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五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愈舍,道場愈多。

  虛雲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話,他一生大概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看他老人家年譜,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場總是上百了,我沒有統計,我只曉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過來,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後,自己住不了幾個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給人了。道場衰微的時候,請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挂上個名,沒有一兩年道場就興了,興了之後他又找個人來接替,交給別人,自己又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轉施使福德智慧增長得最快,真正是無有窮盡,所以這一點要明了。

  第四聽聞,就是聽經,除非我們自己沒有時間,或者忙著別的事情,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一定要去聽。但是我告訴諸位要聽正法,那個一貫道講經就可以不必去聽,邪魔外道的,我們不聽。講正法要去聽,尤其是你發心講經,講經一定要有法緣,如果你不肯聽經,你不肯聽別人的經,你講經也沒有人願意聽你的經,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報應嘛!你種什麼因有什麼果,我們很樂意聽別人講經,那麼我們自己講經,人家也很樂意來聽,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講經,時間沖突,否則的話我一定聽經。星期二星期四祥雲法師在那邊講經,我一定去聽,我這裏星期二、四不講經,我就一定去聽。我不講經的時候,附近有別的法師講經,我也去聽,像從前南老法師講經,我去聽,所以是一定要發心聽經。

  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初學佛的時候,幾乎臺北市這幾位法師講經,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南老講金剛經從頭到尾,我一天沒缺;過去演培法師講經、印順法師講經在善導寺,很少我會缺席的。所以聽經與道場結法緣、與法師結法緣、與聽衆結法緣,這個功德非常地殊勝,不可以不與大衆結法緣,去聽經很重要。第五披讀,披讀就是讀經,披覽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薩的教導。這個讀是精讀,披讀是精讀,細心地去讀,一字一句都不放過。讀經,經文裏面有許多不常見的字,讀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現在字典也愈來愈進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當豐富,許多經典裏面不常見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國音的拼音,所以應當要勤于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講經裏面的義理,義理明了之後,我們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義理真正明了通達,常常孕育在心裏面,常常要想著,還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爲第十講修習,第十條就是要照做,這一條著重在明理。第七開示,爲別人演說,說法要有善巧方便,說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時節因緣,所以說法也相當不容易,能夠叫大衆歡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對方是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程度,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給他講,這裏面是時、地統統都有關系;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處所說,除了對他說之外,旁邊還有些什麼人,你統統都要照顧到,使開示能夠達到最大最深最圓滿的效果。

  第八諷誦,就是背誦,全經不能背誦,經裏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夠背誦。因爲你不能背誦,你就沒有辦法做到,忘掉了,你怎麼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誦。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經裏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經教來反省、來檢點,這是真正的忏悔。那一些教誨我做到了,那些還沒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圓滿,那些我做得不夠圓滿,所以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這是思惟,不但能消業障,而且能長智慧。第十修習,這就是實行。修是把我們心行,就是心裏面的想法、看法與經典上講的相違背的,我們要修正過來,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爲裏面,天天去做。習就是練習,要天天去做,天天實習。這十種就是修行的方法,這是總綱領,修行的總綱領,這十條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在辨中邊論裏頭有一首頌,頌就好記,就是講十種法行。

  頌是書寫及供養,諸位可以把它記下來,它是五言頌。“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施就是施轉,聽就是聽聞,施他聽披讀。“受持及開演”,開演就是開示,演是演說。“諷誦與思修”,諷誦、思惟、修習。這是五言頌,四句二十個字,把這十種行法統統都包括盡了,你只要把這首偈子能夠念得很熟,十種修行的總綱領你就能夠記得了。我再念一遍,書寫及供養。施他,施是布施,施他聽披讀,聽是聽聞,十條裏頭第四個是聽聞,第五條是披讀,這都有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習。這十條一定要記住,你要是記不住的話,你修什麼嘛?這十種行法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你們現在看大疏從問答開始看起。

  “問雲:衆生修行,爲要受持聖教耶?爲要舍教耶?”這個文是唐朝人寫的,它的意思也並不難懂。講一個修行人要不要依經典?是須要依靠經典呢?還是不要經典?問這個意思。有很多人的確疏忽了,他說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聽教、聽經呢?他不搞這個。還有一些誤會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經也不要去聽講,這都是誤會。有些人執著在經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錯誤。下面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答有十類,十類裏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我們都要明了。這十類親聞記裏頭有,但是文字寫得比較簡單,深入淺出,諸位可以做參考。

  我跟諸位講大疏裏面的,第一種人,“自有衆生無識,懸舍聖言,師自愚心,複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僞诳惑,此爲惡人也。”像這一類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夠見得到,我們自己要留心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這種人就是愚癡無知,他舍經教,現在人很多舍經教,因爲經教太難了,文言文寫的,看不懂,他甯願不讀經,看現在人的白話著作,他看這個,這就糟了。尤其現在還有人用白話文來翻經,怎麼能翻得出來嘛!好!白話文翻經,你去依白話文的經教,舍去原本的經教就是屬于這第一類的人,師自愚心,自己愚癡,以這個爲主,就是自己有成見,自己想到怎麼樣,大概就如此。那麼再隨邪友,邪友就是同一類的,同一個見解的,同一個知見的,這些不得了,違背了正教,盲修瞎煉,拿這個東西巧僞诳惑衆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夠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實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衆生,欺騙衆生。現在這一類的人相當之多,這是惡人,你不能不辨別;你要不辨別,你跟他走了就上了當了。你是好心是不錯,可是最後你不會有成就,而且你有過失,你雖然是無心,無心造的罪業還是有果報的。這是怪自己愚癡,沒有慧眼,認錯了人。

  第二種,“又有衆生,亦背聖教,以質直心,謂爲出要,勤修苦行,進無所益。”這比上面稍微好一點,但是這是盲修瞎煉,沒有結果,也是浪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費了自己寶貴的光陰。他已是背教,違背聖教,心是個好心,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人指點,也是屬于盲修瞎煉一類的人。自己以爲我這樣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裏面甚至于住山閉關,他不與外面接觸,我這老實一生或者是參禅,或者是念佛。他爲什麼不能成就呢?諸位要記住剛才我講的十種行,我們念親聞記最後,“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這個可以,你必須有這個條件才行,雖然是你一個人,你不聽經也不看經,你自己參禅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與十大願王,與十種行法相應,那這可以,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沒有學自然相應,這沒有過失。

  如果不學,自己與十條行法,與十大願王完全不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過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聽經的,不看經的,你要曉得他有他的條件啊!我們不能看他是這樣的,我要跟他這樣做法,你不行!你沒有這個條件。人家不讀經,你看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他不讀經,他的心行沒有一條不與十大願王相應,沒有一條不與十種行法相應,他自然相應。他前生前世修的,他這一生可以不要修,這是我們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這樣地,我這樣修就行了,很容易吃虧,很容易迷失了道路,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這兩類人是背舍聖教,不依義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經裏面所講的理。祖師是給我們講解、給我們開示,提供我們作參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爲主,注解是幫助我們的,是提供我們作參考的,我們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們要依經。

  他所講的與經相應,與經旨,我們愈想愈相應,我們可以依他。如果他講的與經裏面的道理不太相應,我們有懷疑,我們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懷疑就不采取,采取我們毫無懷疑的,覺得他所講的跟經裏頭意思是相通的。更因爲如此我勸諸位念古人的注解,爲什麼呢?古人是有修有證而後才敢注,不像現在人,現在人年紀輕輕,他沒有修沒有證,他寫了好多書,怎麼寫的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起來的時候他的著作出來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聞利養,不是自己修證從心性裏真正體會到的心得提出來給我們作參考的。

  他寫的那一套都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也,大家要曉得,他是看的多、記的多,不曉得的到處去問,回來就寫了一大篇一大篇這些東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處,把這個東要寫出來留給後人作參考。不一樣,真正不一樣,所以你們要讀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決定不能夠隨便看。實在講我們光陰有限,那有那麼多時間看今人注解呢?沒那麼多時間。而且學東西要專,選經要專,選注也要專,注子選幾種,裏頭還要有一種爲主,主參考的,再選一兩種是幫助,這樣子才好。

  譬如將來你們要是真正讀普賢行願品,應當以大疏爲主,像我們現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參考,一定要用大疏爲主,這就不一樣了,這是主修的教科書。再看第叁種人,“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這樣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聞利養。甚至于他也講經說法,你聽聽也講的沒錯,其實他解不解義呢?不解義。不解義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依照別人注解說的,自己是真正沒有能夠懂得。爲什麼?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絕對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你說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沒有放不下的,沒有放下就是沒看破;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對于教義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解。真正通達教義的,會求世間名聞利養,會染五欲六塵,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我們自己對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自己要覺悟我這個經雖然天天在讀,意思沒有讀透,沒有真懂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警覺。

  有些人自己以爲懂得了,而事實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沒有放不下的。就正如這些教理,佛說的這些八萬四千法門,你要對于淨土是真正懂得了,對于整個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淨土才怪了,沒有這個道理。爲什麼?你識貨了,真正識貨了當然取最殊勝的,這一定的道理,沒有話說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勝的法門修,你傳授給別人也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法門送給別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警惕。

  第四種,“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僞,亦無所益。”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點,他也是不能透徹義理,可是他並沒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個直心,是個很老實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不求這些東西。可是沒有益處,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經裏面所講的益,是講殊勝的利益。尤其是此經,此經講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夠得到了這才是益。無益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沒有份,這是講無益。可是要講到究竟處呢?也不是無益,總是惡心去讀經,他阿賴耶識裏還是落一個種子,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這一生是沒有法子,得不到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求的是要在這一生得殊勝利益。這兩種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人不讀經,甚至于讀現在一些人寫的白話的東西,他用這個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經,這是錯誤。這兩種人讀經,雖讀經不解義,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過就很重了,罪過極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時候,求到了增長貪心,求不到增長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礙大法,那果報是在地獄。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頭舔蜜,得不償失,眼前能得幾何?能享受幾天?禍患無窮!我們一定要覺悟。所以真正發道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是見人家有一點小小的善都要隨喜,經上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都要隨喜、都要恒順,都要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阻撓,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上面這四種都不可以,有這四類的情形馬上要改過。後面這六種是教給我們要依靠的。

  “五者。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這個他能夠得一點利益,這就是偏重在解上,對行就稍微疏忽了一點,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爲什麼會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徹底,解得不圓滿,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圓滿的解。這是好的,這在修學裏面算是勉強及格,前面那四種是全不及格,這是勉強及格了。

  第六種,“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意專修。”這比前面那種要好了,他雖然是讀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麼他最大的長處,諸位要曉得就是後頭兩句,他能夠在許多理論法門當中,他知道取舍,他專修一種,那他當然有成就。漸略聖言就是從廣裏頭慢慢地略,廣裏頭慢慢地約;先是多聞,多聞之後他才曉得取那樣東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應當舍的統統舍掉;應該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專修。那麼說到這個地方。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