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啊!所以有許多在我這個地方來發心皈依要我給他作證明,我都給他說得清清楚楚,你這一發心,兩條路,一個是作佛,一個是下地獄,這兩條路你要搞清楚。因爲將來你墮地獄之後,你不能把我扯上,我沒教你墮地獄,你自己要墮地獄那有什麼法子呢!我是給你證明你是皈依叁寶的,我沒有說你皈依我,你看我給你的皈依證後面寫叁皈證明阿阇黎,我給你作證明的,你仔細看看皈依證寫得很清楚,賴不到我頭上,你們將來下了阿鼻地獄,見了閻羅王,你賴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真正依佛法修學要曉得這個道理,別人怎麼作法我們不管,我們沒法子管不了這麼多,我們自己要做得正,一定要如法地來修學。

  親近承事供養諸佛,諸佛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識,後頭意思非常地深長,善知識,給諸位說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善知識,這個意思就深長了,前面說過,後面還會講到。“修行無倦經劫海”,這一句就是發長遠心、恒心、毅力,確實我們在此地看到普賢菩薩給我們作一個榜樣,沒有成佛之前,他的修行經曆無量劫,這是沒有話說的;成了佛之後還退到菩薩位子了,還要來修行,還要從頭再來起,這真正是了不起。爲什麼從頭再來起呢?做樣子給我們看,身教、言教,他要做樣子給我們看。換句話說無論成佛之前、成佛之後,修行永遠沒有中斷,就跟地藏菩薩的大願沒有兩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換句話說,地獄不空,他的修行就不中斷。我們現在修行爲自己呀!這些菩薩們修行是爲衆生,不是爲自己,但是爲衆生跟爲自己,意義不相同,修行是一樣,所以普賢菩薩在此地所示現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這是總結前面成正覺的一願,前面兩句好懂,要緊的是後頭兩句。

  我們自己一定要發心,供養圓滿修就是要效法諸佛;從近的來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那麼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榜樣。阿彌陀佛怎麼樣修行成功的,這一些事都記載在大本經中,大本經就是指無量壽佛經,諸位讀無量壽佛經就曉得了,他在因地裏面是一個國王的身分,舍棄王位出家修行,那個時候住世的是世自在王佛,他出家發四十八願多生多劫在修學,願願都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末後一句很重要,我們依普賢行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悟菩提就是證得無上菩提的意思。

  再看上面這一段,“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科判裏頭說“願同二聖”,二聖就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裏面普賢菩薩排列在第一位,以普賢爲長子,以文殊爲庶男,庶男就是次子,好比佛的兩個兒子,這都是比喻。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行,所以我們看他這種排列就曉得華嚴是重在實踐;但是實踐要依智慧,不能離開智慧,換句話說,要把文殊師利所表的大智慧圓圓滿滿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普賢,所以他是重實踐,重現前的受用,學了現前就能夠離苦得樂。那麼我們發心學佛就要以這兩個菩薩做榜樣,兩個菩薩都是自己,一個就是自己的智慧,一個是自己的修行、行持;從行持上來說就是普賢,從智慧上來說就是文殊師利,所以說一切如來有長子。

  如來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身本體,法身本體起作用就是菩薩,所以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一切如來就是指的我們自己,就是指的一切人,一切人的本性,起作用第一就是用普賢菩薩來代表,“彼名號曰普賢尊”,普賢的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行持要與菩薩一樣,那麼你要問了,怎麼樣才能跟菩薩一樣呢?你就要讀誦這一卷經,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把這一卷經裏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都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就是普賢行了。當然靠這一卷實在講它的意思是圓滿的,沒錯,可以說與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我們不能說八十卷經比這個多,這一卷比八十卷少,不能這樣說。裏面所含的意思是不增不減,八十卷說得詳細,這一卷說得簡單,這一卷展開就是八十卷,八十卷濃縮就是這一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時間讀大經、讀大疏,我們最近此地印的別行疏鈔,這一本就非常之好,要細細地去研究才能夠體會經中的奧義,將這些義理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爲,那麼我們的智、行完全與菩薩相同了。這個智剛才跟諸位說過,智就是感情,是理性的感情、不迷的感情,就是智慧,行爲就跟菩薩沒有兩樣。“願身口意恒清淨”,一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語意當然清淨,身語意清淨就是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下面講境界就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境界清淨。“如是智慧號普賢”,這是簡單給你解釋這就叫普賢,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就叫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這是我們修行可以說是總綱領,用什麼方法來修呢?本經文殊教善財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什麼佛呢?念阿彌陀佛。你們看看念佛譜前面那麼長的序文所寫的,你就可以覺悟到,文殊教善財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的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文殊普賢他們所用的唯一的妙法,我們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亂與普賢行沒有兩樣,完全相符合了。注解諸位自己去看,谛閑法師注得很好。

  再看底下一段“雙齊二聖”,“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這是第一首。“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這是第二首。“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注子裏“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普賢表行,能起行故。”這在華嚴他們所代表的,這個意思是以解爲願而修行,如果不理解,我們的願是靠不住的,願是建立在信解的基礎上;如果信解要是有錯誤,那個願就不真實了。而行又是以願爲基礎,願爲前導,願在前面引導你修行。一個有大願的人跟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他在基本觀念上就不同,必有大願才能夠修大行,太難太難了!這個事情是勉強不來的,所以你看佛在一切大經典裏頭總是勸勉我們要發大願。

  我們在曆史上能夠看到一個很明顯的故事,張良在國家遭大難的時候,他是戰國時候的人,戰國的後期,所以戰國七雄韓趙魏,他是韓國人,韓被秦滅掉了,他想報仇,報仇怎麼個報法呢?找些刺客准備去刺殺秦始皇,結果沒刺中,很僥幸地他自己能夠逃出秦始皇的掌握,沒有被逮捕到,這種是匹夫之勇,這個作法是錯誤的,不是大勇。所以他以後遇到黃石公,黃石公給他兵書,其實那個兵書並不是很重要的,而黃石公的攝服他,那才是一個關鍵的地方。他是個貴家公子出身的,有學問有才華。黃石公是以最傲慢的態度、最無禮的態度對他,他還能忍得住,所以說儒子可教啊!如果是不能忍,黃石公就不理了。我們金剛經裏頭佛教給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實黃石公教給他就是忍辱波羅密,凡事能忍就能成就。

  可是真正有大智的人才能忍,爲什麼呢?他不計較這些小節,他要留著寶貴的身心去辦大事,不能爲小事情損壞了自己的身心,不值得!佛菩薩要立大志救度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當中當然有許許多多剛強難化,那我們遇到了要能夠忍受得了,不要與他計較,與他計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了。真發大心,真有人來考驗你,前面我們不是念過嗎,舍利弗是小乘回小向大了,想學大菩薩了,忉利天主就變現一個人來試驗他,就問他你行菩薩道,我今天要化緣,要一個得道阿羅漢的眼睛;他給他一折磨,他馬上就退了心了,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當小乘去,這就是受不了了。

  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一段,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那也是遇到個不講理,無緣無故的割截身體,淩遲處死,刀一片一片肉把你割死,菩薩不動心,沒有動一念嗔恨心,他的忍辱波羅密圓滿了,所以他倒過頭來禮敬歌利王,爲什麼呢?不是歌利王這樣地試驗,他自己不曉得他的忍辱波羅密圓滿了,等于他考試,經過他考試滿分,畢業了,這個科目畢業了。所以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第一大善知識,沒有他不能成功。我們在法華經讀到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對他非常之稱贊,他要沒有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那麼快成佛要多謝提婆達多的幫忙,大善知識啊!所以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能深深地體會得到。

  所以行一定要依大智、大願才能夠圓滿成就,自己總要把觀念糾正過來,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法,無有一個不是我的善知識,就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我們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因爲你的心行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經上常講圓頓根性,根熟的這種善根,那你就是嘛!你能念念都是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法、這樣做法,你就是圓頓根性,而且你就是現在成熟的人,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實報莊嚴土,不會在凡聖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不會的。我們希不希望在一生當中能夠生實報莊嚴土呢?所以要生實報莊嚴土這一卷經就得下功夫,彌陀經幫助你往生,這部經幫助你提高品位,幫助你上品上生。所以念佛你就曉得不聽經不行,不讀經不行。所以我出國期間希望我們圖書館每一星期有兩天同樣這個法會在一塊念經,像我們這幾天誦經一樣,念一次彌陀疏鈔,敲著木魚念,念一次別行疏鈔,這兩個本子就夠了,每個星期念一個半鍾點。念的時候前面也像講經的儀式一樣,叁稱釋迦牟尼佛、開經偈,念完之後念回向偈,不可中斷。

  你在家裏面念,一個人有的時候提不起精神來,大家在一起念非常非常之好。念經…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