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叁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淨土願”,“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這有兩首,這兩首如果乍看,看不出淨土的意思,仔細觀察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淨土;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系,注解裏面也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諸位一看就明了了。可是經文裏面確確實實含著有清淨的意趣在其中,前面一首是完全講的法界性,正如大經裏面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性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本體,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而法界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所以這是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裏面也就如同我們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在我們初學佛的人看起來實在是不可思議。“我能深入于未來”,未來還沒有到,這是講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有這一句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原本是一不是叁,迷了的時候好像是有叁際,悟了的時候是一,一真。嚴格地來講真正要找過去、現在、未來的界線是找不到的,你看金剛經上不是說叁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叁心不可得,找叁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沒有;迷有,悟了沒有,佛法之所求就是求覺悟。
底下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怎麼能夠深入呢?“盡一切劫爲一念”。前面我跟諸位說過華嚴上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我把這一句說過;而經的一開端給我們講一真法界,你看全都是講的一,一真、一音、一念,都是講的一,而我們念佛這個法門就直接了當修一,一心不亂。整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亂是能入;我沒有照華嚴經講,華嚴經講普賢行願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但是普賢行願你搞不清楚,你不曉得什麼叫普賢行願,所以我拿彌陀經的說法,你容易懂,其實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願,而是普賢行願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那就是念阿彌陀佛。如果真正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裏面決定圓圓滿滿包含了十大願王,普賢行願一條都不漏,你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
如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看看普賢行願品一條也沒做到,那保證你那句佛號沒念好,你念好了是一不是二,爲什麼呢?因爲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那個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你要想到未來,或者你要想回到過去,用什麼方法?一念就行了,這在理論上講,我們能相信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爲什麼呢?一沒有界線,二念就有界線了,有界線就過不去了,你想回到過去,不可能,你想到未來也不可能,爲什麼呢?因爲你有二念,你有叁念,叁心二意,那是界線,有了界線就沒有法子通過;界線消除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都在現前,說深入已經是多余了,原本就在面前,諸位要好好地去想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與十方諸佛法界不能交通,大經上常說十法界一現九隱,我們現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現前了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其余的九法界見不到了,一現九隱。如果我們生天了,天法界現前,人法界就沒有了,看不見了,那麼九法界還在不在呢?在。爲什麼它隱了呢?因爲你有界線,你要把界線整個消除了,十法界統統現前,統統現前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講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法講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才能證得呢?一念就證得,二念就不行啊!我們平常講一般人叁心二意,這講凡夫,其實講叁心二意不僅是凡夫,小乘聲聞、緣覺也如此,權教菩薩還是如此,都用叁心二意。叁心是講心意識,是講這叁心,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講第六識,權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叫妄心。
一念是真心,一念不是妄心,什麼人用一念呢?實教的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真實的菩薩,也就是本經裏面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些人用的什麼心呢?他用一心,換句話說,只要你肯用一心,那麼你就是圓初住、別十地的菩薩。你還要用叁心二意,那麼你就是凡夫,修得好的也不過是權教二乘而已。由此可知什麼叫修行?就是會用心,會用真心的就行了,那就要真修行。“盡一切劫爲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一劫時間長,一念時間短,長時間跟短時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過去,他才能到未來,在時間上無有障礙了,事事無礙了。“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一切劫、現在一切劫、未來一切劫;如同我們在過年時候所念的千佛忏,就是千佛名經,它講叁千佛,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諸位要曉得佛這種說法都是隨順衆生方便說,因爲在衆生境界裏頭確確實實是如此的。
佛說法如果在大分可以分爲兩大類,就是佛依二谛而說法,二谛就是真谛與俗谛,俗谛就是隨順衆生的知見來說的,真谛是隨順他自己所親證境界而說的,但是諸位要曉得真俗不二,這是我們很難懂得的。講真、講俗,我們都比較容易接受,講真俗不二這就不容易接受了,此地完全講的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我們很不容易體會,道理就在此地。第一首就是講的同體淨,一多相即,念劫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這是神通廣大不可思議,那裏曉得我們的本能本來是如此的;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搞得這麼可憐,應當要慚愧呀!爲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就是我們不會用心,錯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所以我們的分別愈多、執著愈多、妄想愈多,痛苦愈多,這個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能體驗的到的;你分別少、執著少、妄念少,你的精神就愉快,你煩惱就少。煩惱從那來的?不是外頭人給你的,是你自生煩惱。
譬如外面人罵我,罵你,你接受了,你生煩惱,你聽了你接受了,等于他送禮給你,你接受了;你要不接受,你怎麼會生煩惱?他罵別人,你爲什麼不生煩惱?你也聽到了,罵的是他,我不生煩惱,爲什麼呢?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若無其事了,罵他嘛!名是假名,執著我叫淨空,我的身淨空在那裏?你找找看。每一個細胞裏找不到,假名啊!名是假的,執著名字罵也罵不上;執著這個身體,身體是假相,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身,身不是我,在身裏頭找我也找不到;所以人家送禮,你樂意接受,那有什麼辦法?這沒有法子,這是你自找苦吃;你要不接受,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裏頭一法不立,六祖說的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心,真心裏頭本來無一物,什麼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所以學佛的人要會用心。
再看底下經文,“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這兩句就是自在淨,必須自己要到一念,我們現在用的方法,用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訓練我們一念。我們現在一下想恢複到一念不容易,爲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個力量太強了,行、住、坐、臥,那個妄念都會起來,你愈是不讓它起來,起來得愈多,你壓不住的,這就是習氣,用什麼方法來求恢複到一念呢?用這一句佛號,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方法,當我們妄念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去照顧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該起來還是不該起來?不要理會這些,統統不理,念頭一起來立刻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念,但是這不是真的一念,相似的一念。從相似的過程才能夠證到真實的一念,真實的一念裏頭是無念的,如果我們想到無念,那無念還是一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這才是一念。
到一念的時候就見叁世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時間。“所有一切人師子”,這是佛,人中之獅子,這是用來贊歎佛的,叁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你都見到了。諸位要記住一念就是清淨,二念就不淨了,所以心淨則土淨,這淨土願從這兒來的。句句裏頭都含著有清淨的意思,注解裏頭一句一句都解釋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去看,我提示給大家重視一念。我們講功夫、講修行的綱領都在一念,時時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了就好,那麼在我們現階段當中就是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了,所有一切念頭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亦常入佛境界中”,常,因淨,常是不間斷;境界是相淨,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心淨了,身就清淨,身清淨,你心裏面沒有煩惱,身沒有病痛。身有病痛,身不清淨;心有煩惱,心不清淨,這是功夫啊!這是事實的真相,身心清淨,外頭境界沒有不清淨的,于是淨土立刻就現前了,這也是華嚴上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境隨心轉。
楞嚴上佛也說的很明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轉境,不要被境界所轉,怎麼個轉境法呢?我昨天的比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今天重複再說一遍,多說幾遍不要緊,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要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去轉境界,你會轉了,你就是佛菩薩。境界裏面總有一個是順自己意思的,一個是違自己意思的,順、違兩種境界,我們說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兩種境界;兩種境界當中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接觸,對于境界了了分明,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那就是一念,在這裏練一心不亂,這就轉境界了。這了了分明是真的了了分明,不是說我們聽話聽得清楚,看得清楚;你所看的不見得看到真實的,你往往只看到一個粗淺的相,你沒有看到究竟相,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圓滿相才是了了分明,那麼這都是用心的關系,因爲你用一念,所以你用的是清淨心,你才能夠真正看得到。
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我講華嚴常常提醒同學們,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