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多少少的人,这叫众会,就说明九界有情众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体的,决定不能离开团体,决定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单独生存的。纵然你一个人在山林里面,不接触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兽,也有树木花鸟,还是一个社会,总而言之,你没有办法脱离,那还是一个社会,依然是众会围绕。此地所举的例子是举那些菩萨众,“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讲顺佛,主要是顺菩萨众,那些菩萨围绕著佛,我们要随顺菩萨。
第二首偈随顺一切众生,“十方所有诸众生”,这个范围就非常非常地广大,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学的意愿。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众生能够离忧患,能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为自己,这就是普贤行,我是为大众来修学的。换句话说,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难,众生就少受一分苦难,代众生苦;虽然众生各有各的业报,我们代不了,但是我们的心是圆满的,我们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啊!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那么你就是念念圆满功德,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受的一切苦难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呢?代一切众生来受苦,这是菩萨的意愿,是自己的意愿。获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修愿圆满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难太难了!现在在这个世间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严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很不容易辨别,这一点对我们修学关系非常非常之大,我们发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误以为正,那么我们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费了,恐怕还要招来许许多多的罪业,要招得许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要小心、要辨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当我们没有能力来辨别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只要你常常读诵大乘经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可以拿著经典作一个标准来比较比较,如果与这个标准接近,这是正法;如果与这个标准相违背,决定是邪法。可是邪师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样样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来,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
用的什么心?名闻利养,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没有正的;心正,法没有邪的,决定是正法。正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舍己为人,绝对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发愿修学过程当中,必定能够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这个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正法。“灭除烦恼尽无余”,烦恼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这都叫成见,成见很深,这都是烦恼的根源,只要获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烦恼才能从根拔除。再看末后这一愿,这是普皆回向愿,这一愿诸位可以从注解里面得知,它的文很长。
“三颂第十愿,前略后广”,前面九愿偈颂都非常地简单,可是第十愿普皆回向,文就长了,非常地详细了。“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发愿无有功德亦可要誓。”。这就是回向跟发愿不一样的意思。“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这两行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向下广偈来赞颂普皆回向这一愿。这一愿里面有“别发大愿”,一共有十个小科目,这十个小科目统统是普皆回向,一个大愿里面开出来的,的确前面说的简单,后面说的详细,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圆圆满满的用偈颂体裁给我们补出来了。
请看经文,“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在科判里面是第一段。受持愿也叫做护法愿,注解里面,“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錀。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十地经里面第一段讲供养,我们这儿第一段受持,所以顺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颂第一句是讲菩提,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们为什么修行?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善财童子每一参访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换句话就是我是为修学这个,是要为无上菩提,我们修的是这个;所以这个目标纯正无邪、清净不染、觉而不迷,我们修这个。
一切趣中成宿命,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们不管在那一道,因为学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种身分,要紧的是要知道宿命。为什么?知宿命就不会退转;如果我们再把范围再缩小一点,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们一定明了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清净因一定得清净果报,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对于自己的修学、就是学佛才能有坚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净戒,出家,前面跟诸位说过家有四种,此地所说的出家不是指我们自己的家庭,不指这个;如果要指这个的话,我们展开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五十三个人,只有五个出家的,其余绝大多数没出家,那这话就讲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讲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换句话说,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现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实际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烦恼家了,出了无明家了,是讲这个,这才叫修净戒。净戒以本经来说,梵行品是净戒,净行品也是净戒;净行品是初学的,梵行品是菩萨戒、心地戒,这是华严经本经里面所说的。
下面这一句“无垢无破无穿漏”是讲持戒清净庄严,戒律清净,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条条戒都修得圆圆满满,清清净净的,这是讲心地戒品,这是修行的根本,这两句也就是护法。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护什么?护自己的身心清净就是护法,为什么呢?清净心成佛,身心不清净就成不了佛了,无上菩提就不能证得了。为了要求无上菩提必须要护自己的身心清净,要明白这个道理。底下是讲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众生,“悉以诸音而说法”,这是愿受法錀,受是接受,从这一首偈来看,真的,确确实实这是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我们过去在弥陀净土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这个地方也是的,情与无情没有不说法的,悉以诸音而说法,统统在说法。
我们自己见色闻声要能开悟啊!怎样才能开悟呢?心清净就开悟了,六尘说法你就悟入了。我们今天实在讲六尘确确实实在说法,可惜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一天到晚接触不但不开悟,反而增加烦恼,增长烦恼;心地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菩提,心不清净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长烦恼,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境界,这是一个意思。可是从另一个意思来说就是你自己发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意思也能够讲得通,所以这一首偈子有两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须要自己真正证得理一心不乱了,就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晓得我们现前的世界与华藏、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虽然没有两样,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样,还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旧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的佛号没中断。那么第二个意思是勉励我们自己要效法菩萨们,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一点一滴要辗转流通,为人演说,这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读读金刚经,金刚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个大布施,我又没有那么多大千世界七宝,可是你听了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转告给别人,讲给别人听,这个功德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会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这一点佛法时时刻刻讲给别人听,劝别人学佛,尤其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福报之大,大概也像经上讲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说不完,福报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这一首“修行二利愿”,“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首偈颂里面有两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过去许许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经论里头引用,就是末后这两句,“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两句是勤修清净波罗密,十波罗密里头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清净怎么讲呢?十波罗密都要清净,唯有清净才叫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究竟圆满,就是这个意思,究竟圆满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罗密是要用究竟圆满的清净心来修,为什么呢?这就是大菩提心的显现,“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显露。心要不清净,我们的菩提心就迷失了,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刚才讲了就是护持三宝,护持佛法,心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动摇。
下面两句是讲行业,前面两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体,清净心是体。灭除障,障通常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或者所谓三障,惑障、业障、报障。二障与三障都是所有障碍的归纳,障碍我们的菩提心,障碍我们的本性。垢是烦恼的总代名词,一切障碍、一切烦恼统统要把它灭除,要把它断尽。“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说的我们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我们现在不妙,为什么不妙呢?我们的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不清净,假如有一天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统统是清净的,那就妙了,像诸佛菩萨,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应化在我们世间,这叫妙行。示现跟我们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应酬,也有喜怒哀乐这些表情,心清净不染著;我们不行,我们…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