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什麼?這叫功夫。那麼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什麼叫事一心不亂?貪嗔癡斷了,沒有了,不要用佛號去對治它,它也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斷貪嗔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像阿羅漢他斷掉了。他用什麼斷的?他完全用定功斷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還要高一級,他能夠把煩惱斷掉了。另外一種是用智慧,般若的觀照啊!有觀照,到照住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了。我告訴諸位,用觀照這個方法比專用禅定要來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斷煩惱的確相當不容易,但是要達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斷的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可見得他那個是相當地費事。
如果用般若觀照的功夫來得快,在我們中國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能辦到。所以般若在整個佛法裏面講是捷徑,是一條近路,中國的禅完全講般若。你看看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六祖大師勸大衆總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所以中國禅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後特別是以金剛經爲指導的原則,這是大家所曉得的。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功夫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破了無明、見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經裏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個行就是修行,觀見五蘊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什麼樣功夫就得什麼樣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的人拿不去,你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很大,我沾一點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報大,我要願意樂意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能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的。
那麼此地講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爲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裏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裏面沒有功德,這是要辨別清楚。我們現在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名詞定義沒搞清楚,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寺廟在佛菩薩前面放一個箱子,叫人丟錢的,功德箱,丟了一點錢叫功德了,這是錯誤的。如果說出一點錢、出一點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當年梁武帝做我們佛門護法的時候,他在佛教史上頂頂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國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廟建那麼多,幫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幫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禅宗在中國上第一代祖師,梁武帝遇到了,他們兩個很不投機,達摩是直來直往,不曉得婉轉委曲一點,這麼樣的大護法得罪了。梁武帝就問他,我建這麼多廟,度這麼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給他潑了一盆涼水,並無功德,這梁武帝一聽心裏很難過。
真的,這與功德不相幹,功德是講斷煩惱,這個叫功;你雖然做那麼多好事,你的貪嗔癡沒斷,你的名利心還沒有丟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丟掉了、貪嗔癡丟掉了,做那麼多好事決定不會問他,問他我有多少,可見得貪心還沒有丟掉。假如他要是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是說甚多甚多,福德多,沒有功德。這一次見面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也不護他的法,他搞得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沒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把衣缽傳給他,實實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辨別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屬于福德,持戒要達到定了,那個戒也就變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夠達到定,那個戒是福德,還是叁界六道裏面的福報。爲什麼持戒的人不能達到定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許多自古以來就如此,戒律很精嚴,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別人,看到這個討厭,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規了。天天看到別人過失,諸位想想他的心怎麼能得清淨,怎麼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說的,不見他人過;別人有沒有什麼過失,他沒見到,他心定的,心清淨的。一天到晚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看到別人都是過失,這個人決定沒有定,心地決定不清淨。
換句話說,他縱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聖同居土,品位決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淨土,他決定在六道輪回,出離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幫功你得定,定是幫助你開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智慧,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開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把手段當作目的,手段是過度的,目的才是我們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範圍很廣,從六道的衆生一直到佛果,換句話說,這裏面叁句所說的是十法界一切凡聖所有的功德統統隨喜,以誠敬之心隨喜,清淨平等來隨喜。見到人家用功,見到別人修福,修善事、斷惡修善,我們見到聽到了,心裏能生歡喜心。你曉得這個好事,我們聽到了,好,很好,很難得,我們很歡喜,我們有力量又不肯幫助他,這不叫隨喜。隨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能夠早一天圓滿,這叫隨喜。
我們今天念十大願王,口頭上隨喜而已,實際上你做了沒有?沒做啊!怎麼沒做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你現在曉得普賢行願品這一卷經你歡不歡喜?很歡喜。你要不要隨喜?我要隨喜。怎麼個隨喜法呢?你要發心依教修行,這是你隨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還要發心出來講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隨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發心出來弘揚,可見得你的隨喜是有口無心。如果你要說我沒有這個能力,我沒有這個辯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叁寶加持。
永明延壽當年是做一個小公務員,管理財稅的,好像財稅裏頭管出納的,手上一天到晚經過錢財的,他把那些錢財統統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監守自盜,判死刑。這個人爲什麼偷盜國家國庫的錢,去幹什麼呢?放生去了。這件事情當時報告給國王,國王一聽說也無可奈何,事情是個好事情,他並沒有自己拿去享受,當然還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國王也很慈悲,叫了個監斬官把他拖到法場去,臨行刑的時候看他的顔色怎麼樣,回來報告。他拿去殺頭了,他笑眯眯的、歡歡喜喜的,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問他你臨死了還不害怕嗎?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這話報告國王了,國王就不殺他了,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出家。國王說好,我護你的法,給他當大護法。他沒有口才,他是感應,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有感應。
所以你要是發心上臺來講經,弘揚佛法,利益衆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有叁寶加持,你不要害怕沒有辯才,不要害怕沒有能力。這經我看不懂,剛才講了誠敬就能與佛菩薩交通往來,你不誠不敬,這個路是你自己斷掉的,具足誠敬與佛菩薩交通,經文一展開,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備的,叁寶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隨喜裏面的意義實在非常非常地廣大,這是我們講的佛法,一切如來與菩薩。我們再說凡夫,凡夫再惡也有小善,如果我們在惡人裏頭,他一生做惡,從來沒有一點點善事,這個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惡的人不過是惡多善少而已。找一個純善之人找不到,找一個純惡無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惡的衆生要是行一點點小善,我們要隨喜,隨喜他的善法,不隨喜他的惡法,這就是鼓勵人斷惡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惡的標准,剛才講了很多,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來說,每一個階級裏面的標准都不相同,名稱是一樣,內容不一樣,我們要從最初級的慢慢地去學;高級的要懂得,雖然做不到,我們曉得就不會懷疑,你也不會暴發,你知道高級的修行法跟初級不一樣,它裏面都是無量的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法錀。”,這是第六請轉法錀,法錀前面在長行跟諸位詳細地說過,它是比喻,簡單地說就是弘法利生。輪永遠在動,諸位要曉得輪要不動,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須要時時轉動,它才起作用。那麼佛法要流傳、要弘通,所謂是弘遍十方,流傳叁世,這是佛在一切經裏面囑咐弟子們、囑咐後人,除非你沒有接觸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觸,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責任,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無條件地介紹給別人,這個功德與福德都是無量無邊。
那麼介紹給別人,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當中不著相,心地清淨,那個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爲什麼呢?裏面斷了貪嗔癡,在弘法利生當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斷貪嗔癡慢,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真所謂是布施叁輪體空,叁輪體空的布施就變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所有世間是指世間有叁種,有情世間就是講我們動物,器世間是講植物與礦物,知正覺世間是指證果的聖人,所以分爲這叁類世間。叁類世間燈,燈是表智慧、表光明,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證果的人,他是真正通達佛法、明了佛法,換句話說,他有能力弘揚佛法,有能力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請他,我們要勸請。你要不勸請了,他雖然通達,他也沒有辦法弘揚,所以一定要有人啓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尊重。
大經上又常說菩薩爲衆生不請之友,不要請嘛!不要請是行的,對一個人、對兩個人,你的那些親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裏去找他來談佛法,他沒有請,你去找他,這個行。如果是一個道場,他要不來啓請,你用什麼辦法把信徒統統召集來,我來給你講佛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會當中一定要有幾個人代表啓請,這個啓請的人福報很大;這個經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