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能讲,自己为什么不讲呢?没有人请他讲嘛!他自己就不能讲,没有人请自己讲,法就不尊重了,听法的人恭敬心没有。
所以佛法是教学,教学最重要是尊师重道,老师在上课,学生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学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学生没有心得?关键就是在恭敬心,学生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获;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获,所以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绝对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对我要怎么恭敬,老师变成贡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够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谁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启请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请法,没有人请就没有人说法了。我们今天读这一条,感慨特别地深,现在说法的人少了,可以说到将来愈来愈少了,老法师一个个凋零了,年轻的法师比老一代差很远,后来的恐怕比这一代还要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国落杉矶讲经的时候,听众就来给我说这里讲经的人太少了,没有人讲经。我就告诉他我举个例子,譬如你们想吃苹果,很想吃又不肯种树,你不肯种树那来的果实呢?你今天要想听经,那你们要培养法师,又不肯培养法师,那来的经听?法师怎么培养呢?在落杉矶的法师很多,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他讲经?去请啊!请他讲经,讲得不好我们不喜欢听;你种苹果树,树苗一栽下来,果实马上摘下来了,那有那么快呀!你还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顾;那一个法师在讲台上一下就讲成功了?没有这个道理,总得要十年、八年千锤百炼,换句话说,前十年都是讲不好的,就像种树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来听,为什么?你来听了,法师硬著头皮不能不讲,讲得不好也得要讲,还要回去好好地准备。你不来听了,算了,他也不要准备了,干脆就不讲了,所以你们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场来。
所以我那时候告诉他们会讲经的法师不捧场没关系,一个、两个,行,无所谓;那个初学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来了,这就是鼓励他,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学讲经人你们来听是培养法师,是来种树,是来浇水;没有十年,经典展开决定不能得心应手,十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大家要有恒心。那么你们肯这样做了,把法师一个个逼出来,不讲也不行,你不讲经,我就不到你庙里来,法师也喜欢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讲经了。既然肯上台去讲必定一年比一年进步,所以我教他们培养法师,请转法錀,所以我告诉他们不要请我,我一年难得来一次,那没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没用处的,必须要请当地的法师,他不走的,常年不断地来给你讲经,这样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请。
在此地我当年跟李老师学佛,这个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种,我跟李老师十年只学了五部经,这是其中之一;我那个时候念到这一段,请人讲经,难啊!请这个他也不肯,请那个那个也不肯,最后我想通了,请别人不如请自己,我自己都不发心了,请别人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励自己。如何才能报三宝之恩呢?报众生恩呢?我们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这两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们真正地发心要出来学讲,学了之后到处去讲,自己去找地方讲,没有地方要找地方,为什么?要训练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学的时候因为讲不好,没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别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没有法子学了。所以初学的时候一定要厚著脸皮,脸皮太薄的不能成就。
我初学的时候到处找地方去讲,一个人也行、两个人也行,我给他订上时间,一个星期星期几,订上时间,每个星期我必定到,抓几个人来听,我来讲给他听,要这样才行。其实寺院讲堂我觉得培养讲经人才应当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可惜没做;我们图书馆很乐意你们大家来学习讲经,你们只要发心来学讲经,我们这个地方会提供给你,请你上台。可是既然想上台学讲经了,一定要求三宝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败,听众统统都走光了,还有桌椅板凳它不会走的,你要对它去讲,这样才会成就啊!
台中李老师经讲得好,法缘殊胜,他最初到台湾来讲经,他告诉我那个惨状,最初到台湾来讲经是在一个居士家里面讲,头一天不错来了廿几个人,人家家里客厅也不会太大,那时候的情形我们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挤得很满了。到了第二天就七八个人,第三天就一个人,他也讲,讲了之后说讲完了,很难得,你老人家还来听?他告诉老师,我就住在此地的。他给我讲,没有不遭遇过失败的,如果像这种情形,好了,你就退了心了,那就完了;决定不退心,而且也去研究为什么他听了会跑掉不想再来,一定听了没有兴趣,听了有兴趣,他一定会来,不断地去研究去改进,这样才能成功。
他在大陆上学了那些多年,有那么多经验,到台湾还有这种情形,这是古今中外在台上讲演的人,那一个人没有遭遇过这种状况,所以不要害怕,这正常的现象,把人通通讲跑了,正常现象,绝对不是反常的。如果人统统都走光了,一个人对著桌椅板凳还讲得这么起劲,以后慢慢人就多了,为什么?外面人听了奇怪,他才一个人怎么?他会佩服你,这个人可以证明他有毅力、有决心,他不会失败的,逐渐逐渐听众会慢慢多起来,所以我们自己要鼓励自己,自己要劝自己这才决定能够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点我们要跟他顶礼,要接受,他指点得不对也要顶礼、也要接受。为什么不对还要顶礼、还要接受?你要是不对排斥了,以后那没有人敢指点你。对与不对我心里清楚,只要肯发心来指教的一律感激,这样才能成功,大家才欢喜告诉你。欢喜告诉你就是你在讲台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一次就会改进了,那些听众都是老师啊!学生在讲台上,坐在下面各各都是老师,那有学不好的呢!最忌讳的上台我是老师,底下是我的听众,准失败的;你要能够把心里转变过来,底下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一个人做学生,读的经在这里提出心得报告,请他来指教,你就会成功了,请转法錀。
第七颂,颂第七愿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现在佛不在世了,佛虽然不在世,还有一些善知识在世间,我们要劝他不要入涅;当然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说走就走,说多留几时,他真能够住得下来的,这样的人才行,我们要劝他长久地住在世间,这是我们的愿望。当然诸佛菩萨与这些善知识们住世与法缘有关系,有缘他就出现了,缘尽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长短与他自己根本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留住善知识住世呢?留住佛菩萨住世呢?真正跟他学,他就住世了,不是诚心诚意真正跟他学的,他就随缘。可是真正跟他学的人少,所以我们要是真正想请佛住世,自己要发心,一两个人真正肯跟他学,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啊!一个真正跟他学的都没有,那他当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学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这样的学生找不到啊!到那里去找啊!学生来跟你学,他要能把你所讲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确不容易。
我们看历代祖师的传授,像达摩祖师是一个标准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个学生真正想跟他学的,他把法传给他,他就走了,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国要度众生的机缘就这么一个人,这一个人已经来了,已经度了,没事了,别的人不肯跟他学,他就没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师再过几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几年。我们读玄奘大师传记,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戒贤论师寿命已经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结果是弥勒菩萨告诉他的,说他有个学生,中国人玄奘大师,现在才在长安刚刚出发,要三年才能到这里,你不能圆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师到了,法学完了之后,他才可以走,这就是请佛住世。
所以真正请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学,真正肯学。我们凭什么去请他住世?我造一个好宫殿,拿多少金银财宝来供养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这个留住,这个佛是个贪佛,因为他贪图利养他才住世,那有这种佛呢?佛没有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有真正肯学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来不可;我们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懒散,就留不住了。所以这个偈子里面重要的两句就是至诚,我悉至诚而劝请,以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要跟佛学,自己以至诚心来跟佛学,佛住世为他讲经说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听的。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这些法会,启请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连我们一直到现在后世人得到当时讲经的记录,经本就是记录,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还得利益,所以启请的人福报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广利众生。再看底下一段,后面偈颂是“合颂后三愿”,后面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三愿统统属于回向。前面这一首是总说,“所有礼赞供养福”,礼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请佛住世转法錀,随喜忏悔诸善根”,换句话说这是略举前面七愿的功德,将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应该是三处,它这里只说两处,省略掉一处。
回向第一个是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修学。如果肯为一切众生修学,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了,为我自己修学可以懈怠呀!偷一下懒,没有关系,我今天是为了大众,为了一切众生、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稍微懈怠,他们就要多受一天苦,我们精进,他就少受几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动力,推动自己要精进、要不懈怠,所以第一个要回向众生。第二个回向菩提,此地讲佛道就是菩提,我们修求什么呢?求觉,是为一切众生求自己圆满的觉悟。最后一个回向就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的终结目标,它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后头无尽之中,到后面我们会能看得到。
下面偈颂是别颂,别颂这三个项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愿是随喜,第九是恒顺众生。末后一条是普皆回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八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