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很大,念熟透了會開悟,以後我回來再講就不一樣了,以後我回來再講,我要講別行疏鈔。我們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我想我回來的時候也都印好了,大家念熟了,聽講就不一樣了,現在你聽講聽這麼多遍不開悟,就是你不熟,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話,你聽講那有不開悟的道理,所以要好好地念。意思明了,文就不難懂了,“我爲遍淨普賢行”,遍是周遍,清淨莊嚴的普賢行法,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這些。“文殊師利諸大願”,文殊師利的大願也是求生西方淨土。“滿彼事業盡無余”,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事業。“未來際劫恒無倦”,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他老人家十大願王,每一願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在一切行持當中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禅定;在佛經裏面講叁昧就是禅定,也就是一心不亂。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前面這兩句是自己的成就,成就自己的功德,後面這兩句是教化衆生,在一切行持當中講安住,一切行爲當中。了達就是不迷,決定是覺而不迷。神通就是示現的能力幫助別人,能夠利益他人。“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一首說出自己的願望,我們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常隨佛學,常隨二乘來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這一段是“結歸回向”,這一首偈首先給我們說出菩薩行願不可思議,是叁世諸佛如來之所稱贊。如果我們將它合在彌陀經上看,這個意思就更爲顯明,彌陀經後面六方佛贊歎的一段,所以那個經經題就給我們明白顯示出來,一切諸佛之所贊歎,跟此地所講的叁世諸佛所稱贊是一樣的說法。“如是最勝諸大願”,這總結以前,如果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回向,結前面回向;廣義地來講是結從前面講十大願王,總結這個意思。“我今回向諸善根”,回向跟發願有一點不同前面說過,發願的時候是你沒有修的時候可以發願,回向的時候必須自己有修學了,我才能拿東西回向,我要沒有修怎麼回向呢?自己一定修了,修了才能回向,回向跟發願意思有一點不同。

  這就是像前面所講的十大願他統統都修了,修了把這些功德全都回向叁處,這個意思就是絕不執著。不回向行不行呢?不行。怎麼不行呢?不回向,你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你要記住。我們兩個統統都修普賢行的,不回向的人求生西方就是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一回向就實報莊嚴土,爲什麼呢?因爲凡聖同居土裏的人有我執,有能所;實報莊嚴地裏頭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破了,沒有能所,所以他不一樣。不回向功德據爲己有,這我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別人,給了別人,我就沒有了,所以處處還爲自己著想,我執打不破;所以回向就是破我執、破法執,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個自己一定要明了。

  因爲我曾經聽人告訴我,他說學佛不能回向,還來勸我,法師你很懂得經教,你每一次講經都回向,不行啊!回向之後你自己一點功德都沒有。我就給他說,是啊!我不要功德了,我說大家有功德就好,我不要功德,大家都成佛,我願意下地獄。他沒話說了,他很關心我,我謝謝他,大家好就好了,所以一定要回向,他說的那個說錯了。十大願王偈頌到此地可以說是一個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都已經說盡了,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贊歎這一部經殊勝的功德。“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這是普賢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淨在的一段文。

  求生淨土我們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必定要先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就是經文裏所說的蓮花化生。蓮花是表清淨的意思,它代表染淨兩邊都不染,這才叫真正的清淨,如果你住在清淨上,離染住淨,那個淨也是染汙,必須染淨兩邊都不住叫真淨。蓮花根生在泥裏面,泥代表染;根上的莖在水當中,水代表淨;花開在水的上面,所以代表染淨都離了,這才叫真正的淨。喜歡清淨,錯了,也是墮到一邊去了;當然喜歡清淨比喜歡汙穢要好一點,可是還是不淨,必須染淨雙離才是真正清淨。所以我們常常想到蓮花表法的意趣,這是講修因,因緣果滿;下手的功夫可以身心兩方面同時,但是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先從身下手,就是從戒律,爲什麼呢?外面境界能影響我們的心理,凡夫心隨境轉,有好的環境好修行,這對初學人來講是有利的。

  那麼有一種人從心境下手,所以一般二乘聞聲、緣覺多半是從環境上下手、從身境下手,嚴持戒律,找一個清淨之處修行。菩薩,尤其是圓、實菩薩,圓教、實教的菩薩,他們從心境下手,所以他持的戒是心地戒品,這就是入門兩種不相同的方式,但是都能夠達到目標。心淨,身、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身淨未必心淨,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來修心淨,必須心淨了才能成就。如果身心不清淨,諸位要記住念佛不容易往生,同時還要記住人命真的是無常。

  我有一個老朋友這一兩年身體不好,住在榮民醫院,我回來之後就打個電話給我要我去看看他,正好我另外也有一個朋友從外國回來,也住在榮民醫院,我聽說了他們兩個住在一起,順便去看看他吧!前天去看了一次,今天早晨他的女兒打個電話告訴我,他的爸爸已經過世了。什麼時候啊?她說就是你看他的第二天。我看他,我們談了很多話,我想他還蠻有福報的,沒有什麼病苦嘛!他覺得他在榮民醫院費用太重了,還要拜托我去找政委員替他想想辦法,說了很多話,那裏想到第二天就走了,人命無常,我一點都沒有看出來他要走的樣子。他雖然對佛法有信心,但是沒有聽過經,沒有聞過法,在醫院裏還看傳記文學,我帶了幾本經書他大概沒有看,他就走了,送他幾本書,沒看就走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地藏經上常勸我們聞見自修,分分己獲,功德利益全是自己得到。我們現在耳目聰明,身體健康,要認真努力來修學,不可以把大好光陰白費了,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要明白、要覺悟啊!小注裏頭說“首句願我,改是人,則彌顯矣。”願我,普賢菩薩自己說的,實際上他用這兩個字也是非常好,給我們做個榜樣,普賢菩薩都往生淨土,我們怎麼能不去呢!好像清涼國師的大疏裏也是這樣,如果把願我要改成是人,好像意思就更顯明了。是人就是依照前面方法修行的人,換句話人人都有分,臨命終時盡除一切障礙,念佛即得往生,安樂刹就是極樂世界。那是講依照前面修行的人,所以它這兩個字不同,意思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個樣子來警惕我們,必須依照前面方法來修行,在臨命終時才沒有障礙,才能夠與佛感應,西方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前來接引。

  即得,即是見佛的時候就跟到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依照前面的方法來修。注子裏頭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生華藏,願生極樂”,這個很有意思。他爲什麼不生華藏世界,他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而且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那些諸菩薩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圓教初住、二住、叁住、四住...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位;等覺,四十一位,通通都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之極啊!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幹什麼?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去幹這個事情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