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第七十七面,科題是合頌後叁願第二個小段,分頌叁願,這兩首偈是別頌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這是第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這兩首偈含義非常地豐富,而且也非常地精辟。前面一首是隨現在的佛學,後一首偈意思非常明願,是隨未來佛學;現在的佛好懂,未來佛就難懂了,那麼我們要學現在、未來,當然也就包括了過去,所以叁世諸佛。
經文當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行持、思想、行爲,當作動詞來說。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裏面都是普賢行,所以本經自始至終,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經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能夠依照這部經修行,在過去一般講都是屬于圓頓大根性的人,這是一點都不假的,確確實實圓頓大根。
可是這個經實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師在臺中講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從民國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講的,整整講了二十年了。那麼在臺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也講這部經,也是一直講到現在。南老法師也講過一個時候,都沒有講圓滿,這是經文太長了,所以這部經講圓滿不容易呀!要能聽到圓滿的當然更不容易,即使從頭到尾聽一遍,我們對于普賢行才不過有一個皮毛的概念而已,談不上圓滿。實在說如果真正講修普賢行至少也要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聽上個十遍,說實在話今天我們福太薄了,我們沒有機會來常講、來常聽,這是福薄。在從前講這個經多半都是在叢林寺院裏面,它不是對外講的,它對內講的,一個寺院裏面住衆多在叁、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從前寺院叢林就像一個學校一樣。
根據我們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們估計一下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需要兩千五百個小時到叁千個小時,如果每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要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要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每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可以圓滿,所以這部經就相當地難得了。今日之下我們要想聽一部圓滿的實實在在不容易,那麼沒有法子聽圓滿的,實在講就是聽一座、聽一次都不容易,畢竟它是圓教一乘,所以在目前這個環境之下,我們只能夠選讀、選修,采取這個辦法。在選修當中最完善的,那當是四十華嚴,末後普賢行願品全部的經文四十卷,實際上這也相當可觀。
再沒有時間,那就是這一章,就是我們現在念這一本,這一本詳細的注解是別行疏鈔,注解注得詳細,而且別行疏鈔是權威的注解,是全經精華之所在,那麼我們有這一部也就夠了。但是這一部自己去看,我覺得看的遍數是愈多愈好,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的,二十遍、叁十遍這是勉強,能夠把它看上二百遍、叁百遍,你必定有悟處,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熟透了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往往有不思議的悟入,他能入這個境界,可見得熟很要緊,所以一定要多讀,要常常讀誦,這是我們講到修習普賢菩薩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所以是過去現在佛,怎麼樣供養法呢?我們在前面都講過,長行文裏講過,供養裏面最重要是修行供養,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是真正的供養。
如果更能將這一部經發心宣揚流通,那就是更爲殊勝的供養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現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積極,若有若無。我們講堂裏面講經是供養,我們印經與大衆結緣也是供養,怎麼說供養得不夠積極呢?我們沒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這上面來學習,果然能夠學習,那就是真實的供養了。這首講過去、現在佛,下面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就當作佛,現在他雖然迷惑,幾時覺悟了他就是佛,佛與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將他安立一個假名叫佛、叫衆生,其實無佛也無衆生,悟的時候叫他做佛,迷的時候叫他做衆生,因此佛界與衆生界不增不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隨未來一切諸佛學呢?長行文說得明白,長行文裏講得很仔細,講的隨佛、隨菩薩、隨聲聞、隨緣覺、隨六道衆生,一切衆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要隨喜、要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衆生有善的這一面,我們隨他學,我們要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一面呢?我們見到、聽到,我們能夠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就看你自己會不會。
實在在這品經裏面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裏面示現的固然有許多是順境,也有許多是逆境,換句話說,有許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惡人。像我們讀過的,大家還能記憶勝熱婆羅門就是外道,愚癡。甘露火王,嗔恚,惡人啊!魔王,殺人不眨眼的,嗔恚心極重。筏蘇蜜多女,貪欲重。遍行外道。這都是示現的逆境,示現的惡行,你看善財去參訪也是善知識。換句話說,無論在順境與逆境裏面,學佛的人學什麼東西?諸位總要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在境界裏面修誠敬,我們以真誠、恭敬待人接物,這就是禮敬諸佛,前面跟諸位說過,以誠敬之心修我們自己的直心,就是平等心,修清淨心、修大慈悲心,這就是普賢行,普賢菩薩誠敬、平等、清淨、慈悲,就學這個。
“一切意樂皆圓滿”,這一句是講學所因,前面是講所學的,我們要跟叁世諸佛來修學,你把一切衆生都看作未來佛,你的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誠敬是性德,而後你所修學的就是大經裏頭常常贊歎的稱性起修。如果我們將誠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麼行就不稱性了,不稱性的行不是圓滿行,稱性的行是圓滿行。我們以布施做個例子,你布施一塊錢,很少,可是你稱性,你這一塊錢的功德盡虛空遍法界,圓滿的,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的事遍滿虛空法界。如果不稱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萬、一憶萬,它落在數量裏頭有限,這個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稱性是無限的,所以你要會用心,一切意樂皆圓滿,這是學所因。
末後是結成隨學,“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後這一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之所在。在別行疏鈔裏面講,我們通常稱別行疏鈔稱爲大疏,“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兩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這個地方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
“頌第九願”恒須衆生,“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是第一首。“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這兩首頌恒順衆生。那麼說到衆生特別是閻浮提衆生,我們在地藏經裏面許多次的經文看到所謂剛強難化,菩薩若不能恒順衆生,不但要順,要恒順;偶爾順,容易呀!恒順就不容易呀!而且恒順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我們的修學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夠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裏面,我們住在叁惡道的時間長,叁善道的時間短,諸佛如來真正慈悲到極處,從來沒有舍離過我們,我們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們;我們在惡道,他在惡道誘導我們,沒離開我們。我們爲什麼不能成就呢?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順我們,我們幾時要能順佛,我們就成功了;說佛順我們,我們不肯順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覺悟了,我們從今天起發心順佛。
順佛怎麼個順法呢?依照這個經典修行就是順佛,這個經典教我們怎麼做呢?教我們現在要修十大願王,要修禮敬、要修贊歎、要修供養、要修忏悔,乃至請轉法錀、請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們修學這些的目標統統歸到西方淨土,我們能發這樣的心努力去做,這就叫隨順佛了。一隨順佛,我們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後,那個功德利益大家都曉得呀!我們一叁五常常在這裏討論彌陀經,彌陀經疏鈔演義說得太詳細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大意明了了,我們看經文,“所有十方一切刹”,這是先將所依的刹土、世界先標示出來,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刹土,這裏面所有的衆生我們統統要順他,要恒順。“廣大清淨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爲什麼呢?因爲普賢心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了,所以會修行的人,禅宗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呢?清淨心,心淨則身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無一而不清淨。
所以善財童子涉獵所有的境界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無有一處不是淨土;我們在那裏看,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與我們的感受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喜怒哀樂統統叫煩惱;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生清淨心,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生清淨心,所以他眼光當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念佛幾時念到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了,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下面兩句是講衆會,衆就是大衆,大衆聚會的場所就叫做衆會。九法界有情衆生,不單單是人天、畜生、惡鬼、地獄,有的時候我們把地獄除外,其實地獄也一樣都是有它的社會組織,有它的社會生活,它不是獨立生活的,彼此互爲依緣,互相依靠的。
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我們穿的衣服有專門紡織、裁縫,我們必須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們每天吃飯,有農夫農耕種植,沒有這些人我們就沒飯吃了。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是要依靠…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