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句就講這個境界了,一切遍禮盡無余,我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禮敬到了,一個不漏。問題就是在清淨身、語、意,身語意叁業到清淨,給諸位說念念都是禮敬。不是說一看到禮敬,哦!我要在那裏拜佛,那你就錯了!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禮佛是初學的,特別對于業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天拜叁千拜,修什麼呢?修清淨身語意,就修這個,目的就是修這個。拜佛也是忏悔,忏除我們過去對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衆生不敬的罪業,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能有東西,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嘛!身依照儀式來做,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真正是養生之道,最好的養生的方法。身體是機器,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生鏽了,這是一種常識。去年我到國外去,我們這裏講經次數少了,我們這裏同修就不曉得,電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動了,不動就生鏽了,回來之後要大用,機器一定要動啊!所以身要運動,我們常常用的俗語,中國人的俗語,活動,什麼叫活呢?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我們舉辦一切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動。心呢?心不能動,心要靜。因爲身是有,心是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確實是有,爲什麼有說它空呢?因爲它沒有形相、沒有即相、沒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嚴經裏面阿難尊者七處征心,都被釋迦牟尼佛駁倒了,究竟心在那裏?心是有而沒有即相。
所以佛法裏表法用圓來表法,那個圓心,你們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決定不是沒有。你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決定找不到。圓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夠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們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了。我們現在心裏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了,牽腸挂肚太多了,所以心不靈了。你要把心裏拉雜東西統統清除掉,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所以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這麼個道理。所以禮敬是一種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來很多大德專門修這個方法,他也不念經,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叁千拜,有很多就這樣拜佛,拜個兩、叁年,他開悟了,大徹大悔。
好像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好像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裏頭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們華藏會訊還曾經轉刊過。人家叫曬蠟燭的師父,這個人是拜佛開悟的,是一個非常的老實人,所以老實難得啦!老實人遇到真正善知識決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實。他在寺廟裏面做香燈師,就是專門管蠟燭燒香的。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夏天六月天,熱天,香燈師,人家都曬書、曬衣服,你那些蠟燭都要搬出去曬一曬,不然的話蠟燭要長黴了。他真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去了,這一曬曬化了。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好說他,實際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應該去學講經去學做法事。以後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叁千拜,拜了叁年他悟了,他也沒有念過書,他能作詩,他能作偈子,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賞,所以就是修清淨心。
第二首偈子裏面是講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憑借,普賢行願威神力,普賢,諸位要曉得自己是普賢,只要來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因爲它叫普賢行門,你照這個方法修,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華藏世界真的還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他就相應了,你照這個法門修,爲什麼?他也是學這個法門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無形當中可以加持你,能夠得感應道交,爲什麼呢?我們初學的普賢跟等覺的普賢,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學普賢法門的這些人,都能夠起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修行的憑借。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自己的身相在禮佛。“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這一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是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更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就是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與十方叁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了,這也是講的禮敬。
再看下面第二願,這也是兩首,第二願是稱贊如來。十大願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決定沒有稱贊;你沒有個敬心,那你的稱贊,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于真誠,所以第一願是根本。曉得第一願是根本,你也就能夠明白整個佛法所修的無非是禮敬而已呀!禮記展開,無不敬而己!一部禮記講的什麼?就是講的禮敬而已。一部華嚴經修的是什麼?禮敬諸佛而已。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後面十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贊歎,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複我們的性德而已。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贊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一塵,塵是微塵,佛經裏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經裏面講的塵用許多比喻來講,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那麼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有密度,它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遊離、行動,沒有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
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不是我們肉衆能看到,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後再分爲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線了,沒有法子分。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一塵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麼講呢?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麼廣大,一塵裏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裏頭每一粒微塵裏頭統統是這個境界。所以過去有一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確實實如此,其實我們作夢真夢不到。佛何以能說得出來呢?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嘗說過大話呢?沒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語與事實完全相應。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所以這一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裏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注裏頭也是這麼說法,爲什麼呢?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呢?何況能深信不疑呢?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聖言量,我們相信聖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裏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則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裏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個時候正在讀華嚴,它是對于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華嚴裏面統統用不上。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裏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爲佛與大菩薩親證。
後面這一首就講我們贊歎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這兩句就是講贊歎,贊歎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可是這種贊歎,我們一聽到贊歎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詞來贊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贊佛,一切的言詞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了。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麼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菩薩們用什麼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裏、一切言詞海裏,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