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贊歎。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贊歎,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贊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贊歎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幹嘛!你的贊歎將來贊歎之後,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于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于言詞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一切音聲言詞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開悟,見性了。爲什麼?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他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贊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願。我們在長行文裏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曆事煉心,曆是經曆,經曆一切的境界,在這裏煉什麼呢?煉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淨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贊歎也是清淨,後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淨,你在這裏面修清淨心。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再看下面一句,“盡于未來一切劫”,這講時間。所以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叁不退。如果有個期限,那麼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沒有啊!清淨心裏頭那裏有始終?所以唯識裏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呢?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啊!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

  所以清淨心裏面沒有十方、沒有叁世,所以才這麼個說法,盡于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贊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贊歎不盡。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叁十九卷,叁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贊。第叁段講供養願,“頌第叁願”,在這一願裏面有叁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首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一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體會到真實義。

  第一句講花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爲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裏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最勝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裏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裏頭,它就妙了。我們的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裏變現的。佛前面爲什麼供花呢?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後,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裏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你要看到這個,哦!我要修普賢十願,我要修菩薩十度。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爲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麼第六是般若,它從般若裏面再分開出來,後面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那麼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後面這四種叫後得智。如果講六度,後面的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裏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于家裏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願;出了佛堂,外面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啊!這沒有法子啊!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淨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淨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所以一見到果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那麼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麼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花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麼找也找不到。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撚來沒有一樣不妙。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裏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的;大乘法裏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你們看看敦皇的壁畫,現在在臺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衆講經說法,天女在那裏奏樂唱歌在贊歎,他是這個境界啊!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雖然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淨。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爲什麼不可以呢?因爲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麼清淨都清淨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麼能得清淨嘛!他不夠資格。真正到清淨不染了,在這種境界裏面完全不染是真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樂沒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樂裏頭有苦,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跟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爲如此,我們才要學佛。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幹什麼?誰願意學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麼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准的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爲什麼?不夠程度嘛!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塗香,因爲它後頭還有很多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的,是塗在身上的。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裏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那麼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所以在供養具裏面,在臺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裏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點了,其實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後,心裏馬上就警覺到,看到傘,我心裏要清涼;看到蓋,我要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啊!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淨。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了,你看沒有用佛了,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後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也如同金剛經裏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爲什麼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典、課誦本裏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淨心裏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的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裏面。

  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曉得這裏頭的意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那麼第二首,“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代表忍辱,遮羞啊!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贊頌裏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燒的。前面曾經說過塗香,分這幾大類。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那麼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爲一。“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我悉供養諸如來”,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裏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但是必定要對于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它的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