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多少少的人,這叫衆會,就說明九界有情衆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體的,決定不能離開團體,決定不能離開社會,不能單獨生存的。縱然你一個人在山林裏面,不接觸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獸,也有樹木花鳥,還是一個社會,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脫離,那還是一個社會,依然是衆會圍繞。此地所舉的例子是舉那些菩薩衆,“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是講順佛,主要是順菩薩衆,那些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衆生,“十方所有諸衆生”,這個範圍就非常非常地廣大,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叁世所有衆生能夠離憂患,能夠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爲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爲大衆來修學的。換句話說,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衆生就少受一分苦難,代衆生苦;雖然衆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我們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啊!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那麼你就是念念圓滿功德,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受的一切苦難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爲什麼呢?代一切衆生來受苦,這是菩薩的意願,是自己的意願。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修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難太難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嚴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這一點對我們修學關系非常非常之大,我們發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誤以爲正,那麼我們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費了,恐怕還要招來許許多多的罪業,要招得許多不如意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謹慎、要小心、要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當我們沒有能力來辨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只要你常常讀誦大乘經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可以拿著經典作一個標准來比較比較,如果與這個標准接近,這是正法;如果與這個標准相違背,決定是邪法。可是邪師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樣樣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來,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
用的什麼心?名聞利養,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沒有正的;心正,法沒有邪的,決定是正法。正心決定是利益一切衆生的,舍己爲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發願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能夠獲得甚深正法的利益,這個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講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法。“滅除煩惱盡無余”,煩惱是貪嗔癡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這都叫成見,成見很深,這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淨、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再看末後這一願,這是普皆回向願,這一願諸位可以從注解裏面得知,它的文很長。
“叁頌第十願,前略後廣”,前面九願偈頌都非常地簡單,可是第十願普皆回向,文就長了,非常地詳細了。“此下大願亦是伽陀,回向與願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願無有功德亦可要誓。”。這就是回向跟發願不一樣的意思。“同者,回向以願爲體,總願別願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願。”這兩行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向下廣偈來贊頌普皆回向這一願。這一願裏面有“別發大願”,一共有十個小科目,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一個大願裏面開出來的,的確前面說的簡單,後面說的詳細,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的用偈頌體裁給我們補出來了。
請看經文,“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在科判裏面是第一段。受持願也叫做護法願,注解裏面,“按十地經,有十大願。一供養。二受持。叁轉法錀。四修行二利。五成熟衆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十地經裏面第一段講供養,我們這兒第一段受持,所以順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頌第一句是講菩提,我爲菩提修行時,我們爲什麼修行?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善財童子每一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換句話就是我是爲修學這個,是要爲無上菩提,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這個目標純正無邪、清淨不染、覺而不迷,我們修這個。
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們不管在那一道,因爲學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種身分,要緊的是要知道宿命。爲什麼?知宿命就不會退轉;如果我們再把範圍再縮小一點,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們一定明了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清淨因一定得清淨果報,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對于自己的修學、就是學佛才能有堅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淨戒,出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此地所說的出家不是指我們自己的家庭,不指這個;如果要指這個的話,我們展開前面五十叁位善知識裏面五十叁個人,只有五個出家的,其余絕大多數沒出家,那這話就講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講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換句話說,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現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實際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煩惱家了,出了無明家了,是講這個,這才叫修淨戒。淨戒以本經來說,梵行品是淨戒,淨行品也是淨戒;淨行品是初學的,梵行品是菩薩戒、心地戒,這是華嚴經本經裏面所說的。
下面這一句“無垢無破無穿漏”是講持戒清淨莊嚴,戒律清淨,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條條戒都修得圓圓滿滿,清清淨淨的,這是講心地戒品,這是修行的根本,這兩句也就是護法。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護什麼?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法,爲什麼呢?清淨心成佛,身心不清淨就成不了佛了,無上菩提就不能證得了。爲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要護自己的身心清淨,要明白這個道理。底下是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衆生,“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願受法錀,受是接受,從這一首偈來看,真的,確確實實這是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我們過去在彌陀淨土裏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的,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
我們自己見色聞聲要能開悟啊!怎樣才能開悟呢?心清淨就開悟了,六塵說法你就悟入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六塵確確實實在說法,可惜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加煩惱,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境界裏面增長菩提,心不清淨的人在境界裏面增長煩惱,這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境界,這是一個意思。可是從另一個意思來說就是你自己發大慈悲心爲一切衆生說法,這個意思也能夠講得通,所以這一首偈子有兩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須要自己真正證得理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曉得我們現前的世界與華藏、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還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佛號沒中斷。那麼第二個意思是勉勵我們自己要效法菩薩們,我們把自己所學到的一點一滴要輾轉流通,爲人演說,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不是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爲人說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個大布施,我又沒有那麼多大千世界七寶,可是你聽了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轉告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個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所以會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這一點佛法時時刻刻講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報之大,大概也像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完,福報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這一首“修行二利願”,“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首偈頌裏面有兩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過去許許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經論裏頭引用,就是末後這兩句,“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兩句是勤修清淨波羅密,十波羅密裏頭沒有清淨這兩個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清淨怎麼講呢?十波羅密都要清淨,唯有清淨才叫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究竟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羅密是要用究竟圓滿的清淨心來修,爲什麼呢?這就是大菩提心的顯現,“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顯露。心要不清淨,我們的菩提心就迷失了,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剛才講了就是護持叁寶,護持佛法,心決定不染汙,決定不動搖。
下面兩句是講行業,前面兩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體,清淨心是體。滅除障,障通常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所謂叁障,惑障、業障、報障。二障與叁障都是所有障礙的歸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障礙我們的本性。垢是煩惱的總代名詞,一切障礙、一切煩惱統統要把它滅除,要把它斷盡。“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說的我們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我們現在不妙,爲什麼不妙呢?我們的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不清淨,假如有一天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統統是清淨的,那就妙了,像諸佛菩薩,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應化在我們世間,這叫妙行。示現跟我們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應酬,也有喜怒哀樂這些表情,心清淨不染著;我們不行,我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