛之前,他的修行经历无量劫,这是没有话说的;成了佛之后还退到菩萨位子了,还要来修行,还要从头再来起,这真正是了不起。为什么从头再来起呢?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言教,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换句话说无论成佛之前、成佛之后,修行永远没有中断,就跟地藏菩萨的大愿没有两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换句话说,地狱不空,他的修行就不中断。我们现在修行为自己呀!这些菩萨们修行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但是为众生跟为自己,意义不相同,修行是一样,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所示现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这是总结前面成正觉的一愿,前面两句好懂,要紧的是后头两句。

  我们自己一定要发心,供养圆满修就是要效法诸佛;从近的来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我们发愿求生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怎么样修行成功的,这一些事都记载在大本经中,大本经就是指无量寿佛经,诸位读无量寿佛经就晓得了,他在因地里面是一个国王的身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那个时候住世的是世自在王佛,他出家发四十八愿多生多劫在修学,愿愿都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末后一句很重要,我们依普贤行就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悟菩提就是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再看上面这一段,“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科判里头说“愿同二圣”,二圣就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排列在第一位,以普贤为长子,以文殊为庶男,庶男就是次子,好比佛的两个儿子,这都是比喻。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行,所以我们看他这种排列就晓得华严是重在实践;但是实践要依智慧,不能离开智慧,换句话说,要把文殊师利所表的大智慧圆圆满满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普贤,所以他是重实践,重现前的受用,学了现前就能够离苦得乐。那么我们发心学佛就要以这两个菩萨做榜样,两个菩萨都是自己,一个就是自己的智慧,一个是自己的修行、行持;从行持上来说就是普贤,从智慧上来说就是文殊师利,所以说一切如来有长子。

  如来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身本体,法身本体起作用就是菩萨,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一切如来就是指的我们自己,就是指的一切人,一切人的本性,起作用第一就是用普贤菩萨来代表,“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的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行持要与菩萨一样,那么你要问了,怎么样才能跟菩萨一样呢?你就要读诵这一卷经,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把这一卷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都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就是普贤菩萨了,你就是普贤行了。当然靠这一卷实在讲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没错,可以说与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我们不能说八十卷经比这个多,这一卷比八十卷少,不能这样说。里面所含的意思是不增不减,八十卷说得详细,这一卷说得简单,这一卷展开就是八十卷,八十卷浓缩就是这一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时间读大经、读大疏,我们最近此地印的别行疏钞,这一本就非常之好,要细细地去研究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奥义,将这些义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么我们的智、行完全与菩萨相同了。这个智刚才跟诸位说过,智就是感情,是理性的感情、不迷的感情,就是智慧,行为就跟菩萨没有两样。“愿身口意恒清净”,一个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语意当然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身心清净。身心清净,下面讲境界就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境界清净。“如是智慧号普贤”,这是简单给你解释这就叫普贤,身心境界无一不清净就叫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这是我们修行可以说是总纲领,用什么方法来修呢?本经文殊教善财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什么佛呢?念阿弥陀佛。你们看看念佛谱前面那么长的序文所写的,你就可以觉悟到,文殊教善财念阿弥陀佛,我们今天修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文殊普贤他们所用的唯一的妙法,我们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乱与普贤行没有两样,完全相符合了。注解诸位自己去看,谛闲法师注得很好。

  再看底下一段“双齐二圣”,“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这是第一首。“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这是第二首。“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注子里“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这在华严他们所代表的,这个意思是以解为愿而修行,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愿是靠不住的,愿是建立在信解的基础上;如果信解要是有错误,那个愿就不真实了。而行又是以愿为基础,愿为前导,愿在前面引导你修行。一个有大愿的人跟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他在基本观念上就不同,必有大愿才能够修大行,太难太难了!这个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所以你看佛在一切大经典里头总是劝勉我们要发大愿。

  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故事,张良在国家遭大难的时候,他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的后期,所以战国七雄韩赵魏,他是韩国人,韩被秦灭掉了,他想报仇,报仇怎么个报法呢?找些刺客准备去刺杀秦始皇,结果没刺中,很侥幸地他自己能够逃出秦始皇的掌握,没有被逮捕到,这种是匹夫之勇,这个作法是错误的,不是大勇。所以他以后遇到黄石公,黄石公给他兵书,其实那个兵书并不是很重要的,而黄石公的摄服他,那才是一个关键的地方。他是个贵家公子出身的,有学问有才华。黄石公是以最傲慢的态度、最无礼的态度对他,他还能忍得住,所以说儒子可教啊!如果是不能忍,黄石公就不理了。我们金刚经里头佛教给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实黄石公教给他就是忍辱波罗密,凡事能忍就能成就。

  可是真正有大智的人才能忍,为什么呢?他不计较这些小节,他要留著宝贵的身心去办大事,不能为小事情损坏了自己的身心,不值得!佛菩萨要立大志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当中当然有许许多多刚强难化,那我们遇到了要能够忍受得了,不要与他计较,与他计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了。真发大心,真有人来考验你,前面我们不是念过吗,舍利弗是小乘回小向大了,想学大菩萨了,忉利天主就变现一个人来试验他,就问他你行菩萨道,我今天要化缘,要一个得道阿罗汉的眼睛;他给他一折磨,他马上就退了心了,菩萨道难行,算了,我还是当小乘去,这就是受不了了。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一段,那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萨道、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那也是遇到个不讲理,无缘无故的割截身体,凌迟处死,刀一片一片肉把你割死,菩萨不动心,没有动一念嗔恨心,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所以他倒过头来礼敬歌利王,为什么呢?不是歌利王这样地试验,他自己不晓得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等于他考试,经过他考试满分,毕业了,这个科目毕业了。所以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第一大善知识,没有他不能成功。我们在法华经读到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对他非常之称赞,他要没有提婆达多,他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成佛要多谢提婆达多的帮忙,大善知识啊!所以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能深深地体会得到。

  所以行一定要依大智、大愿才能够圆满成就,自己总要把观念纠正过来,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法,无有一个不是我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一样,我们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因为你的心行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经上常讲圆顿根性,根熟的这种善根,那你就是嘛!你能念念都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法、这样做法,你就是圆顿根性,而且你就是现在成熟的人,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不会的。我们希不希望在一生当中能够生实报庄严土呢?所以要生实报庄严土这一卷经就得下功夫,弥陀经帮助你往生,这部经帮助你提高品位,帮助你上品上生。所以念佛你就晓得不听经不行,不读经不行。所以我出国期间希望我们图书馆每一星期有两天同样这个法会在一块念经,像我们这几天诵经一样,念一次弥陀疏钞,敲著木鱼念,念一次别行疏钞,这两个本子就够了,每个星期念一个半钟点。念的时候前面也像讲经的仪式一样,三称释迦牟尼佛、开经偈,念完之后念回向偈,不可中断。

  你在家里面念,一个人有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大家在一起念非常非常之好。念经…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