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后悔的意思,他一点都没有后悔的意思,这在佛法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果报一定在地狱,他是一点善根都没有,造一切恶事不知道后悔,没有良心责备;我们一般讲丧尽天良,没有良心,这个罪恶是很重的。只要还有一点良心在,佛菩萨冥冥之中都会帮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会发现,一定能够改过自新。那么第七“指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这就是佛菩萨为什么要发心代众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萨的观念跟我们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众生苦的确就是自己苦,众生乐确实就是自己乐,所以后面讲到恒顺众生就是基于这一个道理来发明的。为什么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令诸佛欢喜;那么你叫众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众生受难,就是叫佛受难,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后才晓得如何来修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三宝,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一段我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然后我们再看经文。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恶业的确是如此,不仅我们这一生一世在那里造,其实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恶业。怎么晓得呢?我跟同学们说过,你们把十大愿王一条一条地自己好好反省检点一下,条条都违背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对人就做不到,我们对几个人有礼貌、有尊敬心呢?没有,我们这条没做到。菩萨修这个法门;当然一切众生所谓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恶,愿意接受我们礼敬的,我们对他一定要礼敬;不愿意的,我们回避,回避他心里欢喜。总而言之,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不愿意看到我,我回避他一点,让他心里欢喜,不要叫他生烦恼,这就是礼敬。一定要明白礼敬的意义、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么修法?称赞、忏悔,一直到后面普皆回向,我们没有一条做到,所做所为与十大愿王、十种行法完全相违背,这就是积集诸恶业故。所以我们今天感的果报是极重的苦果,这是我们自己当前所承受的。怎么样消业障呢?给诸位说,你要好好地记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业障。
业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够觉察得到,心里面清净了是业障消除了;常常生欢喜心,业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恶梦,业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缘都很顺利的时候,业障消除了;得失懊恼的心天天减少了,这是业障消除了,要从这些境界里面堪验自己的工夫。我们认真自己修行,帮助别人,以佛的教理、教法为人演说,这就是代众生苦。尤其是后面两句,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菩萨发愿代苦到了极处了,众生不成佛,菩萨代苦之愿就一天不能够间断,那么这一段是回向菩提。
再看下面一段回向实际,“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我们在每一科里头都读到,尽法界虚空界它的意思与回向实际一样。注解说,“大疏云,回向所以要向三处者”,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够圆满,所以一定要向三处,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给我们举例说明,第一个“证实相”,那么你必须回向众生,你要不回向众生,换句话说你证不了实相。证实相,我们换一句话来说,譬如我们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乱,证实相就是理一心不乱。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个理一心不乱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把我与众生的界线突破,我与众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体,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乱。那么度众生必须回向实际,必须回向菩提;为得菩提,那也要回向众生,也要回向实际,可见得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这是说明为什么回向一定要向这三条,注解诸位细细去研究。再看底下经文,“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到这地方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来的,下面是结归到三处,“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成熟就是证入。“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众生是回向众生,这回向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这就是回向实际。一切菩萨广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作根本,所以十大愿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菩萨的行愿海,而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里头圆满具足十大愿王,那你这个念佛就是修普贤行愿,你这种修法跟华严经的善财童子是无二无别,这个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讲的具足圆满,随顺趣入。具足圆满是讲你这十愿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你要注意随顺趣入,什么事情都要随顺。随顺的心是清净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缘,攀缘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缘有烦恼,随顺没有烦恼,攀缘是起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了;随顺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才能够趣入这三处,众生、菩提、实际,唯有随顺才能够趣入三处,趣入三处是真正回向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末后这一句是劝勉我们,“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你对于上面所讲的道理一定要晓得,还要像上面所讲的这样知道,这才行。为什么呢?上面普贤菩萨所讲的,就是毗卢遮那佛所说的,佛知佛见,所以劝你应如是知,这是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见解跟此地所讲的不一样,你自己要觉悟,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要依照经论的见解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把我们自己的知见要舍掉,取佛菩萨的知见来修正我们自己的业障、习气、毛病,修行就是修这个东西。李老师在讲经常常讲修行修什么?去习气而已。习气没有了,你就是佛菩萨;有了习气,你就是凡夫,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经文“校量功德”,经讲到此地,我们大科上写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就讲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较功德,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我们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一句是能比较的人。什么人能够较量、比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么善的标准在华严经,尤其在这一会,诸位要知道必须要具足十大愿王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那么换一句话像我们都不够格。如其不然的话,对于净土法门真正具足信愿行也行,也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跟前头讲的十大愿王没有两样,你仔细去观察信愿行三条开出来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归纳就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十愿,愿里头有十愿,行里头有十愿;那么再观察十大愿王,礼敬里头有信愿行,称赞里头有信愿行,供养里头有信愿行,乃至于普皆回向里头都有信愿行。所以具足信愿行就是具足十大愿王,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是这么修的,文殊菩萨是这样教给善财童子的,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也会了。
善财童子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怎么能不成就呢?当然成就。所以这个经一定要与弥陀经疏钞演义合起来看,你才晓得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部经,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下面较量,“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前面是讲物质上的供养来布施,数量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说了。数量比金刚经上讲的要大,金刚经上讲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地是讲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这个数量比金刚经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后这一句诸人天最胜安乐,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无量无边的,以这个来布施。“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不是布施一个人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境界的那些众生;不但布施这些众生,而且“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上供诸佛,下事众生,这个福报不得了啊!真是无量无边,广大之极。供养多久呢?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你看一层一层地比较确实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样大的数字,这么广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刚经上讲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不如为人说一四句偈,这就说明了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这是在广修供养的时候一再劝勉同修要认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
尤其是这一部经,这十大愿王,纵然听了一愿,纵然听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呀!这一段经文大义是教人以法为师,在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说出比较的用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但能闻此愿王,“唯闻一四句偈”,这是讲时间少,时间很短暂,不是长时间。又说是“一经于耳”,指很短暂地听到,又闻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微尘刹土的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供养的功德都比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的福报是有尽的,再多,享受得尽;法布施是启发你自己的智慧,开发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世间财物布施决定不能与出世间的法宝相提并论,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一定要认真地修学。下面讲到法宝的功德能灭罪,能生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法界如来与法身如来,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们这一年最末的一会,普贤行愿在大专讲座我们讲得很圆满,每一位听的同学都很欢喜,那么在这最后希望同学真正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更愿诸位发愿为阿弥陀佛的侍者,以普贤行愿力故,专弘净土,普度众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够直下承当,不要客气,不要谦虚;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当,做阿弥陀佛在这世间接引众生、度众生的代表人,那么你将来决定能往生。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