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愈舍,道场愈多。
虚云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话,他一生大概就是一个道场,我们看他老人家年谱,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场总是上百了,我没有统计,我只晓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过来,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后,自己住不了几个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给人了。道场衰微的时候,请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挂上个名,没有一两年道场就兴了,兴了之后他又找个人来接替,交给别人,自己又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转施使福德智慧增长得最快,真正是无有穷尽,所以这一点要明了。
第四听闻,就是听经,除非我们自己没有时间,或者忙著别的事情,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一定要去听。但是我告诉诸位要听正法,那个一贯道讲经就可以不必去听,邪魔外道的,我们不听。讲正法要去听,尤其是你发心讲经,讲经一定要有法缘,如果你不肯听经,你不肯听别人的经,你讲经也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经,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嘛!你种什么因有什么果,我们很乐意听别人讲经,那么我们自己讲经,人家也很乐意来听,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讲经,时间冲突,否则的话我一定听经。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师在那边讲经,我一定去听,我这里星期二、四不讲经,我就一定去听。我不讲经的时候,附近有别的法师讲经,我也去听,像从前南老法师讲经,我去听,所以是一定要发心听经。
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几乎台北市这几位法师讲经,我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南老讲金刚经从头到尾,我一天没缺;过去演培法师讲经、印顺法师讲经在善导寺,很少我会缺席的。所以听经与道场结法缘、与法师结法缘、与听众结法缘,这个功德非常地殊胜,不可以不与大众结法缘,去听经很重要。第五披读,披读就是读经,披览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这个读是精读,披读是精读,细心地去读,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读经,经文里面有许多不常见的字,读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现在字典也愈来愈进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当丰富,许多经典里面不常见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国音的拼音,所以应当要勤于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讲经里面的义理,义理明了之后,我们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义理真正明了通达,常常孕育在心里面,常常要想著,还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为第十讲修习,第十条就是要照做,这一条著重在明理。第七开示,为别人演说,说法要有善巧方便,说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时节因缘,所以说法也相当不容易,能够叫大众欢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程度,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给他讲,这里面是时、地统统都有关系;在什么时候说,什么处所说,除了对他说之外,旁边还有些什么人,你统统都要照顾到,使开示能够达到最大最深最圆满的效果。
第八讽诵,就是背诵,全经不能背诵,经里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够背诵。因为你不能背诵,你就没有办法做到,忘掉了,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诵。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经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经教来反省、来检点,这是真正的忏悔。那一些教诲我做到了,那些还没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圆满,那些我做得不够圆满,所以要常常反省改过自新,这是思惟,不但能消业障,而且能长智慧。第十修习,这就是实行。修是把我们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想法、看法与经典上讲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修正过来,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里面,天天去做。习就是练习,要天天去做,天天实习。这十种就是修行的方法,这是总纲领,修行的总纲领,这十条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在辨中边论里头有一首颂,颂就好记,就是讲十种法行。
颂是书写及供养,诸位可以把它记下来,它是五言颂。“书写及供养。施他听披读”,施就是施转,听就是听闻,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开演就是开示,演是演说。“讽诵与思修”,讽诵、思惟、修习。这是五言颂,四句二十个字,把这十种行法统统都包括尽了,你只要把这首偈子能够念得很熟,十种修行的总纲领你就能够记得了。我再念一遍,书写及供养。施他,施是布施,施他听披读,听是听闻,十条里头第四个是听闻,第五条是披读,这都有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与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习。这十条一定要记住,你要是记不住的话,你修什么嘛?这十种行法跟诸位介绍出来了,你们现在看大疏从问答开始看起。
“问云:众生修行,为要受持圣教耶?为要舍教耶?”这个文是唐朝人写的,它的意思也并不难懂。讲一个修行人要不要依经典?是须要依靠经典呢?还是不要经典?问这个意思。有很多人的确疏忽了,他说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听教、听经呢?他不搞这个。还有一些误会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经也不要去听讲,这都是误会。有些人执著在经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错误。下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答有十类,十类里面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我们都要明了。这十类亲闻记里头有,但是文字写得比较简单,深入浅出,诸位可以做参考。
我跟诸位讲大疏里面的,第一种人,“自有众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伪诳惑,此为恶人也。”像这一类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够见得到,我们自己要留心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愚痴无知,他舍经教,现在人很多舍经教,因为经教太难了,文言文写的,看不懂,他宁愿不读经,看现在人的白话著作,他看这个,这就糟了。尤其现在还有人用白话文来翻经,怎么能翻得出来嘛!好!白话文翻经,你去依白话文的经教,舍去原本的经教就是属于这第一类的人,师自愚心,自己愚痴,以这个为主,就是自己有成见,自己想到怎么样,大概就如此。那么再随邪友,邪友就是同一类的,同一个见解的,同一个知见的,这些不得了,违背了正教,盲修瞎炼,拿这个东西巧伪诳惑众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够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实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众生,欺骗众生。现在这一类的人相当之多,这是恶人,你不能不辨别;你要不辨别,你跟他走了就上了当了。你是好心是不错,可是最后你不会有成就,而且你有过失,你虽然是无心,无心造的罪业还是有果报的。这是怪自己愚痴,没有慧眼,认错了人。
第二种,“又有众生,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出要,勤修苦行,进无所益。”这比上面稍微好一点,但是这是盲修瞎炼,没有结果,也是浪费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光阴。他已是背教,违背圣教,心是个好心,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人指点,也是属于盲修瞎炼一类的人。自己以为我这样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里面甚至于住山闭关,他不与外面接触,我这老实一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诸位要记住刚才我讲的十种行,我们念亲闻记最后,“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这个可以,你必须有这个条件才行,虽然是你一个人,你不听经也不看经,你自己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与十大愿王,与十种行法相应,那这可以,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没有学自然相应,这没有过失。
如果不学,自己与十条行法,与十大愿王完全不相应,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过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听经的,不看经的,你要晓得他有他的条件啊!我们不能看他是这样的,我要跟他这样做法,你不行!你没有这个条件。人家不读经,你看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他不读经,他的心行没有一条不与十大愿王相应,没有一条不与十种行法相应,他自然相应。他前生前世修的,他这一生可以不要修,这是我们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这样地,我这样修就行了,很容易吃亏,很容易迷失了道路,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这两类人是背舍圣教,不依义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理。祖师是给我们讲解、给我们开示,提供我们作参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经为主,注解是帮助我们的,是提供我们作参考的,我们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们要依经。
他所讲的与经相应,与经旨,我们愈想愈相应,我们可以依他。如果他讲的与经里面的道理不太相应,我们有怀疑,我们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怀疑就不采取,采取我们毫无怀疑的,觉得他所讲的跟经里头意思是相通的。更因为如此我劝诸位念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呢?古人是有修有证而后才敢注,不像现在人,现在人年纪轻轻,他没有修没有证,他写了好多书,怎么写的呢?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凑起来的时候他的著作出来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闻利养,不是自己修证从心性里真正体会到的心得提出来给我们作参考的。
他写的那一套都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大家要晓得,他是看的多、记的多,不晓得的到处去问,回来就写了一大篇一大篇这些东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处,把这个东要写出来留给后人作参考。不一样,真正不一样,所以你们要读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决定不能够随便看。实在讲我们光阴有限,那有那么多时间看今人注解呢?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学东西要专,选经要专,选注也要专,注子选几种,里头还要有一种为主,主参考的,再选一两种是帮助,这样子才好。
譬如将来你们要是真正读普贤行愿品,应当以大疏为主,像我们现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参考,一定要用大疏为主,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主修的教科书。再看第三种人,“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亦名恶人。”这样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闻利养。甚至于他也讲经说法,你听听也讲的没错,其实他解不解义呢?不解义。不解义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依照别人注解说的,自己是真正没有能够懂得。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绝对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你说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没有放下就是没看破;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对于教义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解。真正通达教义的,会求世间名闻利养,会染五欲六尘,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自己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自己要觉悟我这个经虽然天天在读,意思没有读透,没有真懂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警觉。
有些人自己以为懂得了,而事实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没有放不下的。就正如这些教理,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对于净土是真正懂得了,对于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五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