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叁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一面,“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這兩首偈是重頌,就如同前面所講的十地經裏面的十願,就是第八願。在本經裏面講是不離願,不離諸佛、不離善友,善友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如果就狹義上來說,這是同修普賢行的人,廣義來說就總括了一切大乘佛法,凡是修學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這就是有廣義、狹義兩種說法。
“于一切處同集會”,這一首裏面一共四句都有一個同字,可見這個字很要緊。如果不是同行、同會、同等、同學,那就不是不離了,不離必定要有這四同;特別是這個行門,這個行門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可以說與普賢行就屬于同行,同一個志願,因此我們希望與大衆在一塊共修,集會就是共修。怎麼叫同等呢?等是等普賢菩薩,身修禮敬,口修贊歎,意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了,特別是指叁種回向,恒順衆生、常隨佛學、普皆回向都是偏重在意業,這是同等的意思。
一切行願,前面講十條那是講的綱領,如果就本經來看,經上一共給我們列出像出世間品一共講了兩千法門,那兩千法門都是普賢行;兩千還是略說,所以普賢行門無量無邊,此地稱爲“一切行願同修學”。這一首完全講的自己發願要修學,那麼要怎麼個學法呢?下一首偈就說“所有益我善知識”,益是對我有利益的這樣的善知識。什麼人對我有利益呢?說實在的話,沒有一個人對我們沒有利益,一切衆生對我們統統有利益,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孔夫子過去也說過叁人行必有我師,他那裏講的師就是佛法裏面講的善知識;必是必定,不會說是沒有的,必定有我師。
叁人指那叁人呢?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就指這叁人。善人的善行、善心,我們要跟他學;惡人的惡行、惡心,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所以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惡人還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華嚴會裏面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他只有一個人,其余的都是他的善知識。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他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塵沙、無明斷盡,肉身成佛,成的是圓教佛,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讀華嚴要在這個地方著眼,看他怎麼成就的,說穿了秘訣就在此地。我們所不行的就是這個人是我善知識,可以親近;那個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煩惱斷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善知識,一切衆生情與無情都是我們真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你應當要做如是觀,一切衆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那是作什麼的?是爲我顯示普賢行,是爲我顯示我在這個境界裏面修圓滿的普賢行。你要能夠做如是觀,你就是普賢菩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普賢行門在一切佛法裏面是第一個行門,是直接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我們念佛行門在一切行門當中也是第一行門,那第一行門比不上普賢行,這個諸位要曉得。因爲念佛這個法門第一行門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那麼如果我們現前就修普賢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證證無上菩提。
這末後一卷清涼大師說過華嚴關鍵,可行可保,我們講法寶,許許多多法寶裏頭也有第一法寶,這一卷經就是第一法寶,我們要識貨。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曉得統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所以善財童子眼睛裏面全是佛菩薩,學生就是自己一個。我們五十叁參裏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有學佛、有外道,他都遇到善知識,難道你沒有善財童子那麼幸運嗎?你是遇到善知識不把他當作善知識,那有什麼法子呢!善財童子遇到統統把他當作善知識,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當作善知識,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財的長處就是這麼一點,我們不及善財童子的也就這麼一點點的,這是我們要向善財童子學習的。
“常願與我同集會”,你果然將一切衆生情與無情都當作善知識,你才能常願跟你在一起呀!那就不叫怨憎會了,我們凡夫,人在一起長久了就怨憎會了,善財童子沒有,爲什麼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夠廣學多聞,才能夠成就無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亂。我們修一心要在境界裏修,離開境界到那裏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歡喜心”,你自己真正在這裏面修行,一切善知識沒有不歡喜的,所以這兩首對我們現前修學來說尤其是重要,經文裏面所講的全是事實。我們說要把情與無情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已經是很勉強了,你的成就已經就有限了;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諸佛菩薩,那你就決定成就了。
佛在本經,不是在這一卷,大經裏頭說過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佛爲什麼會變成凡夫的樣子?那是佛示現的,我要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我自己就成就了。怎麼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講過十願,我看這十願最重要的一願,根本的大願就是禮敬諸佛,那是根本大願。所以禮敬的心不能生,普賢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與無情統統都是本來佛,我們禮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這個心發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沒有,那你這一生當中不成佛,那到什麼時候成佛呢?當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來就看這是凡夫,那個也是凡夫,這個人跟我差不多,那個還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來,你就成不了佛。
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大家來讀這一卷經,這一卷經是佛法裏面第一法寶,希望同修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要把這幾句多念念,念得滾瓜爛熟,時時刻刻在境界裏回光反照,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此即彼第八願也,謂願于一切生處,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願供養願,“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這是講供養願,所以在經文第叁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興廣大供”。
大有六種,注解裏頭有,第一個是心大,第二個是供養具大,第叁是福田大,第四是攝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時大。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佛子是菩薩,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你一定要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那就沒法子了,你要認識。你認識了,你就有福了,你認識之後,你才能夠種福。如何種福呢?廣修供養就是種福,所以你要曉得供養。而供養當中,前面我們說過很多,最要緊的就是法供養,不僅僅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做比較,本經裏面比較的經文非常之多,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當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
如果要談到戒行廣大供,我們看了這一句經文害怕了,又聽到我剛才講了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我各各都要供養,我那有這麼大的力量?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又沒有這麼多財力,那這個經讀了還不是白讀了?你如果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夠內省,這就叫供養,這是真正的供養,爲什麼呢?諸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就是叫你在境界裏面修清淨心,在境界裏面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我們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這供養啊!修誠敬心。
如果說我對善人很尊敬,對惡人我討厭他,那你就不是供養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絕對不是普賢菩薩。爲什麼呢?你在境界裏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誠敬是基礎,用誠敬心修清淨、平等、慈悲,清淨、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實清淨、平等、慈悲就是我們講的叁菩提心,直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就是叁菩提心。叁菩提心從什麼地方顯現出來?從誠敬心現出來,這就是廣大的供養。心大無有疲厭,盡未來劫無疲厭,這一句是心大,他心爲什麼大?心裏頭沒有界線就大了。我們這個心爲什麼不大呢?因爲心有界線,本來心很大,自己畫成界線把它變小了,所以作繭自縛。界線是什麼呢?就是分別,有了分別就小了;沒有分別,這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這一點我們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記住。
所以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今天這麼地窄小,兩個人在一起爲什麼不相容呢?當中畫個界線,我、你,這當中有界線了,就不能容了。去掉界線,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才是盡未來劫無疲厭,這話是對我們講的。願持諸佛微妙法,這個諸佛,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剛才講的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不但所有有情衆生是佛,連無情的衆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現微妙法。蠟燭會放光,慢慢點就點完了,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擺在這個地方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裏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細細去體會。這一切衆生坐在這裏,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樂,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將一切諸佛微妙法開啓我們自己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禅定,這就叫持,願持這兩個字的說法;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著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爲,行爲包括身口意叁方面,身是身體的動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