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七十五面,“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一首偈是重頌長行裏面第四願的忏除業障。我們講修行,實在就是忏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錯誤的行爲,如果我們將它歸納起來講,不外乎是錯誤的思想與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爲要正了,我們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爲有錯誤,所以我們的言行才有過失,這才需要將它修正過來。這四句偈第一句是講的過失,諸惡業,當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之後的結果就叫做業,所以業也就是事業,這個地方是指有過失的事業。
說到過失,一定要有一個標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要有一個標准。如果講到絕對的標准,那只有佛一切惡業忏除幹淨了,等覺菩薩還不行,因爲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由此可知只要有惡業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覺菩薩還是要修行。由此類推,地位愈低的,他惡業的現象愈粗重,也愈明顯,像我們薄地凡夫,佛給我們說的,我們的業是殺盜淫妄,極粗極重之業,貪嗔癡慢,這都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業障,障是障了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一心不亂。所以業障要不能夠消除,不管你信那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成就,由此可知忏悔這個行門對我們修學確實是一個關鍵的課題,一定要認真來修學,要把業習辨別得清楚、要認識。
這些惡業從那裏來的呢?從煩惱生來的,皆由無始貪嗔癡,後頭注解說這一句是造業的因,從貪嗔癡生起來的。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就是直接斷貪嗔癡,直接從這裏下手。不但是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于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了。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那就得要造惡業,六道衆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禅定,大乘菩薩貪度衆生,都是貪心啊!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他不能見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幾時能把貪心從根拔除,不貪了,這樣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說不貪了,還有嗔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貪嗔癡在佛法裏面稱之爲叁毒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就是從這叁個生起來的,所以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嗔是嗔恚,也是障礙我們道業,障礙了心性,障礙了清淨心,必須要斷除。愚癡,實在講比前面兩條還要嚴重,前面兩條的相來得粗,這個相比較上要細,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于利害都不能夠辨別,把它搞顛倒了,這就叫愚癡。
尤其是在現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國內國外,其實這裏頭那個是正法?那個是戴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們有沒有能力來辨別?如果不能辨別,這就是愚癡。再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沒錯那個法門都是佛說的,佛雖然說這麼多法門,究竟那一個法門對我們的根性,我們應當選那一個法門來修學,這是要智慧的。如果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修學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的程度,這也是愚癡,那麼其余就不必多說了。世出世間法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顛倒錯亂,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叁毒,佛在一切經論裏面常常給我們開示,它是叁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煩惱是惡鬼道的第一個條件,所以沒有貪心決定不墮惡鬼。嗔恚心是地獄道的第一個因素,人爲什麼墮地獄呢?嗔恚心重。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這叁條是叁惡道的業因,因此佛常常勸勉我們要斷貪嗔癡,如果能斷貪嗔癡,我們就決定不墮叁惡道。
縱然不能夠超越生死輪回,最好不要到叁惡道去,要不想到叁惡道就要把貪嗔癡叁毒煩惱要斷掉。叁界一共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那一道去投胎,我們習慣上常聽說人死了就做鬼了,實在講這個話是講不通的,人死了怎麼斷定他去做鬼呢?可是仔細想一想也不無道理,我們想人在世間那個不貪呢?貪心太重了,那麼換句話說,他跟惡鬼道結的緣特別的深;人死不做鬼的,少數,大多數都去做鬼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是一切惡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頭,我們要把它斷掉。斷掉貪嗔癡就是無貪、無嗔、無癡,反過來之後叫叁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都從這裏生的,無貪、無嗔、無癡就生一切善法,這是人天福報。我們希望得人天福報就趕緊轉叁毒煩惱爲叁善根,這才叫真正的忏悔,忏悔是要改過自新。
第叁句是講造業的工具,貪嗔癡是心、是念頭、意念,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這一句就是造業的工具。我們貪嗔癡從什麼地方表現呢?心裏、身體、語言,身語意天天在那裏造作。所造作的罪業,我們前面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假如罪業要有形相,它要是個體,那怕是再小,微塵那麼小的體積,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罪業大概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所以我們的業障、習氣實實在在地深重,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末後一句是說明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的意思前面說過,最重要的就是後不再造,這才叫做真正的忏悔。
其實我們早晚課誦忏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課誦是提醒自己的警覺心,希望今天二六時中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課用意是在此地,這就有忏悔的意思。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迷失,有沒有做錯事情,如果有做錯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沒有做錯就得要嘉勉,所以早晚課誦是忏悔的意思居多。雖然我們天天在忏悔,其實我們忏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們的罪障不但沒有法子消除,實際上它還是念念在增長,這怎麼得了!不但沒消除、不但沒有忏得掉,還增加了,這個事情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麼諸位要想一想我們前面講的禮敬,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十大願王是一本九支,禮敬是根本,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沒有敬心,內無誠敬,外也無禮貌,我們的罪業怎麼能忏得幹淨?因此忏除業障要從那裏做起?一定要從誠敬上做起,我們待人接物以真誠恭敬的心,我們修這個;真正肯這樣修法,業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會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怎麼個修法呢?在過去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十幾年前就有同修來問過我,我教他一個方法:從那裏開始修?怨親平等,從這兒修,因爲這是兩個極不平的。我們對佛很恭敬,天天就禮拜他;我們想一生當中最可恨的、最討厭的怨家對頭,提到他嗔恨心就生起來了,怨家對頭,心上極端的不平。我們真的要修行就要把怨家對頭供一個牌位,供到佛的旁邊,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樣,要這樣修法。有沒有人做呢?真有人做,我教了他們,他們就真做,做了一兩年來給我講不行,沒有效果,怎麼呢?我看到他會生氣,這是功夫不得力,要繼續地努力去做。
諸位要曉得怨親都是我們平等的善知識,我們在最親愛的人這一邊,我們修清淨心,不起貪愛,斷了貪心;從怨家債主那一邊斷嗔恚心,這樣才能成就啊!否則的話你的貪嗔永遠斷不掉,換句話你的功夫別想成就了,你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還談不上人天,叁界六道裏面有漏的善業,有漏的癡福,這很可憐。昨天楊居士告訴我,臺灣現在臺北有一個專門替貓服務的一個店,給貓洗澡,貓也有叁溫暖,還有吃的,給它理發。哎呀!那伺候得比人還享福,人不如貓啊!在外國很多人不如狗啊!你們修的福將來到畜生道裏面去享那個福報去,更等而下之做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國也多,拜的這些鬼神,鬼神是在惡鬼道裏面享福,比畜生道還不如,這叫癡福。他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修福,貪嗔癡未斷,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人天福報相當不容易,天要秉十善業道,要修十善業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夠得到人道。
那麼由此可知忏悔非常非常重要,講到忏悔就曉得修誠敬是第一重要,別人對我不誠、對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樣,我對他要誠、要敬,爲什麼?我修菩薩道,我修淨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樣;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像在眼前我們吃了虧,他騙我,我還對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了虧了,他豈不是占了便宜了。其實誰占便宜?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在六道輪回,究竟誰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騙我,我也騙他,好了,他墮惡道,你也跟他墮惡道。所以忏除業障這個科目時時刻刻要修學,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要把它改正。
再看底下一願,“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是第五願隨喜功德,我們先說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是講功夫,什麼叫功夫呢?修行不間斷、不夾雜,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獲,譬如我們講念佛法門,我們常講的功夫分叁等,這是大的區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麼叫念成一片呢?前面講的貪嗔癡不起現行了,貪嗔癡有,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爲什麼不起作用呢?你的佛號有力量,貪嗔癡才起來,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轉變了,換成阿彌陀佛了,這就是轉得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念就是貪嗔癡慢這些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了,雖有貪嗔癡,貪嗔癡不起作生,一句佛號把它能壓住了;真正壓得住,它不起作用中,這叫功夫成片。
這個地方我特別警告同學們絕不能夾雜,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夾雜就是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這就雜了;你想想看你的貪念又起來了,今天這個法門很好也想學一下,那個法門也不錯也想涉獵一下,你看你貪心起來了,你的佛號沒壓得住。所以一句佛號當中決定不能參雜一個妄念,所以不間斷、不夾雜、心才能得清淨。修行諸位要記住,我們常常提到綱領修什麼?誠敬,用誠敬心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這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圓滿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圓滿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學…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