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起大悲心,诸位要晓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们大悲心生不起来,菩提心发不起来。实在讲深心、直心从什么地方去显发呢?要从大悲心显露。直心好比是树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见的;深心好比是干,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叶,一看树好大,你看见树叶枝条花果啊!所以佛门才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由此可知菩提心里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对一切众生以平等清净的慈悲,真正能够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心,菩萨发心。底下注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业障很重,这个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发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够,力量不够,我不是没有心,我有心。换句话说我的心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萨。心没有两样,这样就好,常常能存这个心,渐渐智慧就能生起来,能力也会得到,为什么呢?智慧能力都是从大悲心里头生的,这种修行自古以来称之为从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这个修学法,一定要发这个心。
其实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还是有许多那是真正代众生苦,下面又说了,“二者修行,谓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作增上缘,即名为代。”所以我们想想我们今天修行苦啊!我修成了干什么?我修成了为利益众生,为度众生,那么你今天的修学不就是代众生苦吗?好比你们在学校念书,念书苦啊!你为什么要念书?将来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你今天学校吃这些苦头都是为社会的,都是为将来替众生解决问题的,你不是为他谋幸福吗!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吗!所以认真修行实在讲是代众生苦,诸佛菩萨无量劫的修行是为了我们而修的呀!不为众生,他何必要断烦恼,要学无量法门,用不著嘛!我们前面也说过断见思烦恼就可以了,修一个法门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觉就够了。
为什么还要去断尘沙无明?为什么还要去学无量法门?那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愿,这是菩萨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当要发这个愿。修行像诸佛菩菩那样的难行苦行,说实在话我们今天办不到;我们今天在人事境缘里面,境是境界,缘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这就叫修行。修什么?修忍辱波罗密。一切好的境缘里面,我们能舍、能放下,修布施波罗密。我们循规蹈矩,我们修持戒波罗密。诸位要晓得那个戒律不是死的,决不是说光戒律一条一条我这样做到,那是死在戒律里头,没用处的。戒律是规律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条有理就是戒律,层次不乱,这是戒律。
郭居士录音搞错了一个,所以我马上就联想起从前我在中广录音时,人家的作业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这个程序做,所以他不会有误失。譬如录音带,到那里去一定是新带子才开,包装好的新带子才开,如果是旧带子都不要,为什么呢?怕已录的东西洗掉了,东西搞错了;一定是新带子当场拆,拆过之后,带子马上回转一次,怕带子当中有断掉的,就是检查一遍,然后再回头重新开始录,它一定要经过这种作业的程序,这就是戒律。譬如在家里你烧个饭、炒个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统统是戒律,那一条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哦!这个戒律没有,没有你就乱搞了,乱整了,那有这种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戒律是个规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规律,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有规律,戒跟礼是一样的。戒条里头只讲大原则,每一条所含的境界都广大无边,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么几条,那太简单了!那佛菩萨有什么稀奇?菩萨戒就是我们对人的规律,我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应该守的规矩,这是菩萨戒。自己私生活一个人应当守的规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则的话怎么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进波罗密。前面四种天天在做,心是清净的就是禅定波罗密。样样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了而不执著,就是般若波罗密。活的,不是死的,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同学们要记住天天欢喜,法喜充满,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萨道上。如果修得心里很苦闷,你要觉悟,你已经离开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会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决定是法喜充满,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是愈学愈迷,学到最后是离乐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他得的结果是,他说我不学佛的时候还蛮快乐,愈学愈苦,他颠倒了;不学佛的人好像不迷,学了佛愈迷愈深,真是执迷不悟啊!离乐得苦啊!可怜!佛看到这个样子也会感叹,你曲解了经意。因此学佛还是要多听,不但要多读,一定要多听,有许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来,看注解也看不出来,必定要多听,所以修行真正是代众生苦。
第三“留惑”,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们可以办得到,那个修行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要是有觉悟的话,现在就能做到了。第三我们做不到,第三是什么人呢?是圣人,不是普通人,阿罗汉以上的才行。阿罗汉已经了生死出三界了,这是我们讲最起码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他可以不到六道里面来轮回了,可是想想众生很苦,我还是继续不断地留在六道帮助众生、教化众生,有这种人。但是像刚才讲了,六道是果报,没有这个业,他怎么会到六道来呢?阿罗汉要想再到六道来,六道的业不能断尽,要留一点;他有能力把它断尽,他不断,留一点。留一点干什么呢?再回到六道里头来受果报,来示现身形度众生,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极处。
譬如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不是菩萨,菩萨怎么样呢?好了,大学毕业了,毕业就离开学校了,走了,不会再来了。为了要帮助后来的学弟们,怎么样呢?我毕业考故意考个不及格,留级嘛!留级才能帮助我这些后来的学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这些阿罗汉都快要毕业了,他故意不及格,还留在三界六道里面,其实诸佛菩萨通通都是这样的,佛菩萨要不留惑,我们怎么会见得到他,他就不会到三界来了。他肯到三界来统统都是留惑,这是真正了不起,这真正是代众生受苦;有能力断而不断干净,那么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上的那些佛菩萨们各各都是代众生受苦,都有这个意思。不过到他那个境界里面,他是一切苦乐忧喜都不受,我们眼光当中他是代众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远清净的,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显露。
再看第四种“舍命”,当然这个里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没有神通的话,必定是对于佛法非常通达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没有成就,这一条我们做不到,舍命,舍生命!“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间业,他造堕阿鼻地狱的罪业,那堕地狱太苦了,我们想救他又没办法。“愿自断命,先堕地狱;彼堕狱时,令彼脱苦,乃名为代。”,这是真代,所以这决定是阿罗汉以上的大菩萨,他看到你造重业了要堕地狱,他先到地狱等你,你到地狱的时候,他来为你说法,他来劝你回头,这真是像地藏菩萨干的事情,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那么这是一种舍命。还有一种舍命这是我们世间人能做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干,你肯不肯牺牲舍己去救人。看到一个人造无间罪业,你晓得他造这个罪业必堕地狱,也是没有方法劝他回头,这怎么办呢?当他这个业还没造成的时候把他杀了,诸位要晓得这个杀不是犯戒,这不是犯戒,这叫开戒。
譬如佛经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过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萨道,有一次跟到一个贸易团体乘船从海外回来,这个船里头带了许多珍宝财物,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一个念头,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财物独吞了、独占了。菩萨有他心通晓得了、知道了,这时候没法子劝他;你要劝他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将来有罪业,那他头一个杀你,为什么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杀你灭口。没法子,利令智昏,不会回头的,菩萨在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这罪业成功了,他要是实现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几百人性命,他欠命债;那么又偷盗,夺了人家这么多财富,他犯了杀、犯了盗,这是性罪,这个罪业不是少,是重,要杀几百人的性命必定堕无间地狱。趁他这念头才起,还没有实行的时候,先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这个念头,这念头并没有实行,换句话说,他堕落不会堕到地狱去。这个事情没成功,想害人没害成,前面讲他想做恶事没做成,所以他这个过失小,他没有罪,有过,他绝对不堕地狱。这等于是从地狱里把他救出来,从三恶道里救出来。菩萨这样做有没有罪呢?有杀人当然是有罪。菩萨的愿望是宁愿我堕地狱,不叫你堕地狱,这不得了啊!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杀他的,为代他受苦而做这样重大的牺牲,这是舍命。
第五种“由初”,初是什么?我们初发心的时候曾经发过这个愿,“谓由初发心时,有愿在先,愿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这也是讲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的事情,在饥荒的时候,菩萨示现大鱼,故意游到岸边被人捕去,他们可以能够饱食解决他的饥荒,那个鱼是菩萨变现的,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这也不是我们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第六个意思是“同真,谓愿是修善,苦是修恶,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善恶无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恶,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体是同的,所以体叫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这就是诸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一切众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恶,他会受良心的责备,那就是佛菩萨加持的。有一些人做恶他良心也没有自责的,这就是佛法里叫一阐提,没有善根,这种人是少数,毕竟不是多数。
譬如前几天报纸上判刑那个卖馊水油的,法官问他有…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