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那麼第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爲身,自他不二,故衆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這就是佛菩薩爲什麼要發心代衆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衆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衆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恒順衆生就是基于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爲什麼令一切衆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衆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衆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叁寶,一定要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裏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怎麼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衆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回避,回避他心裏歡喜。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回避他一點,讓他心裏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稱贊、忏悔,一直到後面普皆回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爲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麼樣消業障呢?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裏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裏面堪驗自己的工夫。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爲人演說,這就是代衆生苦。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衆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了,衆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那麼這一段是回向菩提。
再看下面一段回向實際,“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我們在每一科裏頭都讀到,盡法界虛空界它的意思與回向實際一樣。注解說,“大疏雲,回向所以要向叁處者”,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衆生相,及菩提相,故須叁也。”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夠圓滿,所以一定要向叁處,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給我們舉例說明,第一個“證實相”,那麼你必須回向衆生,你要不回向衆生,換句話說你證不了實相。證實相,我們換一句話來說,譬如我們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證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個理一心不亂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衆生的界線突破,我與衆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那麼度衆生必須回向實際,必須回向菩提;爲得菩提,那也要回向衆生,也要回向實際,可見得一而叁,叁而一,這叁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爲什麼回向一定要向這叁條,注解諸位細細去研究。再看底下經文,“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到這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叁處,“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成熟就是證入。“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衆生是回向衆生,這回向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就是回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願海、行海都是以十大願王作根本,所以十大願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願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裏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裏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願,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隨順趣入。具足圓滿是講你這十願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麼事情都要隨順。隨順的心是清淨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了;隨順裏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叁處,衆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叁處,趣入叁處是真正回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末後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你對于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這才行。爲什麼呢?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毗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舍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就是修這個東西。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麼?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裏就結束了,就講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什麼人能夠較量、比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麼善的標准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願王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那麼換一句話像我們都不夠格。如其不然的話,對于淨土法門真正具足信願行也行,也可以稱爲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願行。其實信願行跟前頭講的十大願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願行叁條開出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歸納就是信願行。信裏面有十願,願裏頭有十願,行裏頭有十願;那麼再觀察十大願王,禮敬裏頭有信願行,稱贊裏頭有信願行,供養裏頭有信願行,乃至于普皆回向裏頭都有信願行。所以具足信願行就是具足十大願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麼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
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麼能不成就呢?當然成就。所以這個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下面較量,“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數量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後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不是布施一個人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衆生;不但布施這些衆生,而且“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上供諸佛,下事衆生,這個福報不得了啊!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供養多久呢?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你看一層一層地比較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麼廣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剛經上講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爲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一部經,這十大願王,縱然聽了一願,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呀!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爲師,在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很重要,說出比較的用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但能聞此願王,“唯聞一四句偈”,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又說是“一經于耳”,指很短暫地聽到,又聞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刹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爲什麼呢?因爲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啓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並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願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那麼在這最後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願諸位發願爲阿彌陀佛的侍者,以普賢行願力故,專弘淨土,普度衆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衆生、度衆生的代表人,那麼你將來決定能往生。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