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複尋言”。這就更高一層了,我現在還做不到,這就像六祖所傳的禅宗一樣,得旨歸宗,他可以把經教統統束之高閣,不要了,專修了,完全離開文字言說,到這種程度。“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無不稱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屬于圓教了,它是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稱性,這是經論裏常講的圓教根性的菩薩。他這個教舍與不舍是一,依教也稱性,舍教也稱性,無所謂舍與不舍了。前面第七稱是頓教的人,他完全能舍離一切經教,第八是圓教,無有一法不圓,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潑。
第“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舍不著”,這也是圓教,他不離開經典,他決不執著文字,不舍也不執著。“恒觀絕言之理,不棄不滯”,絕言之理是叁輪體空,他不執在這個裏面,這比前面更活潑了,這真正是圓到了極處了,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它一門比一門高,一門比一門殊勝,但是沒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後一條,“十者,尋教得實”,實就是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真正得到了。這個實也是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實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無礙”,華嚴經裏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樣的境界。“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這是理事無礙。“此即理教俱融,合爲一觀,方名究竟。”,這時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培養出一個圓頓的根性,但是培養圓頓根性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呢?最殊勝的方法還是要從華嚴經裏面培養出來,那是以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須要讀全經才行,讀全經,依照這一卷來修行,就是依十大願王來修行。因爲全經不讀,理與事不能夠貫通,不能融通。讀全經還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來有兩部權威的注解,一部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部是李長者的合論,這都是相當大的分量。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是特別提倡疏鈔,華嚴經疏鈔,而且他老人家認爲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應當從華嚴大疏下手,因爲華嚴大疏能貫通之後,以後你看一切經都沒有問題。所以在這上面多下幾年工夫是值得的,華嚴大疏等于佛學大字典,尤其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錀,以後不管學那一宗,不管學那一部經都不費力氣。
可是學這樣東西也是相當辛苦就是了,清涼,唐朝時候人,疏鈔完全都是古文;李長者也是唐朝時候人,比清涼稍微還要早一點,年歲還要大一點。所以諸位要學文言文,讀經讀疏就行了,實在講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讀經,讀上個叁年,文言文自然就通達了。“此上十行,前四門全不可依。”,如果我們要有前四門的毛病,趕快要改過來,要修正過來。“次五門從淺至深,隨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來依靠修學。“然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猶未究竟。”,這就是你要明了後面這五種不能停在一個階段,因爲它是方便法,你要明了。明了之後你自己才會升級,才會提升,一層一層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不要老執著在一個境界裏面,那你就沒有進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門方爲究竟也”,這得要緊要記住。提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了的,每一個階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曆,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尤其是華嚴經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中國曆史上講別的經,沒有記載的,講華嚴經曆史上都有記載的,這是最爲殊勝的法會。講華嚴經的法會,龍天擁護,諸佛護念,跟講彌陀經是一樣的,華嚴經的功德跟彌陀經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再往下看,底下這個也非常重要,“又賢首大師雲,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賢首是清涼的老師,是華嚴宗第叁代祖師,實際上華嚴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華嚴宗也稱爲賢首宗,前面雖然有兩個祖師,他的老師,但是並沒有把這一宗建立起來,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實際上認真地講華嚴開山的祖師是賢首,清涼繼承,發揚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這個五法呢,第一須明其文,第一個你要懂得經文,這都是你將來研究經很重要的層次,經文,“謂知分段起盡前後相屬,次第連合,诠旨圓滿,無增無減。”。實際上這就是科判,我們過去印的華嚴經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這一條,你要懂得全經章法、結構、脈絡、起承,你首先要懂這個,這個懂得才通達文,文字通達了。文通達,意意才能夠顯;文都不通,意思怎麼能顯示得出來!這是第一條先通達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個小綱目。“所處”,佛這個經在什麼地方說的。“說主”,什麼人說的。“徒衆”,就是聽衆,那些人聽的,跟那些人說的。“請儀”,請法的儀式,請儀裏面有啓請的,像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就是不同了。
請儀不相同,裏頭意趣也不一樣。末後“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叁“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教義裏面也有五,“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廣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爲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所以講解一定要透辟。“譬喻令解”,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引事證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舉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第四得其意”,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信心就清淨了。那麼第叁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淨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叁,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這裏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麼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裏還對于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對于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裏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對自己是清淨、無爲,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淨無爲上,這個快樂啊!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願回向心,這樣菩提心才現前。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現前是得其意。
“觀真理,伏煩惱,慈悲救物,勤修萬行”,菩提心現前必定是這個樣子。第五講修行了,把前面文、義、理,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就是菩薩行,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受用。這裏頭也有五種,“第一于前四門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暫息。”,念念不忘啊!意持不忘啊!這是心行,意持不忘是心行。“第二曆前四門以起勝心”,勝心是菩薩心、菩提心。“謂于前文教起難遭想”,對于經典百千萬劫難遭遇啊!“于前事相起尊重心”,就是解其事的佛說法之處、說法、那些聽衆,以及代代翻譯流通,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我們也能遇到,這要生難遭遇想。“念佛難逢,傷己薄祐”,真正修行我們不容易遇到,這是自己福薄,自己福分薄、善根少。“于前義理起愛樂心,于前意旨悲喜交集”,要能生得出這個心,這都是修行,這就是忏悔法門,這幾個念頭都是忏除業障。
第叁“取持正法”,這就真正要行了,要把這些東西在行爲上兌現了。“謂于前文教,書寫流通,圖畫形相,表佛法會,撮略意旨,曲示行人”。那麼在受持正法裏面最要緊的就是流通法寶,要開示行人,就是要幫助別人修學,流通法寶幫助別人修學。幫助別人,你看看這個文上寫的曲示,自己要委曲自己,才能叫別人得佛法利益,不容易啊!釋迦牟尼佛要不委曲自己,他怎麼能到人道裏來受生?因爲他太高了,我們見不到他,他要遷就我們。你要教化衆生要遷就衆生,要委曲自己,這樣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度化衆生,衆生剛強難化!凡是禮都是委曲自己,你看禮記一打開第一篇的篇名叫曲禮,禮爲什麼要曲?委曲自己,禮才能夠周全;不肯委曲自己,禮就不能周全。佛法也不例外,你要想弘法利生必須委曲自己,必須自己要受一些苦難,受一些折磨才行,否則的話你如何叫衆生得佛法利益。
第四“自行增”,自行增裏面最要緊的是“親近善友,系念思惟”,念念不忘經論裏面的教誨,要把這些教訓統統要做到。所以善友第一親,諸位要記住,善友不見得是天天跟你笑,天天喜歡你的,不是那個人;可能一天到晚板著面孔,見到你就氣呼呼的,那是善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什麼叫善呢?于我自己真正有利益的,我有過失不肯講的不是善友,肯講的、肯罵的,那是善友。爲什麼?我們覺悟了才能改過自新;看到你有過失,笑笑的不說你的,你的過失永遠他在旁邊笑話你,笑話你在造罪業,看到你墮落,那不是善友,所以善友是規過勸善,這是善友。所以你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是以提婆達多爲他第一善友,提婆達多在我們看來是他的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把他看作第一善友,所以他成佛了。他要跟我們一樣,那是我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今天還要當凡夫,他成不了佛。要明白什麼叫善友,真正能幫功自己改過自新,幫助自己增上道業,這是…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