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是什么?这叫功夫。那么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什么叫事一心不乱?贪嗔痴断了,没有了,不要用佛号去对治它,它也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断贪嗔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像阿罗汉他断掉了。他用什么断的?他完全用定功断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还要高一级,他能够把烦恼断掉了。另外一种是用智慧,般若的观照啊!有观照,到照住的时候,见思烦恼断了。我告诉诸位,用观照这个方法比专用禅定要来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断烦恼的确相当不容易,但是要达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断的确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可见得他那个是相当地费事。
如果用般若观照的功夫来得快,在我们中国过去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当中能办到。所以般若在整个佛法里面讲是捷径,是一条近路,中国的禅完全讲般若。你看看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就是讲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六祖大师劝大众总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所以中国禅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后特别是以金刚经为指导的原则,这是大家所晓得的。到见思烦恼断了,这个功夫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见五蕴皆空,破了无明、见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那个行就是修行,观见五蕴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以什么样功夫就得什么样果报,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别的人拿不去,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他的福报很大,我沾一点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报大,我要愿意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报可以转移,功德不能转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别人无法代替的。
那么此地讲随喜功德是以功德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要辨别清楚。我们现在许许多多人把这个名词定义没搞清楚,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寺庙在佛菩萨前面放一个箱子,叫人丢钱的,功德箱,丢了一点钱叫功德了,这是错误的。如果说出一点钱、出一点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当年梁武帝做我们佛门护法的时候,他在佛教史上顶顶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国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庙建那么多,帮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帮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个时候达摩到中国来,禅宗在中国上第一代祖师,梁武帝遇到了,他们两个很不投机,达摩是直来直往,不晓得婉转委曲一点,这么样的大护法得罪了。梁武帝就问他,我建这么多庙,度这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无功德,这梁武帝一听心里很难过。
真的,这与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讲断烦恼,这个叫功;你虽然做那么多好事,你的贪嗔痴没断,你的名利心还没有丢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丢掉了、贪嗔痴丢掉了,做那么多好事决定不会问他,问他我有多少,可见得贪心还没有丢掉。假如他要是问我的福德多不多?那达摩祖师一定是说甚多甚多,福德多,没有功德。这一次见面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他的法,他搞得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没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把衣钵传给他,实实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辨别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属于福德,持戒要达到定了,那个戒也就变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够达到定,那个戒是福德,还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为什么持戒的人不能达到定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到许多自古以来就如此,戒律很精严,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别人,看到这个讨厌,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规了。天天看到别人过失,诸位想想他的心怎么能得清净,怎么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什么过失,他没见到,他心定的,心清净的。一天到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是过失,这个人决定没有定,心地决定不清净。
换句话说,他纵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品位决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净土,他决定在六道轮回,出离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帮功你得定,定是帮助你开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智慧,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手段是过度的,目的才是我们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范围很广,从六道的众生一直到佛果,换句话说,这里面三句所说的是十法界一切凡圣所有的功德统统随喜,以诚敬之心随喜,清净平等来随喜。见到人家用功,见到别人修福,修善事、断恶修善,我们见到听到了,心里能生欢喜心。你晓得这个好事,我们听到了,好,很好,很难得,我们很欢喜,我们有力量又不肯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能够早一天圆满,这叫随喜。
我们今天念十大愿王,口头上随喜而已,实际上你做了没有?没做啊!怎么没做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你现在晓得普贤行愿品这一卷经你欢不欢喜?很欢喜。你要不要随喜?我要随喜。怎么个随喜法呢?你要发心依教修行,这是你随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还要发心出来讲经,把它发扬光大,这才随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发心出来弘扬,可见得你的随喜是有口无心。如果你要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这个辩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气了,真正一发心,三宝加持。
永明延寿当年是做一个小公务员,管理财税的,好像财税里头管出纳的,手上一天到晚经过钱财的,他把那些钱财统统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监守自盗,判死刑。这个人为什么偷盗国家国库的钱,去干什么呢?放生去了。这件事情当时报告给国王,国王一听说也无可奈何,事情是个好事情,他并没有自己拿去享受,当然还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国王也很慈悲,叫了个监斩官把他拖到法场去,临行刑的时候看他的颜色怎么样,回来报告。他拿去杀头了,他笑眯眯的、欢欢喜喜的,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问他你临死了还不害怕吗?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条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这话报告国王了,国王就不杀他了,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国王说好,我护你的法,给他当大护法。他没有口才,他是感应,梦到观音菩萨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咙,第二天辩才无碍,有感应。
所以你要是发心上台来讲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有三宝加持,你不要害怕没有辩才,不要害怕没有能力。这经我看不懂,刚才讲了诚敬就能与佛菩萨交通往来,你不诚不敬,这个路是你自己断掉的,具足诚敬与佛菩萨交通,经文一展开,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备的,三宝加持,感应道交,这才叫真正的随喜。随喜里面的意义实在非常非常地广大,这是我们讲的佛法,一切如来与菩萨。我们再说凡夫,凡夫再恶也有小善,如果我们在恶人里头,他一生做恶,从来没有一点点善事,这个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恶的人不过是恶多善少而已。找一个纯善之人找不到,找一个纯恶无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恶的众生要是行一点点小善,我们要随喜,随喜他的善法,不随喜他的恶法,这就是鼓励人断恶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恶的标准,刚才讲了很多,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来说,每一个阶级里面的标准都不相同,名称是一样,内容不一样,我们要从最初级的慢慢地去学;高级的要懂得,虽然做不到,我们晓得就不会怀疑,你也不会暴发,你知道高级的修行法跟初级不一样,它里面都是无量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錀。”,这是第六请转法錀,法錀前面在长行跟诸位详细地说过,它是比喻,简单地说就是弘法利生。轮永远在动,诸位要晓得轮要不动,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须要时时转动,它才起作用。那么佛法要流传、要弘通,所谓是弘遍十方,流传三世,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嘱咐弟子们、嘱咐后人,除非你没有接触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触,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责任,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无条件地介绍给别人,这个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无边。
那么介绍给别人,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当中不著相,心地清净,那个福德就变成了功德,为什么呢?里面断了贪嗔痴,在弘法利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断贪嗔痴慢,福德就变成了功德,真所谓是布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就变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间灯,灯代表智慧。所有世间是指世间有三种,有情世间就是讲我们动物,器世间是讲植物与矿物,知正觉世间是指证果的圣人,所以分为这三类世间。三类世间灯,灯是表智慧、表光明,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证果的人,他是真正通达佛法、明了佛法,换句话说,他有能力弘扬佛法,有能力弘扬佛法的人,我们要请他,我们要劝请。你要不劝请了,他虽然通达,他也没有办法弘扬,所以一定要有人启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尊重。
大经上又常说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不要请嘛!不要请是行的,对一个人、对两个人,你的那些亲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里去找他来谈佛法,他没有请,你去找他,这个行。如果是一个道场,他要不来启请,你用什么办法把信徒统统召集来,我来给你讲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会当中一定要有几个人代表启请,这个启请的人福报很大;这个经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讲,…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