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七十二面,“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這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爲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那麼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爲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爲什麼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後面還要再說一遍呢?這個意思注子裏頭有,注子裏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在宗密大師的疏鈔裏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注解裏面第二、第叁、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

  我們依照他的注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爲這都是屬于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注疏會常常遇到的。第一種叫“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裏頭沒有講到的,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後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爲後來未聞”,因爲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聽衆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裏頭講經聽衆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後到的。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麼從當中來的、後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爲了後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複地略說一說,使後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那麼第叁個意思“複頌”,複也是有重複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那麼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叁種叫複頌。第四“廣頌”,這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像前面的重頌、複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第六“結頌”,結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意趣的意思,“爲受持人便記憶故”。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麼個修法呢?修行無論是那一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禅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麼叫觀照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後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裏。

  偈頌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一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于記憶了。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裏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裏面。第七“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于這一類,因爲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後。第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後故。”偈頌一共有這八類。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後來的聽衆,另外一種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後面偈頌裏面都能夠看得出來。

  請看下面經文,“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注解把偈頌裏面的段落大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經文並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刹土。我們禮敬的是誰呢?經文字字都重要,叁世,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裏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叁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裏面,我們今年年初拜了千佛忏,千佛忏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了,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一切衆生,什麼叫衆生?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就生起,衆是說衆緣和合,就是一個現象的生起不是單純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才會現出相來,所以這叫衆生。因此衆生這兩個字絕對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塊,這叫衆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這一個身體衆緣和合而生的,佛經裏面講四大、五蘊,衆緣和合,這身相現出來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蘊,衆緣和合。植物、礦物,無情的這些衆生,它還是衆生,因爲它也是衆緣和合的,沒有衆緣和合,它也生不起來。所以衆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現象,世出世間一切現象,華嚴裏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爲什麼說衆生本來是佛呢?本來成佛呢?這與性相就有關系了,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本經;我們這部經也是唯識學家根本經的一種,唯識一共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衆生有佛性,無情的衆生,我們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只是檢別上,這是動物,那是植物、礦物,有這個分別,其實性是一個,動物的性與植物、礦物,完全相同,一心無二性。所以講性就叫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能現,識能變。心是心知本體,本體有現相的功能;講識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夠變換現象,所以一切法都不離心。這一句真正的意思實在就是儒家禮記的頭一句,無不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怎麼個恭敬法呢?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佛菩薩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裏就不高興了,這是毛病,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你要問修行從那裏修起?從這裏開始,從修禮敬開始。回家去第一個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學校裏面我們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你的親戚朋友,乃至于到一切衆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衆生,還要擴大到無情衆生,華嚴經裏面說得很妙,蠟臺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在一個修行人眼睛當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們都要恭敬。怎麼恭敬法呢?是不是見到這些桌椅板凳也去給他磕叁個頭?那你就錯了,所以你要懂得禮節,你一定要懂得。我們對于桌椅板凳怎樣恭敬它呢?把它擦得幹幹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的,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桌上陳設擺一本書,書一定也擺得整整齊齊,放得很淩亂,這就是不敬,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整個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這跟儒家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禮記第一句也是講這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從這裏做起,從敬做起。

  佛法,尤其是華嚴經,華嚴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經論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那是枝葉,你看大藏經有那麼多統統是華嚴的枝葉。華嚴經裏面講的修行方法十大綱領,換一句話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不管你修那一宗、修那一派、修那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那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要修正我們自己的毛病呢?真的,因爲我們毛病就是犯了一個大不敬,我們的禮敬是有對象的;人家是沒有分別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淨地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以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底下一句就說了,我以清淨身語意,所以什麼才叫真正地恭敬呢?清淨心、清淨身、清淨的語,叁業清淨,這就是真正地恭敬。對于叁世諸佛,你在這裏拜一拜,全都拜到了,全都禮拜到了,一個都不漏。你們想想爲什麼?因爲清淨心沒有界線,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線,所以一禮就是一切禮,一敬一切敬。我們今天能力做不到是我們心起心動念,這一動念,心就有分別了,一有分別就有了界線,有界線,那個範圍就很窄小;所以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我們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文字,我們的文字裏頭有很大的學問。你看你心裏面一動念頭,動念頭叫想,心裏頭有個相了,一動念就有相了,就現了相,可見得相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那麼一起分別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畫了格子了,畫了界線了,一分別就有界線出來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夠涵蓋全體。所以佛在一切經裏常常教導我們離分別心、離執著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的顯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禮敬,就是禮敬。所以要曉得這個意思,要認真去修學,這就是修性,禅家常講明心見性,從那裏修?從禮敬上修,所以這是多麼重要。

  我爲什麼要對他恭敬?問你,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見性,那你就必須要對一切衆生都要恭敬。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對人又不恭敬,你怎麼能得一心?所以敬是從一裏面生出來的,你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就是叁心二意了,叁心二意就不敬了,一心才叫做敬。底下…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