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叁十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八十七面,“總結大願”,上面我們將十願都講過了,這一段是總結,請看經文“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谛閑大師的注解將這十二句每一句結前面那一願都注得很清楚、很明白,諸位一看就曉得了,大意我們在此地略說一說。第一句就是結淨土願,“普能嚴淨諸刹海”,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普遍。雖然每一句裏面結前面的別義,可是我們要曉得總別是一體,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修學十大願王以及前面所說的十地品中所講的菩薩十願,都是嚴淨諸佛刹土的行法,向下還要詳細給我們說明諸佛刹土就是我們自己的清淨心,所以心淨則土淨,“普能嚴淨諸刹海”,這個意思才能講到究竟圓滿。
“解脫一切衆生海”,這是成熟衆生的願,菩薩發心要幫助一切衆生證得究竟解脫,這是菩薩的本願,菩薩的存心;如果念念不忘這個心願,那就是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跟我們華嚴經裏面所講的完全相符合。第叁句說“善能分別諸法海”,這是結轉法錀願。其實此地一共說了八句,每一句都用海來比喻,而八句其實成就一心,一心展開來有八海的作用,你要能從這一方面去體會,經中的意趣就很容易能夠體會得到。法錀,前面長行裏說過,偈頌裏面也談過,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能夠圓滿通達,也是一心所現的,心現心變,如果我們自己心果然能一了,是自己所現自己所變,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通達明了就是這麼一個理由,所以由此可知清淨心的重要。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不知道用真心,怎樣勤苦修學都無法成就;果然能夠用真心,一切法沒有一樣不是現成的,法法現成,就是要用真心。“能甚深入智慧海”,這一句是講受持,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而智慧實在講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正如馬嗚菩薩在起信論裏面給我們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經裏頭常講的般若波羅密多,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是無明,塵沙煩惱,本來沒有的,這個話是真的。本來沒有的,你現在有了;本來有的,你現在沒有了,那麼我說這個話意思能講得通嗎?其實不通。本來沒有的,現在還是沒有;本來有的,現在還是有,並沒有失掉,縱然墮叁惡道,本來有的也沒有失掉,所以衆生成佛,成佛之後怎樣呢?不增不減,大經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有什麼得?沒有得,完全是本有的。
那麼現在我們本有的好像沒有了,沒有的似乎是有,這就是迷了,迷的相;覺悟的相那就不一樣了,實際上只有迷悟之差,沒有得失之事,得失的事沒有啊!只有迷悟,所以衆生悟了就是佛,佛要迷了就是衆生。那麼大家聽了我這個話又怕聽了起執著,佛迷了就是衆生,那成佛還會迷嗎?那這個佛成了有什麼意思,成了佛還會迷?告訴你成了佛之後就不會再迷了,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裏面講得非常詳細,成了佛就不會再迷。第五句是“普能清淨諸行海”,前面一句是根本智,這一句是後得智,真正能智慧顯現了,就是此地所講的深入智慧,智慧顯現了,你的行爲自然就清淨了,爲什麼呢?口之言語,身體造作都依般若智慧,不像我們現在是感情用事。情是迷,智是不迷,其實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情,覺悟的情,就是不迷的情,就叫做智慧;換句話說,迷了的智慧我們就叫做感情,那麼換句話說,情與智也就是迷悟不同的稱呼,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其實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有很多人學佛他恐懼,學佛的人沒有感情,不講情了,沒有感情,害怕了,其實給諸位說,換句話說智是真正的感情,我們世間人講感情是完全虛妄的,假的,靠不住的,它會變;智是永恒不變的真實的感情。“圓滿一切諸願海”,前面講修行,其實修行簡單地說就是把迷惑顛倒修正過來就行了,覺而不迷是修行的總綱領,心地覺而不迷了,我們的行爲決定不會有過失,也就是不會造業。第六句就是大願,“圓滿一切諸願海”,在本經就是指十大願王,如果通指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願也總歸到一心,一心不亂這四願就圓滿了,所以這四願實際上就是大菩提心。
“親近供養諸佛海”,這裏有承事供養,有兩願。特別是對初學的人來說,像普賢菩薩,佛在大經裏給我們說華藏會上的普賢菩薩是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再退居菩薩的地位幫助佛接引教化一切衆生,這個普賢我們稱他作道後普賢。他已經成道之後又回頭來,真是所謂倒駕慈航,這樣的地位依然還示現初學的樣子,還要事奉如來、事奉善知識,還要供養如來、供養善知識,這個意思我們要深深地去體會。學佛的同修你們這一生要想成佛,那你就得要真正明了佛法的義理,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說違背了,那你決定不能成就。昨天晚上我們此地清明法會圓滿,我們邀請明乘法師在此地放大蒙山施食,法會殊勝莊嚴。
昨天有一位居士是明乘法師的皈依弟子,她說他皈依明乘法師二十年了,看到我,明乘法師就要她拜法師啊!她不肯拜。爲什麼不肯拜呢?她的先生跟我是同班同學,好像我們地位是平等的,我不應該拜他,她見了師父會磕頭,你那個師父是我的師弟,這是說明什麼呢?她是皈依某一個法師,她不是皈依叁寶,學佛學了廿年了,迷惑顛倒啊!很可憐!對于佛法一樣也不通。明乘法師叫她拜,她就說明這個道理。還是要拜呀!我就告訴她,別說是你先生跟我同班同學,我的老師周邦道居士,他是我校長,今年八十八歲了,見到我還給我頂禮,那是什麼呢?那是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叁寶弟子;不但是老師,再給諸位說兒女出家了,父母見到了也頂禮也拜,爲什麼?他是禮敬叁寶,他並沒有想到那是我兒子,我不應該拜他,不是的。
你們看看地藏菩薩的塑像旁邊有兩位尊者,一個是道明法師,年輕的,站在左面的;右面的是闵公,就是道明的父親。兒子跟地藏菩薩出家了,以後爸爸拜他兒子做老師,跟他兒子學,在世俗法裏面,他是他爸爸;出世間法裏面,他是他兒子的學生,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講親近承事供養。尤其是叁皈的時候諸位要明了在佛法裏頭不但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法是平等的,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平等,爲什麼呢?法的本體就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無二性,所以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要在一切法裏面要生平等心,就與法性相應了,豈不聞大經裏常講稱性起修,什麼叫稱性起修?以平等心接一切人,應一切事就叫稱性起修,性是平等的。
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叁皈依決定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搞錯了!大錯特錯了!你是皈依叁寶,那一個出家人不過是給你作證明而已,你在叁寶面前宣誓我要做叁寶弟子,我今天真正發心來修學覺正淨,那是給你證明的,不是皈依他的,這一點千萬要記住。如果你說我皈依某個人,某個人是我的師父,你跟你師父統統要下地獄,爲什麼呢?你是毀謗叁寶,你是分化佛法;佛法是團結的、是清淨的,你在裏面起了染汙的心,你在分化佛法,使佛法彼此各立門戶,建立派系來鬥爭,搞這個嘛!一家人就不鬥爭了,兩家就決定要鬥爭了。鬥爭堅固從那來?就是皈依搞錯了。所以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業,一皈依就破佛法、滅佛法、幹這個!你造這個罪業,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從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代表清淨的意思,我們從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清淨,淨而不染,這叫叁皈依。你們在宣誓念誓詞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說我皈依某某法師,沒有啊!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跟他學道、跟他求學,這是可以的,這就是我們一般稱爲和尚、阿阇黎。和尚、阿阇黎都是印度話,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直接教導我的老師,我稱他做和尚。和尚跟我們關系最密切了,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所以我們對于和尚的看法跟父母沒有兩樣,我們的肉身得自于父母,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和尚是親教師。阿阇黎就是遠一點了,阿阇黎不一定是親自指導我的,但是他的言行可以作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效法他,那叫阿阇黎,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
因此我們求受叁皈,乃至于出家剃度師父都不重要,那都是介紹你入門的,給你做證明入門的,這個不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是在家受過叁皈之後,出家剃頭之後,你要找一個真正善知識跟他學,那個重要。不會說是我不是他剃度的,我沒有皈依他,他就不教了,沒有這個道理。他說是你沒有皈依我,我不教你,你不要跟他學,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他自己就不通嘛!所以你真正肯發心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沒有不指導的,沒有不盡心盡力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這裏頭絕對不會有彼此私人當中建立關系,沒有這個關系的,所以這是一定要應得的。可是這個弊端並不只在今天,今天是積習太深了,我們佛法才衰,佛門才鬥爭堅固。
我們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你看他在五戒相經淺要,就是他注解的,簡單地注解五戒相經,後面就有很長一段文說明佛教的末法時期的現象,大家破壞僧團,從那裏破壞呢?從皈依破壞,在家居士選一個名氣大的到那邊皈依,某某大德是我的師父;而那個法師也把佛法根本道理給忘掉了,說某宰官、某貴人是我的徒弟,彼此都這麼說法,完全違反了佛教的教義,這個不得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