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句就讲这个境界了,一切遍礼尽无余,我刚才跟诸位说了,这个话说的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礼敬到了,一个不漏。问题就是在清净身、语、意,身语意三业到清净,给诸位说念念都是礼敬。不是说一看到礼敬,哦!我要在那里拜佛,那你就错了!清净心就是礼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礼佛是初学的,特别对于业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么呢?修清净身语意,就修这个,目的就是修这个。拜佛也是忏悔,忏除我们过去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不敬的罪业,用这个方法来修行。
所以拜佛的时候心要清净,心要空,不能有东西,心要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嘛!身依照仪式来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真正是养生之道,最好的养生的方法。身体是机器,机器一定要动,不动就生锈了,这是一种常识。去年我到国外去,我们这里讲经次数少了,我们这里同修就不晓得,电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动了,不动就生锈了,回来之后要大用,机器一定要动啊!所以身要运动,我们常常用的俗语,中国人的俗语,活动,什么叫活呢?动就活了,不动就死了,所以我们举办一切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动。心呢?心不能动,心要静。因为身是有,心是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空确实是有,为什么有说它空呢?因为它没有形相、没有即相、没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七处征心,都被释迦牟尼佛驳倒了,究竟心在那里?心是有而没有即相。
所以佛法里表法用圆来表法,那个圆心,你们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决定不是没有。你能找得到吗?找不到,决定找不到。圆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够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们心是空灵,心是空,它就灵了;心要是有了东西就不灵了。我们现在心里拉拉杂杂东西太多了,牵肠挂肚太多了,所以心不灵了。你要把心里拉杂东西统统清除掉,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心就灵了,无量的智慧就生起来了,所以烦恼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烦恼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礼敬是一种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来很多大德专门修这个方法,他也不念经,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这样拜佛,拜个两、三年,他开悟了,大彻大悔。
好像是民国初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好像这个故事记载在影尘回忆录里头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们华藏会讯还曾经转刊过。人家叫晒蜡烛的师父,这个人是拜佛开悟的,是一个非常的老实人,所以老实难得啦!老实人遇到真正善知识决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实。他在寺庙里面做香灯师,就是专门管蜡烛烧香的。别的法师跟他开玩笑,夏天六月天,热天,香灯师,人家都晒书、晒衣服,你那些蜡烛都要搬出去晒一晒,不然的话蜡烛要长霉了。他真老实,就把蜡烛统统搬去了,这一晒晒化了。老和尚看到这个样子也不好说他,实际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应该去学讲经去学做法事。以后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没有念过书,他能作诗,他能作偈子,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赏,所以就是修清净心。
第二首偈子里面是讲我们修这个法门的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普贤,诸位要晓得自己是普贤,只要来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因为它叫普贤行门,你照这个方法修,你就是普贤菩萨了,你是一个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华藏世界真的还有一位等觉普贤菩萨,而这位普贤菩萨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与他就相应了,你照这个法门修,为什么?他也是学这个法门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无形当中可以加持你,能够得感应道交,为什么呢?我们初学的普贤跟等觉的普贤,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学普贤法门的这些人,都能够起感应道交,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修行的凭借。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现一切如来前,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们自己的身相在礼佛。“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每一个身都礼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身,每一个身又礼无量无边的佛,这完全是华严境界重重无尽。这一些绝非神话,都是事实,它的原理就是心现识变,心是功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所以能现这种相。更深一层广义的意思我们更要懂得,就是我们以清净心与整个世界,与十方三世情与无情,世出世间融成一体了,这也是讲的礼敬。
再看下面第二愿,这也是两首,第二愿是称赞如来。十大愿第一愿是根本,没有礼敬决定没有称赞;你没有个敬心,那你的称赞,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于真诚,所以第一愿是根本。晓得第一愿是根本,你也就能够明白整个佛法所修的无非是礼敬而已呀!礼记展开,无不敬而己!一部礼记讲的什么?就是讲的礼敬而已。一部华严经修的是什么?礼敬诸佛而已。只要你把礼敬做到了,后面十条条条都圆满,你出言一定是赞叹,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没有话说的。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礼敬,你才晓得礼敬之重要。
礼敬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起了贡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来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的性德而已。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说我们称赞的对象,对象之广大跟前面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文章有变化,言词不同显示文章之美,同样的境界。一尘,尘是微尘,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在现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我们不晓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经里面讲的尘用许多比喻来讲,先讲牛毛尘,牛毛比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会掉下去,这就很小了,从这个说起。那么把牛毛尘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尘,羊毛比牛毛要细得多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更小、更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通行无碍,我们晓得水有密度,它当中还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当中游离、行动,没有障碍。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密度很大,但是在显微镜底下看还是有空隙,它能够在空隙跑来跑去,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决定看不到了。
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这才叫微尘,不是我们肉众能看到,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阿罗汉能力比我们大得太多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它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后再分为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这也有另外一个别号叫邻虚尘,它跟虚空是界线了,没有法子分。佛眼能够看到极微之微,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一尘一微尘,一微尘之中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尘数是怎么讲呢?讲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这个数子没有法子想像,无法想像。我们把地球磨成微尘,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何况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仿佛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数量无量无边。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么广大,一尘里面有尘数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萨海会围绕,菩萨就更多了。无尽法界尘亦然,无尽法界里头每一粒微尘里头统统是这个境界。所以过去有一些人不信佛当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经,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说的大话我们连作梦都梦不到,确确实实如此,其实我们作梦真梦不到。佛何以能说得出来呢?是他亲证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尝说过大话呢?没有。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他所说的不增不减,言语与事实完全相应。
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法子体会,所以这一品经的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弥陀净土里面所讲的实报庄严土,是一桩事情,名词用的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两个字要紧了,小注里头也是这么说法,为什么呢?不是我们的境界,可是我们凭什么相信呢?何况能深信不疑呢?凭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语。这个境界是佛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信的是圣言量,我们相信圣人之言绝不欺骗我们;不是我们的现量境界,也不是我们能够推理能推算得出来的,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逻辑辩证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极限的。这是完全超越,在这种境界里面一切的数学、一切的理则学、逻辑辩证法统统用不上。
这桩事情在过去,我们在中国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那时候方老师还在,我曾经一度到他家里去想请他给我们同学讲因明学,方老师就告诉我没有用处;他那个时候正在读华严,它是对于初级的佛法能帮得上一点忙、有用处,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华严里面统统用不上。所以我们相信佛绝对不妄语,我们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常说的诸法实相,那一个讲金刚经能够把实相讲得这么清楚,这就是诸法实相。为佛与大菩萨亲证。
后面这一首就讲我们赞叹了,“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这两句就是讲赞叹,赞叹当然是用言辞、是用音声。可是这种赞叹,我们一听到赞叹一定就想到音乐、歌唱,用这些言词来赞佛,这种相的确很粗,我们初学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讲到真正深入我们又没法子懂了,真正讲到这个境界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切音声全是赞佛,一切的言词没有一样不妙,这我们就听不懂了。骂人、吵架,也是吗?也是。这个不可思议,我们没法子理解,诸位要读楞严经,念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会体会到了。我们今天听的声音,有悦耳的、有讨厌的、噪音讨厌的,我们用什么听?用分别心听,用意识去听,用心意识,所以我们所听的是声尘。菩萨们用什么听?离心意识,一切音声海里、一切言词海里,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净心。清净…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